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不像相对人类活动少的亚马逊河或者密西西比河,而是人类活动高度饱和的系统,我们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系统中保护环境?这是很大的一个挑战。长江流域不仅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气候变化的影响,像海平面上升、源头冰川溶解,以及像2011年的鄱阳湖的先涝后旱等灾害。
一、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
整个长江流域有大量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对长江是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这些水电基础设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清洁能源,提供了航运的便捷;另一方面,这些水电基础设施对生态系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包括对下游的河口。未来必须把水利工程的影响降到最低,也是将来的挑战。整个长江面临的挑战,水电是非常大的。
气候变化是影响因素之一。长江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人类活动导致气候极端变化,冰川溶解,很多湖泊特别是青藏高原上的面积越来越大,最终很多水生物都会受影响。短期看起来水量丰富,长时期看可能是更大的一个隐患。
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资源的过渡捕捞,数据显示,全球在20世纪70年代到2012年的数据,整个星球上的水生生物下降了81%,这一数字令人震惊,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长江里面“长江女神”——白鳍豚正在面临灭绝,还有白鲟,现在已基本上灭绝。葛洲坝修建以后,白鲟没法洄游。这是一个如果长江的水生生物下降,长江不是一条河流,生命体,而只是水渠了,这对长江流域的发展是个巨大的挑战。
二、 构建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
以世界自然基金会为例,作为非政府组织(NGO)我们与政府合作。从1998年长江大水爆发以后就跟一些部委合作。首先,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家林业局在上海发起并建立了长江湿地的保护网络,今年4月底要在西藏林芝建立分站,努力把流域综合管理纳入政府文件中。第二,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三峡合作。虽然三峡在经济效益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生态方面破坏比较大,世界自然基金会试图将其对下游的生态影响(上海每年面临着咸潮入侵的危险)降到最低。第三,世界自然基金会与高校合作,开始“湿地使者”行动,通过社会传播让大家逐渐了解湿地的重要性。
第二,世界自然基金会与长江沿线的园区和企业合作。之前,长江沿线很多中小企业跟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关系就是猫抓老鼠的关系。世界自然基金会一方面跟政府协调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将这些中小企业纳入像HM、GAP、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的供应链中,通过大企业带动小企业转型升级、保护环境。
第三,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流域规划、治理教材。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水利部门签署协议,拉动像汇丰、可口可乐等大企业支持我们的工作。例如,可口可乐提出三个工作计划,一个是淡水计划,一个是价值链的管理,第三个是自然资本的管理。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很多其他机构一起合作共同保护生态和谐、自然资本,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外界的驱动因素。改变消费者观念,选择绿色的消费;引导金融机构,让资金流向这些绿色行业,而不是流向污染行业。
同时,改变治理模式,把单一的政府治理模式变成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最终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以及水资源水能源的安全。长江不是一个简单的水渠,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它不仅给人类提供生存的环境,也给物种提供生存的环境。我们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社会因素加入并参与到长江大保护的行动中。
(撰稿:任文伟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