人民网上海9月13日电 (记者姜泓冰)上海在全国率先创立的全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20年运行不辍,以“互助共济”的新模式让众多患儿家庭受益。今天发布的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结果作了报告。20年来,上海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已累计帮助近160万人次儿童,报销了逾16亿元的医疗费用。
由上海市红十字会、市教育委员会、市卫生计生委联合主办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互助基金发展研讨会”,13日在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举行。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作为独立第三方,对上海市少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成立20年来运行情况作了系统评估,并形成报告。
根据评估报告,互助基金是一个目标清晰、运行高效的制度安排。除帮助近160万人次儿童报销逾16亿元医疗费用外,互助基金还实现了6个目标:管理体制发展平稳,始终遵循“互助共济、结余滚存”的原则,这是互助基金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组织管理遵循医疗保障原则,坚持红十字会、教委、卫生三家共管的管理体制,使红十字人道救助理念的传播、学校的动员宣传缴费、医疗机构的有序治疗得以顺利开展;人少仍能办大事,互助基金在市、区(县)红十字会设立管理办公室,以较低的人力成本完成了每年全市少年儿童的参保缴费、医疗费用的结算报销等工作;管理有针对性,面对参保患病少儿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化解了他们的部分经济风险;服务以需求为导向,参保范围从本市少儿逐步扩大到外省市户籍就读少儿,至今年已实现本市0-18岁常住少儿的全覆盖;财务管理安全为先,经费的使用需三家单位审核同意,每年委托第三方进行审计。同时,报告建议互助基金要加强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建设,根据新形势和发展情况对服务流程进行改进等。
来自红十字会、社会保障、专科医院、学校、社会学和公益研究等方面的专家,还围绕上海少儿互助基金20年运行发展情况,以及对儿科医学的发展、学校德育教育的建设、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自我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儿童大病的救助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与交流。专家一致认为,互助基金强化了“社会共助、共同担当”的理念,提升了“我的健康我有责”的意识,不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有助于上海儿科医学的创新发展。
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少儿住院互助基金管理办公室主任张钢表示,互助基金自1996成立以来,坚持“低筹资、广覆盖”的公益原则,不仅率先打破了社会保障领域城市与农村、户籍与非户籍的“二元模式”,实现了0-18周岁常住少儿的全覆盖,还将若干重大疾病和罕见病医疗费用纳入支付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儿家庭的医疗负担,增强了大病患儿家庭抗风险能力,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稳定。“可以说,互助基金从机制上率先探索和平稳实现了全市少年儿童住院和大病门诊医疗费用的统筹和风险共担,它与政府基本医保、特定商业保险互为补充,是少年儿童医疗保障制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钢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