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都打造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2018年06月29日 10阅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成都正抢抓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机遇。继6月2日对外开放大会召开后,6月19日,“成都对外开放政策暨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新闻发布会召开,对外公布了两份重要文件:《关于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以下简称《意见》和《行动计划》)。

这是成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出台的纲领性、全局性、宏观性文件,彰显了成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和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决心。根据规划,成都将主动对照世界银行国际营商环境评估标准体系进行自我检视,建立完全符合国际规范和灵活高效的开放管理体制,努力打造中西部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并使“投资西部、首选成都”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成都营商环境充满吸引力

6月2日举行的对外开放大会,被喻为“成都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阶段性跨越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泰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代理馆长、副总领事帕薇是上述大会的众多参加外宾中的一员。她认为,成都在推动内陆城市的对外开放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成都已经从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转变为中国重要的口岸城市”。种种数据表明,成都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提升了城市极核功能方面的能力,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展示,成都的营商环境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如成都在国际航线的开行数量上,中欧班列的运力上,外国领馆、世界500强的数量上,均位于中西部前列,部分指标甚至已经在全国排名前列。

“成都不再应该只是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而已经具备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投资标杆城市的实力。”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十年前,其作为世界银行投资环境课题组的成员对成都的投资环境进行过深度研究,认为成都的投资环境达到了“内陆标杆城市”水平,而就现在成都的情况观察,成都已经可以“去内陆化”,从而有实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投资环境标杆城市。

更明确的数据是,2017年,成都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位列全球第86位、全国第8位;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成都位列全国第5位、西部第1位。2017年成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28.4%,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

因此在上述背景下召开的成都市首次“对外开放大会”,其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进一步用好成都既有优势,以及从哪些方面弥补短板,以此进一步将成都对外开放的优势转化为推进城市发展的动力。

在本次大会中,成都为对外开放设立了了多个目标,包括争取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实现到全球门户机场“天天有航班”,对标世界先进城市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划,营商环境的优化目标概括为三个方面: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

而营商环境的国际化建设,是推动成都新一轮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的重点领域之一。数据显示,得益于国际营商环境的优化,成都已成为外商投资青睐地,如根据2017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目前落户成都市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281家,主要来自欧美、日韩等22个国家(地区),主要落户在成都市中心城区和国家级开发区。

就营商环境“国际化”这一指标而言,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表示,提高“双向”开放服务能力是关键一步。他认为,成都需要在争取打造市场开放程度上走在前列,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确保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政策进一步落实,支持中外企业在公平竞争环境下实现共同发展。

同时,要打造高效一流的政务服务,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外商投资企业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允许“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

在通关方面,杨羽认为,为了打造便利通关,成都应该完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口岸开放体系,推动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建设和青白江铁路口岸开放,加快申报设立新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进境商品指定口岸。大力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深入落实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

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的国际营商环境,成都还计划在进一步对外开放中,拟实施跨国公司“精准引进”“总部提升”“增资激励”三大计划,同时加快自贸区建设,争取设立内陆自由贸易港。并且将在签证、教育、医疗、人才等诸多方面加大开放力度。由此,以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打造为契机,推动成都建设成为国际门户枢纽,“一带一路”开放高地。

打造营商新环境

在加强对外开放,打造营商新环境的背景下,成都如何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经济吸引力?杜比实验室全球执行副总裁安迪·谢尔曼认为,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质量越好,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好。而这句话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同样适用: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区,越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成都深知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意见》中,对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方面有浓重笔墨,提出“7个建设”举措,包括:建设市场开放先行城市、建设高效政务一流城市、建设通关便利示范城市、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建设配套服务先进城市、建设国际化社区标杆城市、建设国际化宜居品质城市。

其中重点是,将进一步简化外资审批流程,核准和备案办理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完成,市级外资备案权限依法依规有序下放至区(市)县;同时将提升成都口岸通关服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互联网+”口岸服务,推进深化通关监管环节“去繁琐”改革,实施“一次性联合检查”和海关企业信用管理。

而为了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见》还明确,将引导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亿元的成都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促进专利技术的应用和转化,同时分类建设产业服务型、文化教育型、商旅生态型、居住生活型国际化社区,全力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生活城市。

“我国经济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时代主题。而创新发展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则是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体现了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竞争力。

而在成都市对外开放大会召开后,成都市发改委对会议内容作出解读时进一步表示,成都将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争取成为示范,促进专利技术的应用和转化,支持行业骨干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市区两级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争取相关国际组织在蓉设立知识产权仲裁和调解分支机构。

成都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姚毅建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争取国家“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保护试验区”试点,构建“全域成都”专利行政执法网络,构建企业维权、行业自律、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社会监督“五位一体”有机衔接、相融互补的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经最高人民法院和四川省委编办批准,已经正式开始运营,这为将成都打造成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第一城打下基础。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杨咏梅说,该法庭的设立加强了全省知识产权案件的集中审判,增强了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受到了企业欢迎,维权成本大大降低,创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净化。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建立完全符合国际规范和灵活高效的开放管理体制,努力打造中西部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使‘投资西部、首选成都’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姚毅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