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长假里,苏绣小镇迎来了海内外游客。苏绣技艺是苏州高新区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和文化就如同苏绣绝活“双面绣”,通过创新这根丝线,绣出区域转型发展的底气与自信。
山水间崛起文化自信
中秋佳节前夕,走进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排练室里。国家一级指挥、连续12年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指挥家彭家鹏,正带着乐团成员紧张排练。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建团不到一年,就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以及美国波特兰等海内外举办了“丝竹江南•丝竹交响”等8套18场大型音乐会和“江南风韵”等4套26场中型音乐会。
在苏州高新区,像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这样的文化新地标并非个例。苏绣小镇依托苏绣之乡镇湖的苏绣文化基础、苏绣产业,串联起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逐步完善提升涵盖设计、版权、生产、交易、人才等产业要素的苏绣全产业链,被外界誉为独一无二的特色小镇。去年,苏绣小镇获评文化部首批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先导区试点。
“高新区文化基础这么好,我们要谋划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标志性项目!”今年七月,苏州高新区工委(扩大)会议再次发出号召,将文化强区作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之一。
功由才成,业由才广。苏州高新区筑牢文化之根,将人才视为核心引擎。 近期颁布的人才新政中,苏州高新区打出了建区28年以来的“史上最强组合拳”:启动实施区文化人才计划,5年内引进10名文化特聘人才,选拔培育10名文化领军人才、20名文化重点人才和40名文化青年拔尖人才,给予个人最高100万元的资助和100万元的安家补贴,对优秀文化人才团队也给予相应扶持。
走进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这里不是一个简单乏味、功能固化的公共空间, 是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这里已建立起多条文化惠民的路径通道,正以美学之力涵养城市文化厚度,慢慢将精致的现代人文生活样本渗透到当下人们的生活中。
“通过顶层制度设计,给开展文化工作定下方向、找到抓手,筑牢文化之‘根’。有了扎实的‘根’,才有可能枝繁叶茂。”苏州高新区工委委员、宣传部长朱奚红如是说。
据介绍,至2020年,苏州高新区将基本形成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苏州高新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发展的基因和底色始终没变。
数据显示,15年来,苏州高新区科技发展资金从每年2000多万元增至每年6.6亿元,增长了33倍,在江苏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位居第二。
“大院大所”一直是苏州高新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最强大脑”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力点。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苏州高新区新增21家重量级创新载体。其中,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等含金量极高的大院大所就占半数。加上此前集聚的“中字头”“国字头”大院大所,高新区拥有各类重大创新载体超百家。
随着创新发展的需要,人才的爆发式增长将成为苏州高新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武器”。在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短短几年,已由2014年初创时的十几人,发展成为具有1300人规模的高素质、年轻化、多元化大型创新团队。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苏州高新区就积极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地标性民营企业;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苏州高新区本土企业,一直以来,区政府都给予科达各方面的政策支持。高新区政府根据政策对上市公司实施了奖励、财税扶持、项目申报和资金奖励等鼓励措施,减轻了公司上市的负担,也降低了公司的上市风险。”科达科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
科达科技致力于以视频会议、视频监控以及丰富的视频应用解决方案帮助各类政府及企业客户解决可视化沟通与管理难题,并已成长为视频会议、视频监控两大领域的知名品牌,在视频会议行业,科达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4%。
如今的苏州高新区已成为苏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前不久,高新区出台《瞪羚企业培育实施意见》《上市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将力争集聚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瞪羚企业150家、瞪羚培育企业200家、上市企业超30家,引领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