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川桥路的一栋楼宇里,美安康品质认证研发中心的实验室正在井然有序地运行。作为自贸区扩区后的首家外资认证机构,虽然开业不过半年,美安康已经和中国多家食品药品类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国际化的人才团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美安康品质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斯榕说:“原来聘请60岁以上的外国专家,很难办就业证,现在已经解决了。但聘用国外知名大学的毕业生,还有两年工作经验限制,期待这一门槛也能降低。”
斯榕的这一期待,很快将变成现实。最新公布的上海人才新政30条提出:“允许注册在上海自贸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聘用世界知名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沪就业。”
这不是上海第一次向全球人才抛出“橄榄枝”。从2014年5月提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以来,上海的人才政策持续加码,在包括外籍人才申办在华永久居留证等焦点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统计显示,去年7月上海人才政策20条发布后,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共受理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申请永久居留503人,环比增加8倍,申请量占到中国的50%以上。
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陆卫东介绍说,新出台的人才新政30条,吸收了中国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相关出入境政策,对重点支持的领域、行业制定职业清单,进一步畅通从就业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转换机制。
不仅“来得了”,还要“待得住”。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重要的配套服务上,上海的新政持续取得新进展:鼓励大型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利用自用存量工业用地建设人才公寓;在部分三甲医院实施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在海外人才集中的区域增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形成适合人才发展的综合生态环境。
更吸引海外人才的,是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勃勃雄心。承担中国的国家战略,启动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北斗导航、高端芯片等重大创新项目,建设上海光源、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等重大科学设施,让一批高级人才在上海找到了用武之地。
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罗斯曼最初来到上海科技大学,是想开展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但后来,他受到上科大,尤其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环境的激发,决定更深入地参与到重大项目中来,目前正从事活细胞成像平台的研发工作。
像上海这样,对人才孜孜不倦的渴求,在中国国内已成为一种现象。上海人才新政30条、浙江人才新政25条、苏州人才新政40条……从原来依赖招商引资,到现在更重招才引智,地方的战略选择清晰描绘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轨迹。
“在创新驱动的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引进一批人才,有时能盘活一个企业,甚至撬动一个产业。”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公务员局局长陈皓说。
虽然力度不小,但真正顶尖的领军人才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包括上海在内,海外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非常低。
“从国际形势来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紧缺已呈现出常态化、长期化的趋势。”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怿认为,上海具有海派文化和外向型经济特点,未来需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国内率先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制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