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安开发区敢为人先探新路

2018年08月30日 10阅读 来源:海安市委宣传部

“公司去年6月落户海安,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开发区安排了专门的服务团队,为我们办理项目审批手续,项目用地、用电、用水以及污水处理等工作也都在短时间内服务到位。”南通海盟纺织项目现场负责人尹冲笑着说,“现在设备安装调试已近尾声,即将投入运行。”

这是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一个缩影。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顺势而为,不断前行,1992年创立,1996年升级为省级农业开发区,2012年跃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放开发的理念引领开发区不断做优投资环境、推动项目落户、引导产业集聚,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

开放的理念

开发区姓“开”也姓“外”

“开发区姓‘开’,开发区姓‘外’。”这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王荣贵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所谓姓‘开’,就是开发开放的平台,所谓姓‘外’,就是外向型经济的主战场。”开发区一直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源动力,率先设立招商公司,构建大招商格局。多年来,开发区引进各类企业15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韩国晓星集团、西班牙独资企业西蒙奇通等外资企业近80家,上市公司近30家。

“目前,开发区的园区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我们有与上海杨浦区和奉贤区共建的产业园区,有与常熟共建的常安纺织科技园。第二,具有鲜明的专业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园区。第三,具有鲜明的国际化,我们有主打出口业务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中意生态园区。”开发区招商一局局长储瑞明介绍。

如今,开发区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对每个新招引项目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全程事务代理、承诺服务、限时办结,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周期,提高办事效率,确保项目快建设、早达效。

开放的平台

海安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开发区顺势而为,不断前行。全区规划总面积180平方公里,借鉴先进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由世界顶级的园区规划公司新加坡邦城公司规划设计,一次性规划到位,分步推进实施。

以全市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近一半的经济总量,借力改革开放,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开发区集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纺织、汽车零部件、商贸物流、软件及服务外包、高档家具等七大特色产业,形成以现代纺织产业为主导、以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一主一新”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开发区建成各类合作园区5家,亿元以上开票销售企业85家,10亿元以上开票销售企业10家。2017年,现代纺织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应税销售额占全区工业应税销售额43.2%。

开放的成效

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文明镇”“国家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区域”“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示范园区”“江苏省南北共建园区”“江苏省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水美乡镇”……一系列荣誉称号见证着开发区的争先发展。2017年,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亿元、工业开票销售478亿元、服务业应税销售450亿元,工业和服务业开票销售总量连续三年位居海安第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发区坚持开放开发、做大做强、持续发展。”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任永峰表示,“我们将牢牢把握国家级开发区的平台要求,聚焦特色发展,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成,全面提升区镇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快招引10亿元和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特别是50亿元和1亿美金以上重特大项目,以外资项目、合资项目的突破,不断提升开发区的开放开发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