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下午,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建团60周年汇报演出活动在海门会展中心举行。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来自苏州、昆山、南通、通州等兄弟文艺院团的嘉宾及海门文化条线的工作者共同参加了这一视听盛宴。
活动现场,颁发了一系列有分量的奖项。其中,海门山歌艺术剧院编剧张东平、导演李青云荣获特别贡献奖。张东平先生已80岁高龄,曾任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理事等多职。多年来,张东平先生为海门山歌艺术剧院编排了多部作品,其中《亲人》《临海风云》《田园新梦》获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李青云女士也已75岁高龄,早年在市越剧团,后转业到基层文化站,退休后一直帮助山歌艺术剧院做导演工作,其导演的山歌剧《献给妈妈的歌》《亲人》分别在2002年和2017年应邀进京演出。
海门山歌艺术剧院院长宋卫香被授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4年来,她长期坚持做好剧院内部青年演员的“传、帮、带”工作,为海门山歌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传承人。
地方戏曲“像音像”作品——海门山歌剧《临海风云》《淘米记》现场首发。这是全国县级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海门山歌“像音像”数字化国家标准,标志着海门山歌及海门山歌剧的传承发展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是海门山歌传承、传播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文化是城市之根、发展之魂,也是地方风尚的精气神。近年来,海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弘扬优秀民间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形成了文艺创作欣欣向荣、文化人才持续涌现、文化品牌不断打响的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特别是以海门山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更是成为了海门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印记和鲜明特征。
海门山歌源远流长,在明代海门县志中就有记载,到了清朝年间开始盛行。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海门叙事山歌改编而成的山歌小戏《淘米记》,进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此,海门山歌被人们所熟识。1958年8月,海门山歌剧团宣告成立。2008年,海门山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剧团更名为海门山歌艺术剧院。2015年,海门山歌艺术剧院被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海门山歌艺术剧院作为海门地方性文艺团体,60年来,尤其是近两年来,海门将其作为海门特色文化名片来培育、打造,从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给予保障。市财政出资在江苏省戏剧学校开设了海门山歌班,委培了20名山歌学员,目前,这批学员已成长为山歌艺术剧院新生力量。
一直以来,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始终牢记使命,扎根人民。尤其近十年来,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实现了山歌剧目创作量质并举。每年至少有一部以上大型山歌剧、10个以上山歌表演唱、山歌小戏小品等新作演出;每年送戏下乡300场以上、进校50场以上、进重点骨干企业10场。《献给妈妈的歌》应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邀请晋京演出;山歌音乐剧《江海潮》参加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展演,获8项大奖;《亲人》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成功展演;《临海风云》作为全省唯一基层院团参加第八届“江苏廉洁文化周”展演。2017年度首次实现晋京赴宁进沪整体演出。今年,剧院又创作排练了新戏《田园新梦》,获省艺术扶持基金。
今年1月,海门山歌艺术剧院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表彰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山歌六十载 唱响新时代”,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在建团六十周年之际,除了推出一场以《江风海韵山歌梦》为主题的汇报演出,还举行了大型山歌剧《临海风云》专场演出、一场“海门山歌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一场“推动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讲座。(俞新美 春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