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万年到三千年的古人类遗址,从魏晋到明清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从汉族到苗族、布依族等多民族聚集的和谐发展,从黔中“四大名场”到如今的黔中新镇,贵安新区马场镇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
今天,记者带你走进马场镇,聆听这里的历史故事,看看这里的历史变迁,感受这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黔中“四大名场”之一 早期人类活跃之地
提起马场镇,贵州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以十二生肖命名的地方。
据了解,马场镇始建于元朝早期。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曾、周、刘、谢、赵、孙、唐7姓在此设市贸易,逢“马日”赶集,遂称“曾周马场”。因这里曾是曾竹长官司的统治中心,故亦称“曾竹马场”,曾是黔中“四大名场”之一。
开场后,周家每年年末到场坝上收取少量交易物品,比如卖米的就撮一碗米,卖豆腐的就拿一块豆腐,名为“打场钱”。“打场钱”用于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马场镇最初赶集日期是甲子当中的鼠马两天,每隔一天赶一小场,六天一大场,后来为了方便170厂和601库工人周末休息的作息时间,才改成赶星期天,并延续至今。如今,当地人还依然保留着赶场的习惯。
2013年,马场镇划归贵安新区,成为新区四大乡镇之一。
马场镇因地处黔中腹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再加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境内铁路、公路交汇,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意场”,如今镇上街道、老建筑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还依稀诉说着其过往的热闹景象。
马场镇为多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布依族、苗族、仡佬族。镇内“古驿道、古商道、古原道”穿境而过,不少名人曾到此云游。
值得一提的是,马场镇有一处外界熟知的古人类遗址——牛坡洞遗址。
从2012年10月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牛坡洞遗址进行了持续多年的发掘,揭露面积约9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6座、灰坑6处,获得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包括陶片、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大量与加工打制石器有关的石料、断块、石核、石片、碎屑等和水、陆生动物遗骸等。
根据地层的堆积关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对牛坡洞遗址样品的测试,判断该遗址最早大约在距今1万年以前开始有人类居住,一直延续到距今3000年左右,甚至更晚。
这说明在今天的马场镇境内,早在上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是早期人类活跃之地。
牛坡洞遗址所处的时间范围,恰好在新石器时代革命发生的时候,意义十分重大。因其重要的历史发现和科研价值,牛坡洞遗址还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从魏晋唐宋明清至今 历史文化内容丰富
“马场镇是目前新区历史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就目前的发现情况来看,马场在历史中有可能是个都城,是当时历史文化政治的中心地。”说起马场镇的历史文化,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一室主任张兴龙推测道。
张兴龙告诉记者,马场是迄今为止我省发现的东晋南朝墓葬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身)在今贵安新区马场镇附近的万人坟、熊家坡、大松山等地清理了古墓葬34座,其中包括16座东晋南朝墓葬,发掘出土了精美的青瓷器、极具地方特色的金银饰品以及用途不一的铜器、铁器,填补了我省东晋南朝考古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墓中清理出素朴的陶器、精美淡雅的青瓷、精致考究的茶具、古朴的砚台水注、琳琅的金银饰品,让世人第一次领略到黔中大地上丰富多彩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同时,也见证了马场这片土地昔日的历史。
2016年,贵安新区开展文物普查,通过核查,马场镇、高峰镇境内共发现各类文化遗产81项(含地下文物50处、地面文物2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其中地下文物包括史前至商周时期的洞穴遗址38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和遗址4处、唐宋至明清时期的遗址和墓葬7处、近现代墓葬1处;地面文物包括洞屯及营盘遗址9处、寺庙2处、村落文化景观7处、古井古桥古塔及碑刻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苗族夫妻舞、布依族“六月六”等4项。
据张兴龙介绍,通过文物考古研究所多年来对马场镇的考古发掘工作和文物普查,抛开牛坡洞这个万年的人类活动遗址来推继,从新石器时代出现后,马场镇从很早起就是人们生活聚集的地方。同时,通过这些出土的文物,考古专家也推测,马场在历史上有可能作为黔中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出现过,这对研究黔中文化历史、马场镇以及今天新区的文化历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依据。
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打造“非遗”亮点
马场镇是一个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多民族集聚的地方。境内的佳林、场边等是苗族聚集的村寨,平寨、普贡等是布依族聚集的村寨。这里的少数民族历史久远,风俗习惯保存完好,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丰富多彩。
据贵安新区马场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主任王乃燕介绍,马场镇有包括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满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的28个民族近2万多人,其中,苗族、布依族是分布最广、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多个民族聚集孕育了极具民族风情的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苗族“跳花节”“四月八”等少数民族节日。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今天已成为贵安新区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说起马场镇的苗族,就得说说这里的苗族特色舞蹈——佳林村的《夫妻舞·踩月亮》。该舞蹈2009年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比赛荣获“银瀑奖”,2010年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让《夫妻舞·踩月亮》得到保护和传承,马场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督促指导传承人合理使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同时,从镇财政安排资金为表演队购置乐器芦笙、聘请贵州省文化馆专业舞蹈老师对苗族芦笙夫妻舞表演队伍进行提升培训。培训期间,夫妻舞队员从原来的12对夫妻发展到20对,完成了表演队员新老交替工作。
马场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还多次组织推荐《夫妻舞·踩月亮》参加省、市及本乡镇各类文化活动。在不同的场合,向外地游客展示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与风采。通过组织夫妻舞表演队不断参与民族节日庆典和各类文艺演出,让《夫妻舞·踩月亮》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如今,《夫妻舞·踩月亮》表演已成为新区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做好文化保护与传承
针对拥有多种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这一特点,近年来,马场镇大力开展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方面,马场镇根据不同的村寨,指导各村(居)社区、苗学会(跳花协会)、布依学会等20多个村(居)社区、民间组织开展苗族跳花、布依族山歌比赛、卡拉OK比赛、舞蹈比赛、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在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方面,平寨村克酬组举办了第二届“三月三”布依民族风情节活动;佳林村、场边村、林卡村、凯掌村举办了苗族“四月八”系列文化活动;平寨村、场边村举办了“六月六”布依民族风情节系列文体活动。
据王乃燕介绍,从2013年贵安新区设立至2018年8月,马场镇每年春节期间组织举办了20多场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镇内居民的文化生活,还激发了群众的参与感,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马场镇还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为了不让牛坡洞遗址遭到破坏,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该镇在考古遗址周围安装围栏进行保护,并安装监控设备,聘请看护人员进行看护,确保遗址发掘现场及周边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近年来,马镇镇还开展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做好文化市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开展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多彩贵州“广电云”户户用工程建设工作等各类文化活动,为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作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