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海如何进一步发挥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2017年08月15日 10阅读 来源:长江经济带研究要报

我们在研究“十三五”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问题时,提出: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为战略目标,以深化区域分工和协同为主线,争取在顶层框架和体制机制上取得重大突破。提出了八大区域合作发展的战略任务:(1)世界级城市群:深度国际化,全球影响力;(2)产业链条分工:构建新型分工体系,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3)协同推进创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4)城市功能重组:特大城市做减法,中小城市做加法;(5)生态共建共享:全方位协同,一体化防控:(6)建设立体交通:大力推进城际轨道,共建多层级组合枢纽;(7)推进共享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缩小地区差别;(8)强化机制保障:优化高层决策机制,夯实保障推进机制。

按照上述长三角深化区域合作发展的战略思路框架,上海应该在八个方面发挥龙头带头作用:

1、在深化长三角对外开放上充分发挥上海自贸易区的引领作用

长三角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其衡量标志就是对标国际水准。上海自贸区对照国际最高标准开展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保持了上海对外开放的领先性和制度创新的可复制性。上海可积极放大自贸区的各个功能平台,支持长三角各地的对外开放和国际接轨。一方面要降低门槛、降低成本,争取更多的长三角企业入驻自贸区,共享自贸区特有的功能平台,支持入驻企业获得更加开放、便捷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通道;另一方面可积极探索上海自贸区空间飞地模式,争取国家的制度创新支持,借助大数据管理手段,建设网上自贸区,大幅扩大服务半径。上海要主动引领长三角各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要组织更加专业的力量为自贸区的各项制度创新提供理论和国际经验支撑,并对各项改革实践提供更加客观、公正的总结和交流,这样可为各地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提供更加成熟、可行的方案参考,少走弯路、防止走样。

2、在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体系上充分发挥上海全球科技中心建设的辐射作用

长三角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也是对标国际水准和全球影响力的。上海要加快释放全球科创新中心建设集聚起来的各种创新动能,积极向长三角地区辐射扩散,有力提升整个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一可发挥重大科学设施的辐射服务作用。围绕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将建成一批全球领先的重大科学设施,要秉持开放共享的原则,牵头组织长三角地区从事前沿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合作组建共享平台,提高重大科学实施的综合利用率。二可推动一批重量级科研院所和新型研究机构在长三角地区通过合作共建模式布局一批研究院所或研究中心。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各地相对较低的营运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可有力支撑当地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为此上海必须对加大科研体制改革,为科研院所对外辐射服务提供有力的激励保障机制。上海必须解放思想,摒弃地方主义,学习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家机构的经验做法,鼓励和支持在沪的大学、科研院所、国企研究院深度走向长三角各地。三可推动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向长三角各地延伸。其中有的可直接到一些重要城市或高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实现物理平台延伸,有的可通过建设区域性网络平台进行辐射。要鼓励公共服务平台主动走向长三角,推动服务共享。四可主动牵头推进创新要素的统一市场建设。包括资金、技术、产权、人才、征信等。要充分发挥上海市场大平台企业的推进作用,在资金、产权市场及中高端人才市场、技术市场,鼓励对外收购兼并,促进一体化布局。在基础性的人才、技术、征信等公共要素市场,近中期的重点是促进各地协同共建可以共享的标准化、高水平的网络大平台,尽快实现数据共享和平台共享。可通过诸如中介组织联盟、网络平台联盟等组织方式,以联盟带动市场一体化建设。

3、在建设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上充分发挥上海“四个中心”的助推作用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长三角城市群肩负的一项国家战略使命,也是引领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导向和战略引擎。《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五大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我们认为还可以把航空航天、造船工业作为具有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潜力领域。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上海大可作为。一可发挥“四个中心”平台功能,为分布在各地的行业领军企业提供桥头堡服务。特别要充分利用自贸区、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效应,为各地领军企业深度入驻上海,在上海设立跨国投资总部、贸易总部、财务总部、研发总部等提供更加积极的政策配套和商务服务。要采取有力措施降低商务成本,让各地企业可以更多分享上海的平台功能。二可发挥“四个中心”信息功能,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造就全球影响力提供信息大数据服务。上海要发挥全球网络重要节点优势和全球性中介服务机构集聚优势,更加重视各类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发布,培育基于全球网络的大数据产业,培育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库产业,为各地企业提供专业、权威、全面的全球信息服务。三可发挥“四个中心”人才功能,为各地产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智力服务。上海集聚了大量具有丰富国际经验的高层次人才,也集聚了很多跨国公司培训中心,可充分调动这两股力量为各地企业提供更具国际性、前沿性的人才开发服务。上海要借助跨国公司载体和本土企业总部载体,进一步开发人才集散功能,在长三角地区形成更多的人才对流、人才环流。

4、在提升长三角中小城市城市功能上主动发挥上海的支撑作用

环绕上海的各个中小城市多数从县城起步,它们越具备特色产业优势,越具备现代城市功能,也就越有助于上海解决超大城市病,越有助于上海加速建成全球城市。上海要从引领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战略要求出发,积极支持中小城市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群共同体建设。一要在疏解城市功能上发挥带头作用,主动为周边城市注入新动能。如上海可把一些集装箱国际航运功能转移到也有很好港口条件的北仑港、南通港,这样既可减少自身道路运输压力,又可促进周边港口发展。又如上海的金融资源高度集中在陆家嘴、外滩,但在美国,很多金融机构并不集中在纽约华尔街,而是分布在周边的中小城市,因此上海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将部分金融功能疏解到郊区新城或周边中小城市,共享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成果。二要在疏解错配的产业布局上继续作为,深化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增强中小城市经济实力。如可继续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信息加工组装产业转移到江苏的苏北地区和安徽地区,既可以腾出更多的建设用地用于高科技研发和智能制造产业,又可以降低外来人口过多流入的压力;同时对苏北地区和安徽地区来说,可以为当地的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三要在疏解高度集中的优质公共资源配置上主动作为,通过地区合作帮助中小城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如上海高度集中了大学和医院的优质资源,而周边城市恰恰在大学和医院方面比较薄弱,如果这些资源扩散出去,不仅可以丰富和提升周边城市的大学和医疗水平,而且上海也可在对外扩散中实现大学和医院的空间发展。

5、在长三角地区生态共治上更多发挥上海的牵头引领作用

长三角地区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是极其重要的衡量标准。基于当前的现实,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共治,仍要以协同为主,但也要在一些关键环节和领域探索一体化的防控机制。按照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的要求,上海应该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坚持高标准引领。要按照全球城市的标杆确立环保标准,包括排污、排气、建筑、绿化等等,不仅自身率先执行,还要积极争取长三角各个地区形成共识、一致行动。二是牵头组织生态协同治理。在上海应该建立一个常设机构,建立一支专门队伍,做实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工作,并与国家推进的环保垂直管理进行对接。这个机构的主要工作职能就是面向整个长三角地区开展环境调查、政策研究、项目策划、立法建议等。三是输出绿色环保技术。利用上海科技创新优势,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废弃物再利用、废气排放、绿色建材、绿色制造等方面大大增加技术引进和开发投入,建设国际一流的专业研发机构,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并通过技术援助、技术合作方式向周边地区输出,提高长三角整体的生态治理能力。

6、在长三角各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上更好发挥上海首位城市的示范作用

长三角地区的各级城市都经历了空间规模、人口规模快速扩张,都面临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建设和管理难题。多年来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又大多以上海为参照来解决它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问题。在对标国际水准的城市群建设标杆下,作为首位城市的上海,必须更好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城市规划理念的示范引领。不少城市往往直接复制上海的规划做法,所以上海一定要重视自身规划理念的先进性,认真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各个全球城市、城市群的规划理念和规划布局,做实做细规划,特别要重视建筑布局、立体交通、地下空间、生态保护规划。要建设一支国际化的城市规划人才队伍,为各地提供高水平、有创新的规划服务。二是城市综合建设的示范引领。这方面涉及到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立体交通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环保设施建设、社区综合配套建设等。上海应该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定位和特点的城市综合建设各类标准,包括建设标准、管理标准,并通过宣传和协同,对长三角地区形成示范作用。三是城市治理模式的示范引领。要在社区治理、食品安全治理、交通治理、外来人口治理、环境卫生治理等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积极探索,做长三角地区的先行者和示范榜样。

7、在推进长三角共享发展上积极发挥上海的助推作用

长三角各地之间也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地区差距,而且各类优质资源又高度集聚在上海及南京、杭州、合肥等省会城市。如何让更多的地区尤其是非核心地区、农村地区分享到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成果,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要协助推进各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优质化。鼓励和支持上海的大学、医院、科研院所、文艺团体、养老机构等积极为各地公共服务机构培训高层次人才和基础人才,同时通过对口支持方式有计划地派驻高级专家指导服务工作,有效促进各地公共服务的优质化。二要鼓励和支持上海的服务机构通过集团化方式向各地延伸。放宽限制,政策支持,促进上海的各类品牌服务机构通过投资新建、合作托管等方式在长三角各地布局建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络,深化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的跨区服务,加快优质服务资源向更多地区覆盖。三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一体化进程。上海可牵头组织攻克社会保障结算系统中的技术难题,解决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中的体制机制瓶颈,方便中小城市人口到大城市的就学、就医、就业,也要方便大城市人口到中小城市的养老、休闲。四要鼓励和支持各类慈善机构、非政府公益组织开展跨区服务。通过积极的政策手段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捐款,募集更多慈善资金来支持长三角非核心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支持设立各类基金会和非政府公益组织来支持各地的帮困工作、环保工作、基础教育工作、人才开发工作等。

8、在构建长三角一体化运作机制上继续发挥上海的牵头组织作用

推进长三角协同发展,光靠各地政府间的协商、决议,效果并不理想。必须建立一批跨地区一体化运作的专业机构和载体,通过他们来更加有效地落实共建项目和协同项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可以更多地导入市场化、社会化的推进机制。如设立长三角协同发展基金,各地政府共同出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然后建立专业化的运作团队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保证基金发挥作用、安全使用、各方受益。又如可以考虑成立长三角发展银行,可由各地的商业银行出资,专门对协同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转移、振兴县域经济等提供融资服务。再是可以考虑建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运作的城际轨道建设公司、营运公司,提高轨道建设和运行的规模效应和相互衔接。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各个重要领域,包括生态治理、科技创新、交通管理、人才开发、文化建设、社会治安、扶贫帮困等,都应该建立一体化运作的专业机构,有的是企业组织,有的是非政府组织。上海要勇于但当,率先发球,争取各地支持,积极推动建立各类一体化运作的新型机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