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庭院”建设使界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见习记者 黄日阅 摄
开栏的话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决定在全市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大调研。1月2日,浦东新区区委召开动员部署会,大调研在全区正式启动。新区领导率先垂范,全区各调研主体层层发动、全面组织,机关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扑下身子、深入一线,为推动浦东实现“高水平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素质队伍”战略,广泛问需问计于民,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标杆。在调研中,全区上下听实话、察实情、出实招,学习借鉴“寻乌扶贫调研报告”经验做法,通过座谈、走访、蹲点等多种形式深入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有深度的调研成果。为进一步带动全区大调研工作持续向纵深推进,不断提高大调研的质量和实效,即日起,本报开设“浦东新区大调研课题”专栏和专版,陆续刊发部分优秀调研成果。
浦东新区区委办以大调研为契机,深入周浦镇界浜村,开展为期近三个月“蹲点式”调研,先后走访农户1300多户,邀请镇、村各方面代表召开9场座谈会,共80余人次,完成调查问卷800多份,通过了解浦东农村发展现状,深入研究浦东乡村率先发展、全面发展之路。
界浜村的基本情况
界浜村地处浦东新区中部、周浦镇东北角,在上海迪士尼乐园西侧3公里,属于典型的超大型城市近郊乡村。总面积约3.2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752亩;下辖村民小组18个,有户籍人口1318户、3176人,常住人口5172人。该村生产生活形态既反映出农村地区共性特征,也反映出东部发达地区乡村基本特色,更反映出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超大型城市近郊乡村的特点,可以说是浦东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
主要生产方式
桃树种植
种植桃树是界浜村农业生产主要方式。到2017年底,全村种植面积达到920.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2.5%,年产桃子115万公斤,总产值约1800万元。
种植方式以家庭种植为主,现有种植户503户,99%以上是家庭种植,3亩以下占87.6%,主要种植品种是“湖景蜜露”。
桃树种植经济收益尚可。种桃每年净收入约5000元/亩,年平均毛收入约1.5万元/亩。但种植桃树劳动力投入很大。年种植成本约8500元/亩,人工成本就需要约7500元/亩,桃树种植12个主要步骤都需人工完成,每亩需41工(每工约180元);其他主要是农资成本,扣去政府各类补贴445元,还需1000元/亩。
桃子销售主要渠道还是依靠历年积累的老客户(企业为主)以及亲朋好友介绍,这是村民反映最多的问题。个别农户会网上销售,但比例较低,不超过总销量5%。
水稻种植
界浜村种植水稻时间较长,但总体规模不大,到2017年底共有151.5亩、23户,主要种植单季稻。据反映,水稻种植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根本赚不到钱。毛收入约2300元/亩,包括销售收入约1550元/亩,各级补贴约760元/亩。每亩投入约2030元,算下来水稻种植每年每亩净收入只有270元。
蔬菜种植
界浜村蔬菜种植历史较长,上世纪70年代创办过蔬菜种植基地。由于投入大、产出少、种植辛苦等原因,蔬菜种植户日渐减少。到2017年底,种植蔬菜约125.3亩,均为外来人员种植。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2017年底,全村注册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5家,实际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的有12家。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上海界浜蔬果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周浦花海在全市小有名气,目前是国家AAA旅游景区以及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工商业发展
界浜村原属瓦屑镇,在原镇区已形成相对集聚、比较成熟的中心区,主要分布在建设路两侧、南北约1000米范围,有小餐饮、小超市、服装店等各类经营户近100家。近年来,受上海迪士尼带动,建设路两侧还新开了很多酒店,主要接待上海迪士尼乐园游客,入住率经常有90%。
近年来,由于土地减量化等原因,企业数量大幅减少,截至2017年底,村范围内有各类企业26家,近3年因为减量化已经减少企业30多家。
虽然水蜜桃等种植业收益尚可,但比在企业打工的综合收益有明显差距,更由于界浜村处于城市近郊,周边开发区企业很多,打工非常方便,这使得很多村民尤其是“农二代”,都不愿靠农业为生,都觉得辛苦。
基础设施配套情况
界浜村道路设施基础较为薄弱,但发展迅速。目前村域范围内有市级道路3条、区级道路1条、镇级道路4条。
界浜村公共交通总体比较便利,目前经过界浜村的公交线路有7条,公交站点有7个,距离最近的轨交站点是16号线周浦东站,有3条公交线路可达。
界浜村垃圾处理体系较为完备,垃圾清运、保洁费用全部由镇财政支出,村民无需承担额外费用,并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总的来看,界浜村基础设施经过几十年、尤其是两区合并以来的投资建设,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村民出行比较便利,村民比较满意。
社会服务和保障情况
教育情况
界浜村附近有周浦育才学校、瓦屑幼儿园(瓦屑部)。周浦育才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有近百年历史。区教育局核定教学班36个、学生1239名、教职工118名,建筑面积10026平方米。目前该校生源逐渐以非沪籍为主。
医疗卫生情况
主要有社区卫生中心和村卫生室。周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瓦屑分中心从村委会步行约15分钟,是村民“小毛病”就医首选。现有医务人员7名,包括全科医生两名,退休返聘医生1人,护师、药房、挂号、检验各1人。目前每天门诊量约100个号。
村卫生室现有医生3名,每周服务6天,特殊情况可提供上门看诊服务。每月服务量600-700人次,可提供药品120多种、大部分属于非处方药。
社会保障情况
界浜村村民退休金根据养老保险缴纳金额不同,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几乎没有缴过的村民,即土地未被征用、一辈子务农的村民,养老金约1030元/月,即村民俗称的“农保”。第二类是缴过部分小城镇养老保险金或土地被征收的村民,其中包括部分自行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金的村民,养老金约1800元/月,即村民俗称的“镇保”。第三类是长期在企业工作、按时缴纳养老金的村民,这个群体退休金收入最高,每月至少有3000元。目前界浜村享受“农保”的最多,约占60%以上。界浜村列入名单的低保户只有4户。
村“家门口”服务站
服务站共两层楼、总面积约800平方米,设有26个功能室,实行全年无休、错时服务,可以为村民提供7大类100个服务项目。通过现场多次观察了解,“家门口”服务站受到村民欢迎,平时就有一些村民到里面看书读报、开展各类活动,尤其是双休日比较热闹。
总的来看,界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比较完善的,基本生活、底线民生是有保障的,对于一些失智失能及孤寡老人都有一套较为健全的托底机制,体现了东部地区民生工作特点,从村民反映情况看,主要是需解决更高水平发展问题。
精神文化和风土人情
界浜村历史悠久,区域成陆追溯到北宋,清代开始有行政建制,有一定文化历史积淀。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桃文化”,相传清朝末年,界浜村所在瓦屑地区所产水蜜桃已闻名中外,日本曾到此引进品种,成为日本水蜜桃的祖先。
界浜村还有极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卷”(2014年入选),已有200多年历史。传承人是84岁村民张福良,他还自掏腰包组建“小乐队”为村民表演,目前每季度1次在“家门口”服务站演出。
村里乡风总体淳朴文明,连续四届被评为区级文明村。村里每月开展“界浜之星”评选;村民还自发组建“草根河长”志愿者服务队,发动村民共同守护河道;成立“美家美户”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鼓励妇女参与“美丽庭院”建设。
村民比较重视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比如婚嫁,一般要吃3次,即婚礼前一天晚上、当天中午、当天晚上,婚宴总花费少则6万元、多则12万元。同时,“人情往来”也成为乡村生活重要内容。据村民反映,礼金在家庭支出中占较大比重。
近年来,村文体服务设施极大改善,特别是“家门口”服务站集成了多种功能,其中“农家书屋”是村民读书的重要场所,有各类图书800余册,可同时容纳30人。但调查也发现,大部分村民还是以看电视作为主要消遣。
农村党建和治理情况
目前,村党总支有书记1名、委员两名(其中1名兼职委员是社区民警),有10个党小组157名党员、占户籍人口4.9%,平均年龄65岁。村委会有主任1名、委员3名(与支委有2人重合)。据了解,村里有条线干部6名。另有7名工作人员由镇相关部门下沉服务、长期派驻在村工作,其考核、薪酬、福利等均由派出单位负责;加上村卫生室3名医生,在村里的工作人员共有20多个。全村有村民小组18个。界浜村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执行规范,每花一分钱都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受到村监会、监事会每月理财例会的监督。
界浜村社会治安情况总体较好,村民对治安状况普遍感到满意,特别是对在主要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450盏)、监控摄像头(50个),有效提升安全感给予肯定。
总的来看,界浜村村两委班子和工作人员呈现年轻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特点,发挥了组织领导和带头作用,治理体系比较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也比较健全,乡村环境总体安宁有序。
界浜村作为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调研期间,界浜的乡景、乡风、乡情、乡愁,令人深切感受到乡村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感受到乡村所独有的生态肌理和人文基因。
——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之美。近年来,随着“五违四必”整治、城乡中小河道整治尤其是“美丽庭院”建设等系列工作推进,界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更加凸显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调研期间,正值界浜千亩桃花盛开,行走田间,微风拂面,清香四溢。
——难割舍、挥不去、常萦绕的乡情之浓。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界浜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风民俗,让人感到淳朴热情、相互守望的美好氛围:一是邻里关系彰显“乡村情”。在驻村蹲点期间,有次晚上八九点钟,有对老夫妻看我们在外漫步,热情邀请进屋聊天。二是传统习俗体现“人情味”。比如不论哪家碰上有红白喜事,同组村民都会出人帮忙。
——传统农业和新兴产业并进发展之势。近年来凭借邻近中心区和产业区等区位优势,新经济、新业态也在界浜孕育萌生。比如绿色种植,镇农投公司在20亩水稻种植中,采用养鱼、牛蛙等生态除虫法,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生产出的绿色稻米非常受欢迎。比如乡村旅游产业,一些本村的年轻创业者从城区回来投资办民宿,非常具有特色,住宿率也非常高。
——收入增、有保障、服务好的生活之实。一是生活条件逐年改善。问卷调查显示,户均拥有小汽车0.8辆,空调、彩电、冰箱基本普及。而且住房条件普遍比较宽敞,家庭生活设施与城镇居民差异不大。二是基本保障制度免去村民后顾之忧。许多老年村民对每月能领到养老金心存感激,许多村民都谈到不愿离开农村,“现在农村环境这么好,还是住农村好”。
——带头人与好班子的治理之效。在调研中,我们感受界浜村在乡村治理中出现的新气象和新面貌。姚辉是土生土长的界浜人,也是这个村的“领头人”。虽然年纪不大,但阅历丰富,对村里情况非常熟悉。他带领的10人团队有一半是80、90后,无论在着装、谈吐还是行事风格上,都一改我们对村干部老气横秋、乡里乡气的传统认知。调研期间,看他们跑现场、劝群众、做工作,尽管压力大、责任重,但毫无怨言。
从界浜村视角
看当前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问题
在界浜村调研中,我们目睹了浦东农村出现的新气象、新变化,但是要“把农村建成人人向往之地”,感觉还有不小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体系仍需破解。主要体现在保障制度、公建配套等多个方面:比如保障制度,农民如果一辈子在田里干活,那么退休后每月只有1030元,但如果企业打工,退休后每月有3000元甚至更多。比如市政配套,按照现行配套制度,农村地区标准都要低于城区,通往田头路十分狭窄,上万斤的桃子也只能靠“两条腿、一根扁担”挑出来。
农村经济有发展,但农产品对经济的带动遇到“天花板”。如果农民自己不种、让别人种,只能拿到1800元/亩/年的土地流转费;如果自己种植,规模不大,能级不高,而且销售也是大问题。如果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农业经营大户、企业也因为风险承担等原因不愿意。如果把这些土地都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这能做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但目前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能力达不到。
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但离标本兼治还有距离。比如河道水系,据观察,界浜村内1000米以下河道大部分是断头河,村沟宅河都无法联通,河道填堵、水系中断成为农村生态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农村硬件设施有很大改善,村民精神形态还需提升。比如很多村民习惯将东西杂乱堆在房前屋后,家中各种农具农资凌乱摆放。农村干部队伍老龄化特点明显。比如界浜村的“两委”和村干部相对比较年轻,但到村民小组层面的“脚”就不够结实,目前18个村民组长中60岁以上有13人、占72.2%。
把浦东农村率先建设成为“人人向往之地”的相关建议
浦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既有金融城的金融资源,又有科创中心的科研力量,更有自贸区的创新优势,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活力,以及特大型城区庞大的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应该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在全市乃至全国率先建成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把浦东农村建成“人人向往之地”。
发挥自贸区和综改制度创新优势探索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制度体系。浦东不仅是自贸区承载区,更是全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浦东综改“三个着力”中就有“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内容,浦东应当继续举好这面旗,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上实现创新突破。
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解决好“钱从哪里来”问题。积极探索镇村在一次分配中分享到浦东高质量发展成果:比如合资购置楼宇物业,由村里与有关企业合资,引进企业投资建设了欧尚超市,形成了稳定收益;再比如合作投资优质产业项目、公共服务项目或相关区块开发,是否可以让村集体经济参与投资,甚至让村里用减量化和拆违后土地指标折算成资金投入项目。
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规划布局上,建议根据市、区总体规划引导,站在乡村振兴角度,适度考虑将一些优质公共资源往乡村布局。在“15分钟生活服务圈”建设上,改变过去以村委会或集镇为中心方式,以村组或村民为中心,形成离散型社会事业设施配置模式。
既重物又重人,打造形神兼备的美丽乡村。在人居环境建设上对河道整治、生活污水等问题做到标本兼治,真正使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在乡风乡愁打造上,既要把传统乡土文化挖掘好、继承好,更要把伦理道德、民俗民风等无形文化保护好,尤其要通过“美丽庭院”建设,推进一场农民审美再造。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调研发现界浜原来也是“后进”村,现在的界浜村,不仅还清了历史欠债,基本解决了遗留矛盾,靠的就是村委班子带头人。在选人机制上,要拓宽体制外选人渠道。在育人机制上,要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形成年度轮训、挂职锻炼等机制。在保障机制上,要在制度上给予保护、在经费上给予支撑、在精神上给予鼓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