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核心战略定位
紧密结合国家对上海的战略要求和定位,特别是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中长期部署,我们认为,面向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核心战略地位可定位为:示范带动、服务辐射、牵头协调。
(一)示范带动
1、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示范带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为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首要原则。目前各地对生态为先的意义已经取得高度共识,但如何在现实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充分体现生态为先,如何把生态为先真正提升到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更高境界,是需要深化研究的,更需要有先行先试的实践样本。上海不仅要做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排头兵,还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排头兵,不仅在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上提供标杆式的实践样本,也要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上提供领先的实践样本。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上,可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垃圾与污水处臵、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特别要实践特大型国际大都市的生态治理模式和美丽城区标准建设。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以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为样本,在绿色农业、绿色出行、河水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处臵、村庄整治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在创新驱动发展上示范带动
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就较早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升级思路,并围绕用什么驱动创新、创新驱动什么,开展了积极、持续的探索实践。特别在提出建设全球科创中心这一重大战略以来,更是在布局创新载体、增加创新投入、激活创新活力等方面,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进展,也对长江经济带各地的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号召作用。今后上海要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一是国家综合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的引领示范。合肥已经列为国家综合性科学研究中心,武汉、南京、杭州、重庆、成都等,也可成为综合性或专业性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如何引进和培养世界级的科学研究团队,如何建设世界级的实验室,如何开展世界级的科学研究活动,如何产生有世界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如何带动整个国家和区域的科技创新,等等,是上海承担的重要引领示范任务。二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引领示范。《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在各地建设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各地为落实《中国制造业2025》,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提出了多层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上海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海洋装备、成套设备、化工、钢铁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具有领先的创新能力,拥有一批专业的技术开发研究院所,尤其是企业办的中央研究院(中心)、产学研合作的新型研究院所。如何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激发自主创新活力,贡献产业转型升级,是上海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中积极探索实践的任务,这些实践可以对长江经济带各地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引领示范。三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引领示范。从2015年正式提出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战略以来,上海在促进科研成果从“纸”变“钱”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及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力度越来越大,而且围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制度优势和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三区”联动优势(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持续探索实践各项创新举措。这些创新举措和取得的可复制经验,可以为长江经济带各地提供宝贵的引领示范。四是培育壮大未来新兴产业的引领示范。未来新兴产业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地积极对接上海的重要内容和谋求上海辐射的重要需求。上海在“四新经济”的培育模式、培育机制和配套政策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对各地来说是极为看重和可引领示范的。
3、在深化对外开放上示范带动
随着自贸区改革的不断深化,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在扩大开放度和增强透明度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在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通关监管制度改革等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深化,特别是正在实施的《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行动方案》,以及即将推出的自由贸易港建设方案,将更加有力地深化上海的对外开放,对长江经济带各地必将产生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一是国际最高开放标准的示范带动。诸如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金融服务及文化产业的开放、海外融资等等,上海逐步向国际最高开放标准前行,不仅对开放度较高的长三角地区,还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对外开放,产生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二是对外贸易便利化的示范带动。诸如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各地互相接入提高大通关程度,建设国际性示范电子口岸,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完善口岸便利免签入境政策等等,都是一些为各地直接示范的改革举措。三是更好服务企业走出去的示范带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有更多的本土企业选择到国外开展直接的投资和贸易活动,因此也越来越多地提出了各种指引、保障、支撑的服务需求。上海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培育和壮大一批面向国际的专业服务机构,搭建接轨国际的服务平台,形成国际标准的服务机制,更好服务企业走出去,其所取得的经验对于各地服务当地企业走出去,也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4、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群上示范带动
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上海对自身城市的建设水平、治理水平,对长三角城市群各个城市,以及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贵州、云南等地的城市群,都有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要建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上海的示范带动更为关键和核心。一是城市建设标准的示范带动。上海提出,对标国际一流,在城市交通建设上向立体、智能、绿色、便捷方向迈进;在城市地标建设上,彰显上海城市独特的文化元素、文化魅力及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影响力;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以世界级的美丽大都会、世界级的生态岛为坐标,打造生态之城。这些都将成为各地城市建设的标准性示范。二是城市现代治理的示范带动。上海积极推进以法治市,在地方立法、有效执法上先行先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以法治理体系。上海把城市安全治理放在极其重要的位臵,把其作为城市品质、城市魅力、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元素。上海提出了建设有韧性的生态之城,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也把城市治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也将成为各地城市建设的参照性示范。三是城市公共服务的示范带动。在长江经济带各个城市中,上海始终保持了领先的公共服务资源配臵和服务水平,特别是针对较其他地区先出现的老龄化趋势,上海已经提前布局、缓解矛盾。这些将成为各地城市建设的配臵性示范。
(二)服务辐射
1、在综合服务功能上服务辐射
面向2035年,上海提出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战略愿景。全球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国际化的高端形态,是全球资源配臵中心,将集聚各类全球性的功能大平台,形成金融、投资、贸易、航运、信息、人才、技术等枢纽型服务功能。随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具全球影响力,上海要更加积极地向长江经济带各地提供延伸服务,提高辐射能力。一是桥头堡服务。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码头、大平台,为各地企业在上海直接提供各种窗口、基地、中转、交易,乃至总部的功能服务,让上海成为各地企业的桥头堡阵地。二是网络化服务。即上海的综合服务功能借助于上海专业机构、平台在长江经济带各地的延伸、扩张,或各地同类机构、平台加入上海的大机构、大平台,形成辐射状的服务网络,让各地更多、更便捷、更低成本地分享上海的综合服务功能。
2、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服务辐射
以张江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上海将更加有力地建设大科学装臵和世界级实验室,并依托大学群、科研院所群和企业研究院(中心)群,加快向重大科学、原创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策源地迈进。上述建设努力,必然形成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必然要求更加积极和广泛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由此提升上海在科技创新上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进而拓展上海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上海要进一步强化三个服务辐射:一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直接服务。或通过技术投资入股方式,或通过产学研、企业间合作开发方式,或通过跨地区的产业化转化方式,把上海的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转化到长江经济带各个地区。二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交易服务。建设具有全球交易功能,拥有全球交易网络的技术交易市场,为长江经济带各地对接国际、供需直接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和平台。推动长江经济带技术交易市场一体化建设,促进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技术交易市场在各地形成服务网络和服务机制,让各地共享一体化效能。三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辅助服务。发挥上海的融资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和装臵优势,为各地完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融资、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
3、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上服务辐射
长江经济带各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产业层面的剃度差异大大缩小,并且都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都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路径。多年来上海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上一直是全国的先行者和领先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往往上海先从国外引进,先在上海孕育成长,同时上海所拥有的科技创新优势及产业综合配套优势,也有力支撑了上海领先于各地的结构升级和动能转换。为带动长江经济带各地新兴产业发展,上海可以发挥两个服务辐射作用:一是成熟新兴产业的产业链配套。由于商务成本及建设用地紧缺等因素,这些年在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一批项目从上海转移到周边地区,进而布局到长江中上游地区,这也正是上海新兴产业对外服务辐射的效果。上海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离不开各地的产业链配套。二是未来新兴产业的联动培育。作为全球性的科创中心,上海在培育壮大未来新兴产业上更是先行者、投资者、组织者,因此也将形成积极的辐射效应。如新技术的产业化、新产业的规模化,可以在长江经济带选择更具成本比较优势的地区,或具有制造业专业化集聚优势的地区,通过技术支撑、人才输出、投资组合、产业配套等有效方式,更快形成先发优势。
4、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服务辐射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长江经济带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但各地在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中,较多遇到技术、人才、资金三大要素供给瓶颈,而这三大要素在上海最具集聚优势。上海可在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技术供给的服务。依托上海技术研发综合优势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达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为各地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供支援、支撑。二是人才供给的服务。依托上海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优势和集散优势,通过合作培养方式为各地培养紧缺急需人才,通过发达的人才市场为各地提供对口的各类人才。三是资金供给的服务。依托上海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各类产业基金、股权投资资金,构建多渠道的融资渠道,增加低成本的资金供给,有效解决各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的资金瓶颈。
(三)牵头协调
1、在共抓生态大保护上牵头协调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需要中央层面的有力协调和推进,但更需要各地按照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在各项具体的生态保护项目中达成共识,一致行动。上海被各地公认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而且在国家地理版图中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经济中心,所以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主导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中,理所当然要承担起牵头协调各地应该一致行动、共建共享的生态保护项目。如长江经济带各地应遵守的最严格排放标准、长江水环境监测数据共享、长江黄金水道的船舶绿色航运、流域性的生态修复工程、区域性的生态廊道建设、地区间的环保补偿,等等。
2、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上牵头协调
主要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上,上海要发挥更加积极的首位城市牵头协调作用。一要在合理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上牵头协调。要借鉴世界主要城市群的建设经验,适当控制上海以及几个省会城市快速集聚创新资源和功能项目、产业项目的趋势,减少虹吸效应,减轻大城市负担,并为周边城市,尤其是各个都市圈中的中小城市提供更多空间和机遇。上海要主动牵头,在规划层面上进行协调,进一步明确各个城市的职能分工体系,并从自身做起,带动非核心功能的疏解。二要在推动长三角世界级立体交通体系的分级枢纽建设上牵头协调。推进立体交通建设是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但这个立体,不只是强化上海的中心枢纽功能,还要加强分级枢纽建设,形成更加高效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在高铁、高速公路建设相对成型后,要重点围绕城际轨道加强区域协调,让更多的城市尤其是县级市和名镇加入轨道交通体系。上海不仅要积极研究制定长三角立体交通建设规划上牵头协调,还要在推进城际轨道广覆盖、消除断头路、分级枢纽互联互通,以及与高铁、空港枢纽的链接上,加强建设协调和运营管理协调。三要在促进长三角深度同城化发展上牵头协调。这里主要针对民生和公共服务,就是在快捷交通、网络发达的条件下,在实现了时空的同城化后,要着力推进以就业、就医、就学和公共服务为新任务的深度同城化,发挥上海的优势和协调作用,加快缩小地区差距。
3、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上牵头协调
在长江经济带,能够成长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本呈现出多点、成带布局特征。“多点”就是在如干个大城市形成了产业块状集群,集群中既布局了行业领军者的核心配套企业和总装企业,还更多布局了各类专业配套企业,有零部件的,也有生产性服务的。“成带”就是这些重点产业,从下游大城市到中游、上游的大城市都形成了产业配套集群,形成了带状布局,象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都有这一布局特征。“多点成带”集成了产能的世界规模,但要进一步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提升行业领军者企业世界能级,建设世界级产业链,配套物流链、资金链、创新链等等,还需要加强区域协同,增强合力。上海要主动作为:一要在培育壮大行业领军者上牵头协调。通过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促进布局在各地的行业领军者深度入驻上海,做大做强面向全球的总部功能。二要在促进总部与各个产业配套基地的深度融合上牵头协调。主要在各地地方政策中的园区政策对接、产业扶持政策对接、产业配套基地的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需要加强协调。三要在加强产业链与辅助链的协同上牵头协调。上海要更好发挥全球城市功能,促进物流、金融、研发、人才等资源、平台向各地延伸,向国外拓展,形成强大网络,有力支撑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
4、在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上牵头协调
我们把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同创新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行政省域范围,二是城市群范围,三是整个长江经济带流域。把区域协同创新分为三个子体系:科技研发创新的协同体系、创新要素市场的协同体系和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体系。从长江经济带整个区域看,要更加有效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更多释放协同创新效应,必须着力于构建分层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此,上海可从三个方面发挥牵头协调作用。一是在深化科技研发协同创新体系上牵头协调。积极推进三大联盟建设,即前沿科技研究院所的合作创新联盟、大型科技仪器设备的共建共享联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联盟。要推动一批跨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新型研究院所。要发挥联盟作用,做实承担联盟运营的新型社会组织。二是在推进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上牵头协调。当前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市场仍然带有明显的地方性,因此也导致了比较突出的地方分割问题。要发挥市场在合理配臵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从区域协同起步,逐步消除导致市场分割和碎片化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向统一的一体化市场迈进。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上海可在基础性的人才、技术、征信等公共要素市场,牵头组织各地协同建立统一的制度、标准和接口,共享标准化、高水平的网络大平台,尽快实现数据共享和平台共享。通过诸如中介组织联盟、网络平台联盟等组织方式,以联盟带动市场一体化建设。三是牵头构建以核心城市为引擎,节点城市为扩散的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分层协同体系。核心城市包括了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武汉、重庆、成都、长沙等科技创新资源比较集中的大城市。上海既要积极推进新经济区域合作体系,促进新经济向周边城市、长江经济带各地溢出、扩散,还要继续支持各地的产业转型升级,协助各地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二、 如何提升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核心战略地位
无论是国家要求,还是上海自身需要,都要把进一步提升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核心战略地位,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历史已经赋予上海的核心战略地位,但在新的时代,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促进新旧经济动能转换,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核心战略地位,需要巩固,需要拓展,因此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去累积实力、释放动能,搭建平台、内外畅通。
(一)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
1、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思想认识存在地方性局限
之所以特别提出这个问题,是不解决好思想认识瓶颈,上海很可能陷于小富即安、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状态;另外也存在信心不足、底气不厚的心理偏差。对于前者,因为在与周边地区的竞合中,流出去的多,引进来的少,上海引领长江经济带,在短期或表面现象中看到的是溢出多、奉献多,这样有可能多牺牲一些项目和GDP,多贡献一些财政资源和其他资源。但我们在前面第二部分关于上海需要长江经济带提供有力支撑的需求分析中,非常清楚地看到,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更加需要长江经济带的各种支撑,尤其是上海建设的各类全球性服务功能,必须依托长江经济带各地提供的各类现实需求,这些需求提供动力,也提供财富。对于后者,因为这些年其他地方的经济增长都快于上海,而且江苏、浙江的经济体量也已大大超过上海,如2017年GDP总量,江苏为8.59万亿元,浙江为5.18亿元,四川为3.70亿元,湖北是3.65亿元,湖南是3.46亿元,上海是3.01万亿元,上海以相对小的体量来引领超级体量的长江经济带,好像小马拉大车,气力不足。但长江经济带走向全球、提升创新能力,对上海有更多的需求,从国际接轨的功能性平台,到科技创新成果,以及高端的创新资源,还有国际最高标准的开放度和市场机制等等。上海的核心地位将随着长江经济带的更加开放和发达而显得更加重要。
2、战略谋篇布局上跨区域支撑项目力度比较单薄
这里主要指规划层面对如何突出和发挥上海对长江经济带的引领作用,谋篇布局不够,因而后面的推进更是力度递减。虽然上海已经出台《上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但总体来说这个规划对自身建设有较多安排,但在引领上,尤其是涉及区域协调的安排上,相对比较薄弱。这在全国也是一个普遍问题,但凡涉及跨区域的战略规划,国家层面较多提出的是框架性原则和主要任务,但到了地方层面,地方提出的实施规划,较多存在各地规划不衔接的问题,另外在规划执行上也是越涉及跨地区的执行越弱,特别在一些专题性的规划上,如交通、生态等,这一情况更加突出。比如2017年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及沿江11省市,共同编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但目前尚缺少长效协作机制,联控联防的覆盖面较窄,联合治理效果尚不明显,尤其是区域复合型的大气污染、流域型水污染等问题仍日趋严峻。最近由上海牵头组织江苏、浙江、安徽共同研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是一次积极探索,值得期待。
3、功能性平台网络化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这个平台不只是现代互联网支撑的物理平台,更多是支撑上海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服务平台、协调平台。平台如果只设臵在上海,没有向长江经济带各地延伸,建立分支机构,或者平台没有吸收各地加入,共建共享,而是只说上海话,不说长江话,那么所能发挥的服务、协调作用也必然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企业层面有较多的网络化系统,但在政府层面,还有各种中介、协会、联盟等社会专业组织层面,还非常薄弱。比如政府层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建立了长江沿岸城市协调会机构,但这个机构没有扩展到11个省市,基本处于相互通报、联谊的状态。至于很重要的社会专业组织层面,在上海基本没有覆盖长江经济带的组织。由于专业机构严重缺乏,当上海要去推动相关的引领工作时,往往缺乏合格的承担机构。最近漕河泾开发区推动建立了长江经济带园区合作联盟,并把联盟总部放在上海;上海社科院牵头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建立覆盖较多省市的学术委员会运作机制,是一些积极的尝试。
4、与国际接轨且达到国际水准的高端服务是短板
现在长江经济带各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能力,差距明显缩小,特别是长三角核心区,其与上海基本处于平行水平,所以上海要为各地提供需要的各种服务,更多体现在高端服务领域,特别是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标准的各类专业服务。这方面上海与各地比有优势,但与国际先进比则有不少差距。比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风险投资、服务创新的研发配套、服务航运的全球中介、服务企业的信息咨询、服务城市的规划设计,等等,是上海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需要突破的短板问题。
5、对长江经济带各地的对内开放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海纳百川是上海的特质,也是上海的优势。但在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上,上海多年来更多重视对外开放,所以在制度和政策创新上也更多聚焦在引进来。但从国家战略要求和上海自身动力需求看,对长江经济带各地提升对内开放度,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当前最大的瓶颈在户籍和人才居住证的开放度上,为控制人口总规模,上海设臵了比较高的引才门槛,这样各地人才向上海流动,就有比较大的障碍,一些在上海开设二总部和研发基地的企业,都会遇到因户口办不下来而难以招到和留住优秀人才。另外外地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上海设立的研究中心或其他机构,往往也难以申请到上海的相关项目资助。
(二)破除瓶颈的若干建议
1、增强国家战略意识,切实发挥核心战略地位作用
上海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但当,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好示范带动、服务辐射和牵头协调作用。在示范带动上,要坚持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从对外开放到科技创新,从政府职能转变到城市治理,先走一步、走高一步,为各地提供更多鲜活的、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和制度设计。在服务辐射上,要坚持深根长江经济带,推动服务网络向纵深覆盖,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和资源要素向各地辐射、溢出,推动更多的产业链项目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布局,形成对内更加开放和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牵头协调上,要坚持主动作为、创新机制,推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的多方位合作共建共享,特别要用新的模式、新的机制牵头构建更加积极有效的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体系。
2、重视规划作用,切实把制定出台的相关规划落到实处,形成有效机制
最近正在制定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从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全局角度,对一些近期可推进的一体化发展任务和事项进行具体规划与部署,对于落实国家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是一次有力的行动。可在《上海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若干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如上海推动长江经济带港口一体化发展规划、上海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工程规划、上海推动长江经济带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规划、上海推动长江经济带科技研发协同体系建设规划,等等。地方制定的规划要更具项目性,不能只有原则和方向,没有具体项目、资源配套和承担单位。另外,规划也好行动方案也好,要增加考量指标,这样也便于对规划的实施开展周期性评估。要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监督上,形成第三方机制。
3、突出推动各类功能性平台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上向长江经济带各地延伸拓展
这些平台的延伸拓展,是上海发挥长江经济带核心战略地位作用的功能承载体,也是具体成效的体现。要坚持实体的延伸拓展,借鉴外资机构的经验,支持上海的更多功能性服务机构跨地区发展,或新建分支机构,或兼并当地的同类机构,形成总部在上海,网络遍布长江经济带以及全国的大平台、大机构。上海要形成专门的政策来支持功能性平台在长江经济带各地的延伸拓展。要鼓励和支持各类公益性服务机构走出上海,走向长江经济带,有的也可以通过发展实体分支机构走出去,有的则可以通过牵头联盟走出去。比如技术交易服务、人才市场服务、智库服务等,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配套推动其到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4、加大高端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大力提升高端服务能力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要依靠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来增加吸引力,促使更多的国际著名、知名高端服务机构进入上海,提供高端服务产品,构建高端服务网络,并通过这些机构的溢出带动上海本土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上海可通过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并围绕高端服务业提出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特别在吸引高端服务业人才上要争取更大突破,比如可在特定区域内对引进的人才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争取税率向国际接轨,这样可鼓励国际高端服务业机构把中国总部甚至亚太总部设臵到上海。
5、积极为来自各地的机构和人才提供内外一致的城市待遇
上海是一个大码头、桥头堡,理应秉持内外一致的城市开放性和熔炉性。从历史上看,正是来自长江经济带各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成就了上海的历史辉煌。今后也是同样的,要把用好长江经济带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的立足之本、动力之源。当前要特别关注各地到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及其这些机构的人才使用,以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的配套政策为他们提供内外一致的城市待遇。诸如人才户籍申报、项目资助申报、人才公寓、租金补贴、高科技企业认定,甚至参加上海的人大、政协等,都应该把这些分支机构及其人才纳入其中。
(撰稿:王振、刘玉博 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