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服务经济是我省加快培育新动能的主攻方向之一。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指出,要积极顺应服务业迅猛发展势头,着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发展新服务经济,对于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经济总量质量双提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就要大力发展新服务经济。
加快发展新服务经济是实现创新引领、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
新服务经济是指以服务经济为主,包含服务产出、服务业就业、服务消费、服务贸易、服务业投资五大主要经济活动形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为标志,具有低耗能、低污染、内涵式发展的特征和向制造业渗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效应。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服务经济加速发展的新态势。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或超过70%,服务经济尤其是新服务经济已经成为引领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发展新服务经济,是对江西经济发展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也是我省实现创新引领、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服务经济形成的主要标志是服务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即经济中从事服务活动的人员及其创造的增加值超过农业与工业之和,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50%以上的比重。近年来,我省服务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2016年,我省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0.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2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的比重较高、知识密集程度较低、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弱。因此,我省服务业无论在质或量方面都亟待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未来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服务。抓住机遇,立足我省特色优势,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加快发展新服务经济,是实现江西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加快发展江西新服务经济的着力点
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培育壮大新服务经济。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维(3D)设计及打印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各环节的应用,实现网上与网下、虚拟与实体相结合,建立与客户电子商务系统对接的网络制造管理系统。壮大特色研发设计业,提升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手工艺品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领域优质服务水平。围绕省内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研发设计产业集聚发展。依托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工业设计服务、发展工业设计专利,打造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加快推进集装备、软件、在线服务于一体的集成设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大力发展智慧经济、分享经济,提升新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视听为依托,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重点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智慧法务、智慧教育、智慧家居等新兴产业。实施生产能力、创新资源、生活服务等分享工程,引进培育发展分享关键平台,推进产能分享、科研分享、数据分享等生产性分享经济发展,围绕住宿餐饮、家政服务、交通出行等发展生活性分享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新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引导互联网和普惠金融健康发展。支持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鼓励通过电子渠道或便捷网点拓展客户,探索建立“金融+实体+互联网”的运作模式,发展网络支付、网贷和股权众筹融资,创新“B2B+P2P+征信服务”三位一体金融服务模式。依法合规开展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网络金融产品销售等业务。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信息、资金、产品、信用等全方位的消费金融服务。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科技、跨境贸易、制造业供应链等领域融合发展,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支持物流配送终端及智慧物流平台建设。推动跨地区跨行业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发展共同配送等物流配送组织新模式。支持物流配送站、智能快件箱等物流设施建设,鼓励社区物业、村级信息服务站、便利店等提供快件派送服务。支持快递服务网络向农村地区延伸。
着力推进“互联网+服务业”发展,拓展新服务经济发展空间。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文化、医疗、环保等领域,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形成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旅游”,建立全省信息互通互享的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游前咨询、游中引导、游后评价等全过程旅游服务全面上网。推进文化产业与制造、建筑、信息、旅游、农业、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服务、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积极发展远程、多点和跨区域的生产组织、商品与服务交易,促进电子商务、智慧健康、在线教育、网上医院、信息软件、网络增值业务等新型服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全面推进一二三次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构建新服务经济产业体系。大力提升信息、科技、金融、物流、商贸等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的能力。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旅游与农工商、文化教育、体育、中医药、健康养老等领域互动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农林渔业、乡村民宿游、工业观光游、商务考察游、研学游、养生养老游、自驾车营地游等全域旅游新业态。
加快发展新服务经济的政策建议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制定新服务经济支持政策,对初创企业和处在起步阶段的新服务经济市场主体,在税费政策、金融服务、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优先推荐服务业领域内具有新服务经济形态特点的项目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现有各类鼓励创新创业创客发展的优惠政策要面向新服务经济形态企业开放,鼓励其先行先试、突破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加大对新服务经济的支持力度。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服务经济形态,要依法落实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税收扶持政策。
促进新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引领和支撑新服务经济发展的核心。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着力提高创新供给能力,增强创新服务资源供给,全面推动新服务经济市场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发适合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潜在服务产品,创新发展“互联网+服务业”的新业态,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搭建新服务经济发展平台。整合各类公共创新载体和资源,加快众创空间和研发、设计、咨询、专利、检验检测、产权交易等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平台资源使用效率。培育一批新服务经济形态龙头企业,引导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强分工和合作,有效拓宽新服务经济形态的发展空间。积极培育基于互联网的创业组织方式,鼓励、扶持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和创业。支持新服务经济领军企业和投资机构开设创客工场、创客学院、创客基金与众筹平台。
加强新服务经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工程、赣鄱人才培养工程,研究出台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培养、引进、保障、激励等政策措施。将新服务经济人才纳入全省人才工作重点和全省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取消妨碍新服务经济创新人才自由流动的限制,营造创新创业便利条件,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留足空间。创新新服务经济人才评价机制,让各类新服务经济高层次人才同等享受“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