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创新资源最为密集、产业基础最为雄厚的区域之一,肩负着建设世界级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我国参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竞争的重大使命。如何引导和促进三地产业协调互动、协同创新,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必须攻克的难题。
对此,一是应抓紧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专项规划。以打造我国北方经济增长极为目标,结合三地发展定位,确定产业总体发展思路、重点任务、主要措施,从空间布局上推动产业链各环节有序分布、错位发展。二是围绕三地主导产业链,以产业链为依托,建设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动力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体系。重点支持三地产业协同创新大平台、企业类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交易平台等产业创新机构发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建众创空间、孵化器,与企业合作建设中试基地、加速器、技术转移平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三是完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环境。研究制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政策,破解行政分割导致的政策分割的难题,破除影响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三地产业协同创新政策无缝衔接,为区域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提供条件。 ——天津市科学研究所 杨 煜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京津冀地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收入是表征城乡关系最直接的指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乡收入比越低,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就越高。一般认为,城乡收入比达1.4∶1,则城乡关系为最优状态。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约相当于京津的48.95%和75.5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约相当于京津的53.14%和58.33%。从京津冀大区域城乡差距来看,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京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和32%,城乡收入比达4.8∶1和3.1∶1。由此可见,京津冀城乡不协调最突出的表现是京津发达的城市与河北落后的农村之间的差距。
其次,城乡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现有33个设市城市,中等城市数量短时间内增长空间有限,以县城为主体的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数量过多。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城市群除京津两个都市区外,其他所有城市都布局在河北省。当前,河北省城镇体系整体规模层级依然偏低,大城市数量不足、辐射带动能力弱、区域次中心城市尚属空白,中等城市数量少、后备动力不足,小城市过多、过散,无法实现与京津的梯次衔接、功能互补。
优化京津冀地区城乡关系,实现统筹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应当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有效弥合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
一方面,需构建多中心城镇网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破解北京城市功能难以承载众多人口聚集的问题。多中心城镇网络能够改变以往在政策上支持和放任特大城市、高行政级别城市快速聚集发展的传统模式,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共同繁荣,促进包容性发展,这是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的必然选择。对此,应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城镇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尽快形成“核心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节点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美丽乡村”的现代城镇体系。结合空间布局调整,统筹调控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另一方面,需加大跨域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京津两个大都市区具备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能力,河北省的城乡统筹发展能力明显不足。为此,京津冀三地应在做好自身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京津两市对河北省的横向支持和反哺,弥补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短板,提升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建立跨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协调机制,不仅可以帮助河北省实现经济更好发展,也有利于改善京津发展环境、提升都市圈整体竞争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