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合肥以供给侧改革思路破解"上学难" 让孩子们"上好学"

2017年08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安徽日报

    合肥市以供给侧改革思路破解“上学难”,通过新建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等方式,不断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让“好学校”遍布百姓家门口。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合肥同其他省会城市一样,面临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难题。百姓不仅希望“有学上”,更盼“上好学”。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面对百姓需求,合肥市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作为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主线来抓,通过新建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等方式,逐步提高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出一条扩大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之路。

  新增学位数大于学生数,一举破解“上学难”

  “出了门,往右走200米,再拐个弯,5分钟就到! ”8月9日上午,家住合肥市合铁家园的施大爷又出门遛弯了,他指着不远处的合铁家园幼儿园,兴冲冲地对记者说。每天散步去看下这座即将招生的新园,成了老爷子的一桩乐事。 “去年这时候,我们家为孙子上幼儿园的事可犯愁了。附近没有幼儿园,只好把他送到几里外的一家民办园。学费贵不说,光坐公交车接送来回就得一个小时。现在家门口就建起这么好的幼儿园,我们全家太高兴了,准备把孙子转过来读中班。 ”

  作为合肥一环内最大改造项目——合铁家园小区2015年底交付使用,1600余户居民陆续回迁至此。面对随之而来的巨大入学压力,政府在新建小区之时,就规划了配套幼儿园。现在,合铁家园幼儿园装修完毕。

  合肥市高度重视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工作,把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大建设调度范畴。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合肥市已新建中小学127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82所。合肥七中、十中等优质普通高中迁址新建、扩大规模,合肥新四中建设等项目先后启动。

  2016年,为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合肥市聚焦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为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更科学的安排。大幅度增加教育设施布点,优化城市教育学校资源配置,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市政府分管市长每月召开一次学校建设调度会,市直相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对教育项目优先立项审批、优先资金保障、优先安排工程招投标和竣工验收,确保如期按质按量交付使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秋季,合肥市城区交付中小学项目21个,新增学位38882个;幼儿园项目41个,新增学位13200个。 2017年秋季,合肥城区拟交付中小学项目25个,新增学位33416个;拟交付幼儿园项目47个,新增学位14760个。而2016年合肥市新增中小学生人数为21811人,新增在园幼儿数为13067人。学校建设速度快马加鞭,使得新增学位数大于学生数,一举破解“上学难”。

    名校“捆绑”弱校,让孩子们“上好学”

  在做大学位“蛋糕”的同时,合肥市采取名校办分校、名校托管、名校弱校捆绑、学区联盟、名校集团化等办学方式,发挥品牌增值扩容效应,使得新建校和薄弱校在办学质量水平上大幅提升,让老百姓“上好学”。

  位于滨湖新区的合肥市嘉陵江路中学于去年落成,已招收72名学生,今年有200名新生报名。短短一年,新校为何迅速得到家长的认可?归根到底还是办学质量过硬。据合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是由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教育集团承办的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初中。 “尽管学校很新,但是依托四十八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很快走上正轨,并展露出光芒。 ”该负责人说。

  目前,合肥市蜀山区以区属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组建“第五十中新区教育集团”等5个教育集团;包河区成立“第四十八中学教育集团”等6个教育集团和1个学区联盟。而且,新建学校更注重普惠性,以城区幼儿园47个交付项目为例,其中拟办成公办园39个、公建民营普惠园4个、民办普惠园4个。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充分认可。 早在2013年,合肥市政府就印发《合肥市义务教育三大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以薄弱学校提升工程为重点,以师资队伍提升工程为抓手,以素质教育提升工程为核心,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三大提升工程。2015年,合肥市成为继成都、南京、杭州之后,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覆盖的省会城市之一。

  大胆改革创新,闯出多条特色之路

  在依托“名园办分园、名校办分校”的基础上,合肥市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还大胆革新,在全省乃至全国创出多项特色之路。

  去年9月,合肥市红星路小学国际部正式开学,这是我省首家公办性质的义务教育阶段国际学校,让普通百姓也能免费接受国际化办学模式;隶属于合肥师范附小教育集团的万慈小学,从起始年级开始进行“全课程”教育实验,采用两位教师共同包班,共同担任班主任,此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近五年来,该市承担了教育部国家级中小学品质提升试验区建设,还先后遴选了121所新优质学校创建试点,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20%。

  作为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市,合肥在全国率先探索了“公建民营办园体制改革”“普惠性民办园投入机制改革”“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与管理”等多项举措,丰富了办园模式。2012年9月,合肥市经开区祥园幼儿园正式开园,这是我省首个“公建民营”幼儿园,即政府出钱建园,建成后以低租金或零租金方式交由专业民营办园机构开办。每学期收费1330元,与周边民办园相比,要便宜近2000元,这个收费标准一直持续到现在。 为不断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合肥市还通过以奖代补政策,积极鼓励街镇等举办公益性幼儿园,提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标准,鼓励符合条件的民办幼儿园积极申办普惠性幼儿园。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市市、区两级财政用于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达14.3亿元。截至目前,全市普惠性幼儿园710所,占幼儿园总数的76.3%;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117所,实现了农村一镇一园全覆盖。到2020年,该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将达50%的目标,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