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新型经济业态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的支撑下应运而生、方兴未艾,如定制经济、网络经济等。这些新型业态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态势和格局,另一方面也对以传统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其中,网络经济与其它的新型经济不同,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经济形式,其巨大的规模、极快的发展速度以及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给经济发展格局和经济理论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有关网络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式在主流经济学框架下进行分析,而基于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视角上的研究较少。郭健全等将区域经济研究与反映时代特征的网络经济研究相结合,并分析了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边界划分、区域管理权限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1]。孟昭霞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分析了网络技术条件下区域的概念、区域管辖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2]。石卫星等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基于实体空间的区域经济理论己经不能有效地解释网络信息环境出现后的某些经济现象”,“网络信息环境下几乎要颠覆许多基于距离成本分析的经济学原理”,要重新审视传统理论[3]。肖迪则研究了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理论影响内容,提出网络经济对传统理论的影响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递增法则、使经济活动更加接近完全竞争状态、扩展了生产要素的概念[4]。
总体来看,网络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理论影响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生产者和生产要素之间、生产投入和生产产出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相较于传统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空间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弱,非空间因素的作用不断加强,这种变化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网络经济是通过什么机制对区域经济学理论产生冲击?其兴起是否动摇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如果没有动摇,应当怎样看待它和区域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区域经济理论是否可以包容它?这些问题是区域经济学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区域经济学三大基石与网络经济四大特征
(一)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指出,地域空间的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是区域经济产生的基础,并将其称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5]。
1.资源禀赋差异。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异最先由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产生。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分布的有无、疏密、种类等方面各不相同,而生产要素又具有不完全流动性的特点,即有的生产要素完全不可移动,如土地、矿产、地形、水文和气候等;有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限制,如劳动力、原材料、技术等。地区生产要素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及不完全流动性是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具备良好资源优势的区域一旦满足其所处历史阶段必要的制度、技术、资本、劳动力等条件时,经济活动就会在该区域内集聚,导致地域空间的经济分异。中国古代早期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人口相对稠密、适宜农业的关中、华北平原地区,德国工业革命在煤炭资源丰富的鲁尔区起步等等,证明了资源禀赋差异是产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因素。
2.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是地理接近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存在正的溢出效应,即使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经济主体因集聚产生的外部性而导致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这种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关联性企业节约交易成本、共同利用某些辅助企业、分摊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成本、扩大市场潜在规模、形成熟练劳动力市场、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便于企业家管理和促进企业革新[6]。在集聚经济的作用下,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完全可分的特征,形成了地域空间相对不均衡的发展动力,城市就在这种地理空间的不断演化和升级中发展。义乌的小商品集聚将其市场扩展到欧美,以及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积极打造各类园区经济、培育产业集群等等,集聚经济是这些现象存在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内在动力。
3.转移成本。经济活动是在空间中完成的,而一项活动在同一时间只能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空间,将经济活动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存在着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成本,即转移成本。转移成本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运输费用、时间成本、信息成本和心理成本[7]。转移成本导致经济活动具有空间阻力,这决定了成本主导型企业的初始区位选择的重要性。不同类型的企业在选择生产区位时所依据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工业企业在布局时大多需要考虑原材料、劳动力、产品性质、市场、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在区域经济学早期的区位理论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转移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网络经济的四大特征
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有很多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使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表现出有较大差异的运行规律,因而基于传统经济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理论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局限性。
1.空间开放性。与普通服务业类似,网络经济的生产要素和产品是无形的,但两者一个关键差别在于网络经济创造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空间,生产要素和产品以二进制数字的形式存储在这个空间。在符合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这个空间对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完全开放的,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开放的互联网平台生产数字信息产品,并向整个网络空间供应。网络经济的这个特性使经济活动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极大地便利了经济行为。
2.报酬递增性。传统经济理论强调因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而使经济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而以信息为生产要素的网络经济却恰恰相反,它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同时以可累积使用的信息为生产要素,表现出明显的边际报酬递增性。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网络经济边际成本递减和累积增值,即接入网络中的节点越多,单位成本越低,同时还会带来存量收益增加。
3.产业渗透性。网络经济活动并不能完全脱离物理空间,线上经济也不能完全替代线下经济,但实体产业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化生产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家之间、产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对各实体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经济的出现很好地契合这种现代竞争要求,表现出很强的产业渗透性。近年来,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传统线下行业在互联网环境下受到线上发展的转型压力,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互联网+”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潮流。
4.自我膨胀性。网络经济存在几个规律:摩尔定律,即计算机硅芯片的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同时价格减半;梅特卡夫法则,即网络经济的价值等于节点数的平方;吉尔德定律,即每比特数据传输的价格朝着免费方向下跃,价格走势以渐进曲线的趋势向零收敛。[8]在这些规律以及空间开放性、边际报酬递增性、产业渗透性等特征的作用下,网络经济必然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出现爆发性增长,呈现出非常强的自我膨胀的特征。这个特征已经被众多互联网公司验证了,并可预见将继续创造出庞大的财富,深刻地影响世界经济。
(三)网络经济对经济空间的拓展和丰富
通过对区域经济学三大基石和网络经济四大特征的回顾和梳理,可以看出传统区域经济与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两者的活动平台分别存在于两个相互平行的空间单元,即物理空间单元和信息网络空间单元。互联网的诞生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从传统物理空间扩展到新创造出的信息网络空间,这两个空间单元以互联网终端设备为接口,各种网络平台的出现实现了网络空间与现实物理空间的有效对接,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经济空间的范围。在传统经济条件下,由于空间的影响,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对较少,如果距离太远,可能根本无法发生经济联系。但在网络经济空间下,由于人们联系的便利性增强了,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增多了,甚至以前不可能发生的经济联系也出现了。因此,一方面网络经济拓展了传统的经济空间,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传统经济空间的内容。
传统区域经济学在三大基石的作用下强调空间的重要性,而网络经济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的“互联网+”也将经济活动的很大部分从线下转向了线上。当这种突破空间约束的新型经济具有足够大的规模时,其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具有空间性质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基石,网络经济因产业渗透性、自我膨胀性等特征而具备这种影响力。
三、区域经济与网络经济的空间交互性分析
我们认为,网络经济通过对经济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空间交互性作用的冲击来影响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三大基石。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在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三大基石的作用下,经济活动使空间上接近、发展基础相似、有一定社会联系的地域空间产生了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价格机制影响下逐步加强和深化,进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地域空间边界、规模、功能、结构和内聚力,具有一定独立性、与其它区域存在明显差异的区域经济由此出现。因此,传统空间经济中的经济活动既依赖物理空间又受制于物理空间,这种依赖和制约是通过经济活动主体和客体之间、尤其是生产者和经济活动客体之间的空间交互性作用而实现的。具体来说,资源禀赋差异决定了生产者与生产要素之间的交互性作用,集聚经济反映了生产者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作用,转移成本则体现了生产者与有运输成本的现实之间的交互性作用。经济活动在区域经济三大基石作用下表现形式如图1所示。
互联网的诞生以及众多网络平台的出现,将作为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传统物理空间之外的信息网络空间中连接起来,使经济活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性作用从物理空间转向信息网络空间,即增加了“生产者———信息网络———消费者”这一全新的交互作用方式。这个范式化解了传统空间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空间距离限制,每个生产者与信息网络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每个消费者与信息网络的距离也是相等的。网络经济的生产要素即信息是在开放的信息网络空间配置,生产者和生产要素之间的交互性作用脱离了物理空间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网络企业在布局时较少考虑地区资源禀赋因素而更多看重人才因素;网络经济环境下,梅特卡夫法则揭示了通过服务器、互联网终端接入信息网络的经济活动主体越多,经济效益以平方增长,这种集聚经济也从物理空间转向了信息网络空间,而企业在物理空间布局的自由度或可选择性大大增加,物理空间对生产者与环境的交互性作用的制约也大大减少;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和产品在信息网络空间几乎是无成本的自由传输,物联网的发展也降低了实物产品和服务远距离配送产品的障碍,这使得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空间限制而自由选择物理空间区位,生产者与有转移成本的现实之间的交互性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网络经济下,区域经济三大基石的作用在受到很大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很大的冲击,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得到减弱。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表现形式如图2所示。
四、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学基石理论展望
上述分析指出,网络经济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弱化了空间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但这并不是指区域经济理论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进行了彻底的修改,区域经济学的基石并未完全动摇。
借助互联网平台人们生产了大量的信息产品,其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传统商品的替代,但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在终端消费方面人们需求更多的是存在于物理空间的实物商品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网络经济是通过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而更好地实现经济活动,网络为传统线下产品生产者提供了面向更广阔消费者市场的平台,消费者也借助这个平台更便利地搜集到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种类更丰富的商品信息并而扩大自己的选择范围。网络经济与线下经济之间的这种借势发展的需求,使得“互联网+”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非常重视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国务院也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区域经济学三大基石仍然支配着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演化起着基础性作用,例如电子商务巨头无不依据市场区位建设大型的仓储物流实体设施,而更多的传统企业在现实基础上通过“触网”来参与网络经济。也就是说,网络经济并不能完全淡化区域的概念并动摇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石,空间在经济理论中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消除。在此情况下,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区域经济理论需要进行发展和完善,而三大基石仍然会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总之,网络经济的兴起对区域经济学理论产生了一定冲击,但并没有动摇三大基石。网络经济也对三大基石有所遵从:从“资源禀赋差异”来看,网络经济需要懂得互联网及相关专门知识的人才,这就导致大城市网络经济发展较快;从“集聚经济”来看,网络经济虽然大大减轻了对区位的依赖,空间上出现了分散化现象,但这种分散并非任意的分散,而是“集聚式分散”,即在大空间上分散、在小空间集聚,这可以解释全国各地点状出现的“淘宝村”;从“转移成本”来看,网络经济对其冲击最大,但网络经济的转移成本仍然存在,这就解释了一些网络经济巨头为什么与物流企业紧密合作甚至自办物流企业、自建货运机场。但这并不是说,区域经济学可以漠视网络经济。在“互联网+”的大潮流下,区域经济学应当拓展研究框架和思路,重视网络经济所具有的与传统区域经济所不具备的特征,细化这些新的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在综合传统物理空间和网络经济空间的框架下研究区域经济理论。可以想象,未来的区域经济学必将在当前的基础上吸纳和补充有关网络经济的内容,使区域经济理论更加充实和完善,使区域经济学理论基石更加坚实和完备。
注释:
[1]郭健全、汤兵勇:《网络经济环境下对区域经济问题的新思考》,《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孟昭霞:《网络技术条件下关于区域经济若干问题的新思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
[3]石卫星、刘满成:《基于信息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科技和产业》, 2011年第7期。
[4]肖迪:《试论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
[5]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7-8页。
[6][7]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第31-33页,第7页。
[8]乌家培:《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学术研究》,2000年第1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