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务业融合发展
服务业涵盖的行业门类众多,服务业内部各类服务业态互动融合发展,既有利于促进服务业效率、质量提升,也有利于促进服务创新、新兴服务业态发展,是新时期服务业升级发展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关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关注的热点主要有:
(1)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融合发展。学术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聚焦在:①“互联网+金融业”。着重研究互联网金融缘起及普惠特性(刘越等,2014;褚蓬瑜等,2014)、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谢平等,2012;李博等,2013)、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魏鹏,2014;谢平等,2014)、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业务整合(张晓芬等,2013;郑霄鹏等,2014)等。②“互联网+物流业”。着重研究以互联网为手段提升物流信息的聚合、对接、使用效率,提升物流业运行效率(尹小勇,2012)等。学术界对“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养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政务”等问题也作了许多积极探索。
(2)基于“文化产业+”的服务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度高、产业附加值高、产业融合性强等特点。学术界关于文化产业与相关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在:①“文化产业+旅游业”。着重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动因(但红燕等,2015)、融合发展模式(胡俊,2012;张海燕等,2013)、融合发展机制与路径(张海燕等,2010;姜永常,2013)等。②“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着重研究文化产业与信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数字内容产业(章光琼等,2015)。③“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着重研究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互动关系、融合发展机制(张金桥等,2012)等。
(3)基于“健康+养老”的健康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是满足大众高品质消费需求、提高大众生活质量的新兴服务业业态。学术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探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体制机制建设、健康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路径模式(程亮,2015;耿爱生,2015)等。
(4)其他服务业态的融合发展。诸如:基于“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发展智能旅游;基于“旅游业+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休闲养生旅游;基于“养老服务业+金融业”,发展养老金融服务业、养老保险服务业;基于“健康养老服务业+房地产业”,发展健康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兴房地产业业态。
(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不仅是服务业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重点聚焦在二者互动关系类型厘定、互动发展水平测度等方面。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类型相关研究文献侧重从共生、协同、融合、集聚等视角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类型,提出了四类代表性观点:
(1)共生关系。此类观点强调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视作一个二者交换能量、交换养分的动态过程,既相互交融又各自独立,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共生”状态,采用“共生度”(协同度)指标测度二者关系(徐雨森,2013;袁毅军,2014)。
(2)协同关系。此类观点强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影响、互为支撑,制造业不断将非生产活动外包,扩大生产性服务中间需求,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提升又进一步增强其融入生产过程的能力,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夏杰长等,2010)。
(3)融合关系。此类观点强调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制造企业从生产产品逐渐向生产服务转变,衍生出“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等概念(何哲等,2012;刘俊,2014)。
(4)双集聚关系。此类观点强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呈现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集聚”发展格局(张益丰等,2011;李强,2013)。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水平的衡量方法
(1)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大多数研究文献倾向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衡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水平。主要运用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两者间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值,借此研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水平(何哲等,2012;张洁梅,2013)。也有研究文献运用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制造业服务化指数,评估服务业跨产业融合度水平(李美云,2007)。
(2) 评价指标分析方法。研究范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相关指标测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水平,如徐雨森(2013)通过“产业共生度”指标,衡量沈阳市、大连市1996-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水平;二是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衡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如刘俊(2014)通过构建耦合关联评价模型分析2000-2009年长三角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关系。
(3)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不少实证研究文献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测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促进效果。何哲等(2012)以经典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评价中国2002年、2005年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规模及绩效提升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对制造业产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陆剑宝(2014) 计量分析2003-2009年广东省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制造业集聚能显著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研究评价和展望
“服务业”原属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服务业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服务业经济学”正在独立发展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一门新兴子学科。“服务业升级”是目前服务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实践命题,也是服务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关于服务业升级问题的现有研究成果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出了一系列服务业升级理论研究命题,诸如服务业融合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集聚、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等;基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总结了服务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性规律;推动了欧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新发展。但从学理研究而言,现有的服务业升级理论的研究成果尚有以下三个方面有待深化:
一是研究内容有待拓广。关于“服务业升级”概念的科学界定、“创新对服务业升级的促进作用”、“竞争对服务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区域/产业合作对服务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服务型制造或制造业服务化对服务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服务标准化对服务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工业化进程与服务业升级的内在联系”、“城市等级规模与城市服务业升级的内在关系”、“城市能级提升与城市服务业升级的内在关系”、“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对城市公共服务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与服务业升级的内在关系”、“服务业升级政策设计及其绩效评价”等论题,现有研究成果鲜少涉及,或虽有涉及但研究深度不足。
二是研究结论有待拓深。有关“服务业升级发展的内在机理”、“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内在机理”、“新兴服务业培育发展的内在机理”、“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在机理”、“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等论题,现有研究成果虽有涉及,但缺少从政府、市场关系视角进行系统性理论探讨的研究成果。
三是实证研究成果有待丰富。现有的实证研究文献多运用官方公布的较为宏观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方法开展研究,提出了许多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结论。但采用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稀少。
“服务业升级”理论研究应坚持问题导向,从指导服务业升级实践工作的理论需求出发,后续研究工作有待在以下五大方面进一步深化:
(1) 服务业升级发展机理研究。在科学界定“服务业升级”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需求、供给、竞争、创新、合作、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城市等级规模、城市能级、城市治理、标准化、价值链、产业链等多视角,综合研究促进服务业升级发展的内在机理。深入研究服务业升级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二者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二者关系,探讨构建“服务业升级发展机理理论模型”、“城市服务业升级发展机理理论模型”,明确服务业升级发展的基本方向、重点领域和推进路线图(突破口和着力点)。
(2)服务业融合发展机理、路径和模式研究。从产业融合的视角,重点深化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的类型、机理、路径、模式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研究。
(3)服务业升级的微观实证研究。加强运用官方公布的经济普查数据开展实证研究;采用通过实地调研方法获取的服务业微观数据开展实证研究;采用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等方法获取的服务业发展实际状况材料开展典型案例研究。特别加强对特大城市服务业升级的实证案例研究,提炼总结城市服务业升级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4)服务业升级政策设计及绩效评价研究。从行业分类视角,加强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政策、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政策、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发展政策、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政策等各类服务业升级政策设计研究。从政策工具组合视角,加强促进服务业升级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土地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质量政策、人才政策等领域研究。从公共政策绩效评价视角,加强服务业升级政策实施绩效评价研究。
(5)服务业升级监测评价研究。综合考虑工业化阶段、城镇化水平、服务业满意度(生活性服务业满意度、生产性服务业满意度和公共服务业满意度)、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等多方面因素,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加强反映特定区域实情、发展愿景的区域服务业升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及对策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
[2]何德旭、夏杰长:《服务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陈凯:《服务业内部结构高级化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4]邓于君:《服务业结构演进:内在机理与实证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5]周振华:《服务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大变局之趋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6]原毅军:《服务业创新与服务业的升级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
[7]刘建兵、柳卸林:《服务业创新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8]何哲、孙林岩:《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理论、路径及其社会影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9]郭怀英:《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与升级》,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年。
[10]管驰明、孙超玲:《新时期服务业集聚研究———机理、影响及发展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11]李盾:《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路径研究》,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3年。
[12]夏杰长等:《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13]姚战琪:《技术进步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及对增长的贡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4]匡远凤:《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城市问题》,2015年第1期。
[15]王雪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管理学报》,2014年第8期。
[16] 邓丽姝:《服务经济条件下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升级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17]韩峰、王琢卓、赖明勇:《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测度》,《城市问题》,2015年第9期。
[18]钟韵:《区域中心城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9]毕斗斗:《生产服务业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20]李筱乐:《政府规模、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20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5期。
[21]吉亚辉、甘丽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7期。
[22]李志坚:《服务业转型升级新视角———广东启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
[23]刘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
[24]杨立勋、秦梓华:《甘肃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发展对策》,《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7期。
[25]马风华、李江帆:《城市服务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的经验数据》,《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26]金春雨、孙滨齐:《我国服务业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的区位变迁———来自我国八大经济区服务业的经验证据》,《求是学刊》,2014年第2期。
[27]李江帆、蓝文妍、朱胜勇:《京沪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与影响》,《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8]赵成柏:《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实证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4期。
[29]朱尔茜:《我国区域服务业发展内部结构影响因素测度》,《江汉论坛》,2015年第4期。
[30]张小兵:《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企业经济》,2003年第6期。
[31]任志成:《创新升级与南京服务业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32]王新华、蔡小勇:《武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策略研究》,《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3]刘重:《现代服务业发展与预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34]史丹、夏杰长:《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35]夏杰长:《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的动因与政策建议》,《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5期。
[36]魏江、周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37]韩坚:《生产性服务业、城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38]包晓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以上海为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39]朱桦:《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探讨》,《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
[40]唐珏岚:《原生与嵌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两种模式》,《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12期。
[41]赵海俊:《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关键领域探讨》,《商业时代》,2011年第22期。
[42]夏杰长、李勇坚、刘奕、霍景东:《迎接服务经济时代来临———中国服务业发展趋势、动力与路径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
[43]龚晨、吴传清:《服务业集聚测度方法述评与展望》,《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7期。
[44]吴传清、龚晨、罗明磊:《长江中游城市群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11期。
[45] 谷永芬、洪娟:《城市群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以长三角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46]吉亚辉、杨应德:《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第1期。
[47]周珂慧、甄峰、余洋、姜煜华:《中心城区金融服务业空间集聚过程与格局研究———以潍坊市奎文区为例》,《人文地理》,2010年第6期。
[48]薛东前、石宁、公晓晓:《西安市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布局特征与集聚模式研究》,《地理科学》,2011年第10期。
[49]王晶晶、黄繁华、于诚:《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溢出效应研究———来自中国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3期。
[50]祝佳:《产业集聚效应的行业差异分析———基于广东服务业的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51]宣烨、宣思源:《论城市服务业集聚与效率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52]王琢卓、韩峰、赵玉奇:《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级城市面板VAR分析》,《经济经纬》,2012年第4期。
[53]刘越、徐超、于品显:《互联网金融:缘起、风险及其监管》,《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
[54]褚蓬瑜、郭田勇:《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演进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55]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56]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中国金融》,2013年第10期。
[57]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金融论坛》,2014年第7期。
[58]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8期。
[59]张晓芬、张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
的影响》,《兰州学刊》,2013年第12期。
[60]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
击及其对策》,《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第2期。
[61]尹小勇:《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协同物流系统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7期。
[62]但红燕、徐武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因及其效应分析———以四川为例》,《生态经济》,2015年第7期。
[63]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第4期。
[64]姜永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以文化旅游业为例》,《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65]胡俊:《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S3期。
[66]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67]章光琼、严定友、刘清堂:《数字内容产业服务模式探析》,《科技与出版》,2015年第1期。
[68]张金桥、王健:《论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69]程亮:《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发展新路径探究》,《中州学刊》,2015年第4期。
[70]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 医养结合”及其实现》,《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71] 徐雨森:《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
[72] 刘俊:《都市圈视角下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
[73]张益丰、黎美玲:《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重集聚研究》,《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74] 李强:《基于城市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1期。
[75] 张洁梅:《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
[76]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77] 陆剑宝:《基于制造业集聚的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效应研究》,《管理学报》,2014年第3期。
*文章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体系研究》(编号:15ZDA020)、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软科学研究类项目《湖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2015BDF016)、武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编号:410500040)、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开放性课题《武汉市经济转型与经济总量万亿倍增战略研究》(编号:jhunwyy2015101) 阶段性成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