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秦尊文: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武汉的战略与对策

2018年09月26日 10阅读 来源:学习与实践

2012年8月27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013年9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武汉正式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国家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大背景下,正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应当实施什么样的战略?我们认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相辅相成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城市群。武汉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必须致力推动国家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应当代表中部参与全国竞争,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武汉要发挥推动者和组织者的积极作用。

一、以一带八,做强武汉城市圈

武汉要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必须首先从武汉城市圈“做”起。武汉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并不是要放弃武汉城市圈发展,而是要大小“两圈”同推,即在继续深化小圈———武汉城市圈内部一体化的同时,着力推进大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武汉市的策略不应当是“抓大放小”,而是“以小促大,以大带小”。如果在武汉城市圈“1+8”中武汉没有带好“8”(即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市),就没有资格担当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如何带好“8”?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产业带动。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周边八市产业发展。一是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和主要辐射极,带动发展包括葛店、鄂州、黄州、黄石在内的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及环保产业;二是以武钢为龙头,带动发展包括鄂州、黄石、大冶、阳新在内的冶金———建材产业;三是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和辐射极,带动形成环武汉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带;四是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龙头,带动发展环城市圈的IT设备及电器、电子元器件产业;五是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发展仙桃、潜江、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的纺织服装产业带;六是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发展云梦、应城、天门、潜江的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另外,武汉应通过产业升级,转移出一部分产业。如汉正街的纺织服装业,除将批发功能外迁到汉口北外,还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河工业园。

其次,两型带动。通过率先制定两型法规,开发两型技术,开展两型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两型消费,进行两型示范,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前列。一是建设碳交易平台,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二是推进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区域生产要素快速合理配置。三是推进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带动循环经济发展。要以全国首家城市矿产交易所———武汉城市矿产资源交易所为平台,为武汉城市圈和湖北省提供城市矿产资源综合服务,助推循环经济发展。

再次,同城化带动。国际上有一个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发展的经验,即一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可带动50-80平方公里的区域发展。如果不实行同城化,武汉建成区面积目前也就是700平方公里左右,最大带动面积也刚好只能带动武汉城市圈。所以可以借鉴广佛同城化、广佛肇经验,全面推进汉孝及汉鄂同城化、武鄂黄一体化、武(汉)咸(宁)一体化建设。此外,还要加快推进汉洪同城化。目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对洪湖市69平方公里的新滩工业园进行了“经济托管”,未来还将向应城、汉川、潜江、天门、仙桃等地延伸,进一步加大“以一带八”的力度。到2015年,如果将孝感、鄂州、黄冈、黄石(含大冶)、咸宁建成区算在内,实现同城化后的“大武汉”直接带动的区域可以覆盖江西西北部和湖南东北部地区。当前,武汉要重点搞好与鄂州、黄石、黄冈的一体化进而向江西九江延伸,搞好与咸宁的一体化进而向湖南岳阳延伸,达到大小“两圈”同推的效果。

二、四市携手,打造中三角引擎

落实2013年2月签署的《武汉共识》及11个子协议,进一步加强汉长昌合四市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合力打造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即“中三角”)发展的发动机。

一是加强产业区域分工协作。在发挥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围绕各个城市的优势产业,利用产业之间的关联配套,采用协调、合作、互动机制,朝着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武汉、南昌和合肥要发展汽车产业,可以利用长沙在专用设备和机械加工等方面的实力,加快汽车电子电器、发动机、车桥和底盘等零配件发展;武汉有中国光谷,电子信息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而长沙在软件开发方面的实力较强,两市可以积极开展合作;武汉要打造冶金装备研发生产基地,积极配合合肥的冶金产业发展。

二是科技合作。近几年,武汉对长江中游地区的科技辐射力度在加大,如华中科技大学与长沙的三一重工校企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等。应发挥武汉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优势,与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共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三是市场合作。从市场准入、主体维权、信用建设和市场监管四个方面开始着手,积极探索四市市场合作的体制机制。鼓励四市的企业在中三角拓展市场,实施市场一体化布局,如武汉的卓尔控股集团,将在湖南开工建设长沙物流总部基地,总投资12亿元。

四是旅游业合作。实施四市的旅游信息互通,构建旅游信息咨询平台,各市报纸和媒体以优惠的价格对四市旅游产品互相宣传。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推行四市旅游“一票通”。

五是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合作。建设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机制,把四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甚至是全国性医疗卫生中心,鼓励各城市的大型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相互布点,支持大型民营医疗机构在四市开展连锁经营。积极推动四个城市的预约诊疗挂号统一平台建设。尽快实现四市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快构建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建设医学科研平台,在医学高科技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推进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跨市结算机制的建立,逐步实现四市参合农村居民信息资源共享、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和跨市网上实时监管,建立参合患者异地就诊协同管理机制。

六是社会保险合作。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在四市自由流动,方便劳动力转移,逐步确立四市间“建立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保险政策对接,逐步统一区域内社保标准,实现社保随参保者区域内自由流动”的规划思路,各社保经办机构实现社会保险业务的合作,简化手续,实现经办流程一体化,达到利民便民、高效快捷的目的。七是建立文化交流合作。建立四市公共图书馆联盟、演艺市场开发、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等。

三、承东启西,共建新经济支撑带

长江中游城市群通过连通长江上游和下游,可以实现整个长江经济带的无缝对接、融合发展。武汉要发挥承东启西的功能,积极与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游的成渝经济区开展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巨龙腾飞。

首先,对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打造沪汉“中国双核”。本世纪初,有学者借鉴纽约—芝加哥“美国双核”提出了上海—武汉“中国双核”概念。现阶段武汉和上海之间的经济联系可以利用技术跳跃式扩散规律得到加强,促进两者共同的发展,从而推动武汉———上海双核结构模式逐步形成与完善。因为技术跳跃式扩散受地理距离位置远近的影响较小,而且并不要求两者规模能级与经济实力必须相当。武汉和上海之间存在着技术梯度,且两者的技术优势各有不同,可以进行互补,通过技术跳跃式扩散实现跨区域的经济合作,以求得双方的共同发展。要进一步壮大武汉总体实力、构筑武汉与上海之间更为便捷的水、空、公、铁联系。

其次,衔接成渝经济区,共同打造中西部发展核心区。一是交通合作。按照国务院2011年2号文件精神,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建好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成渝经济区要建好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因而加强武汉新港与成渝经济区泸州港的合作意义重大。根据2010年12月武汉市政府与泸州市政府达成的协议,泸州港定位为武汉新港的重要喂给港,武汉新港则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通向海外的快速中转地。2013年2月,泸州市人民政府与武汉新港管理委员会签订合作意向书,决定共同启动“泸州—武汉—台湾”近洋航线的前期研究和扶持政策制定工作。要确保在2014年开通“泸州—武汉—台湾”近洋直达航线。二是产业合作。成渝经济区有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武汉在这些产业发展上可以与成渝合作。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合作。成渝地区尽管城镇化率不算很高,但是在推进户籍改革、农村产权交易等方面的探索都走在全国前列。武汉要加强同重庆、成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相关经验,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

再次,上中下游贯通,把长江打造成黄金水道。习近平在武汉阳逻视察时表示,长江航运发展不能只盯着国际市场和长三角地区,一定要向内延伸到整个流域,调整航运组织形式也是赢得发展的一大途径。武汉要发挥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带头作用,要联合相关城市,积极推进长江安庆至武汉水深6米和武汉至岳阳城陵矶水深4.5米航道建设,加强推进荆江航道整治;打造以武汉新港为主体,以宜昌、荆州、黄石、长沙、岳阳、九江、南昌为综合运输主骨架,以中部地区重要港口为补充的国内综合运输中转集散基地,形成长江中游港口群。加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沿长江经济带建设,将长江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将长江流域建成为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四、连南接北,建设京广经济带

2008年10月7日,京广高铁京石客运专线开工建设。同月15日,京广高铁郑武段开工建设。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客运新干线首列“和谐号”列车从武汉火车站开往广州,运行时间由11个小时缩短为3小时,标志着我国步入高速铁路新时代。2011年12月26日,广深高铁的开通,进一步延伸了交通轴线的经济触角。2012年9月28日,京广高铁郑武段正式开通运营。同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通车,武汉到北京最快4小时18分。这为武汉与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首先,打好“高铁牌”,深化产业合作。早在2008年6月,武汉与广州就结为友好城市,双方约定共同研究制定产业转移政策,加强重大项目合作。高铁开通后,双方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和纺织业都有合作。特别是旅游业合作势头很好,武汉、广州两地旅游部门成立了高铁旅游联盟,沿线旅游景点建设、旅游推介会以及精品旅游路线层出不穷。现在要进一步吸引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地的游客,乘高铁到武汉旅游观光。还要积极开展沿京广线的其他产业的分工与合作。要通过政策规范,加大区域产业园建设,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并且产业转移逐渐由承接式向提升式转变,坚持城市化进程与新型工业化同步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完善政策环境,推进区域人才市场合作。武广高铁的营运,使沿线各市同城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人才共享和人才流动进一步加快。武汉要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特区”的优势,既为周边和全国培养人才,也从京广沿线和其他地区吸收引进高端人才,实现人才政策的互通共融。与京广沿线各主要城市逐步建立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人才信息共享、人才共同培养的合作机制,要通过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和制度衔接,不断推进人才合作进程。加快推进区域人才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为开展实质性合作提供保证。加速构建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区域内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中部地区是我国市场的腹地,人口众多,2012年中部六省常住人口3592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6.7%,消费需求潜力巨大。随着国家长期实行的优先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内需型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必然成为扩大内需主战场之一,而武汉居于“中部之中”,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枢纽。挖掘内需潜力,可以助推京津冀、珠三角经济区的经济转型。事实上,在内需战略的牵引下,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一些大集团已开始在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布局多元化经营。比如总部位于深圳的万科集团在中部地区除了开发房地产外,还积极布局长江中游地区银行业,经营上的多元化趋势逐步加强。

五、“双线”融入,对接海陆丝绸之路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联合召开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听取西北五省、西南四省市以及东部五省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西北五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市包括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东部五省为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这五省主要涉及海上丝绸之路。中部地区虽没有一个省份参加会议,但并不妨碍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2014年2月12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座谈会,要求“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机遇,加快构建对外经济合作‘大通道’和桥头堡。”根据这一精神,武汉要“双线”融入,既对接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对接海上丝绸之路。

在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方面,武汉实际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便利的条件。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学者考证,近代中国茶叶“丝绸之路”起源于汉口。这条线路虽然在上个世纪中断了,但在2012年10月24日,又开通了汉新欧货运铁路专列,该专列自武汉发出后,经安康、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到达新疆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出境,穿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到达捷克梅林克帕尔杜比采,行程10863公里,运行17天。武汉可以通过汉新欧铁路,融入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另外,湖北省对口支援新疆博州,武汉可以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扩大向西开放,与沿途各地共同推进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共同构建连接西部、通向中亚西亚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同时,积极拓展经贸文化交流新领域并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建设面向中亚西亚的区域性国际交流窗口,争取其他中亚和西亚地区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代表处落户。

在对接海上丝绸之路方面,武汉也有良好机遇。利用长江经济带,武汉可以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江苏、浙江加强合作;利用铁路、高速公路,可以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福建等省紧密联系。2013年9月10日,福建、江西两省政府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赣闽两省港口经济合作和海铁联运的框架协议》,提出争取增开江西省至福州、莆田、宁德等港口的“五定班列”。这实际上将为武汉开辟出又一出海通道。早在2010年,福建专家陈孔珍就在《物流时代电子商务》上发表文章,提出修建武汉至三都澳重载货运铁路专线,并认为这将成为武汉的最佳出海口。文章指出:由于没有东部沿海地区靠近港口的海运优势,再加上从南京起往西至武汉长江大桥为止的近十座长江大桥净空高度不够和长江丰枯水位变化的限制,武汉江海直达轮只能在5000吨以下,大宗散杂货进口要多次装卸倒运。大船卸小船,小船卸驳船,驳船卸火车,不但损耗大,而且费时费力,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武钢为例:生产所需的85%铁精矿要进口,20-30万吨运矿沙巨轮在宁波北仑或山东日照和青岛等港卸下再装到3.5万吨货船运到长江下游南通、镇江等港口卸下,又装上长江驳船队运至武钢专用码头卸下,最后装上火车运至武钢原料场。这样多次装卸倒运,导致武钢铁矿石原料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每一吨钢的生产成本比处在长江口的宝钢高出200元人民币,企业竞争力大打折扣。修建这条专线,可使武汉乃至中三角地区大幅度降低因地处内陆而导致的物流高成本,便捷地对接海上丝绸之路。

六、“三江”突破,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武汉要充分利用我国政府与国外政府间业已建立的平台,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与“三江”(指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三个大河流域)已有的合作机制,密切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际交流和合作。

一是深化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的合作。两国领导人提出了加快推动和加强中国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城市群的区域合作。武汉与俄罗斯合作已有较好基础,如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投资232万美元,在俄设立东汽俄罗斯有限公司;烽火科技与俄罗斯电信服务商携手合作;武汉锐科数通科技公司与俄罗斯合作单位共同运营别尔茨克市有线数字电视等业务;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成立“湖北省中俄科技合作中心”,并在莫斯科设立代表处。但是,武汉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规模不大,且大都以贸易为主,经贸合作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障碍与问题。从长远和全局看,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通过两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构建平台,创造条件,中俄经贸合作一定会有大的突破,特别是在汽车、石化等产业方面合作的空间还非常大。武汉还可以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城市群开展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政府贷款、企业投资、技术创新、文化发展等领域合作。还可以举办“中国长江—俄罗斯伏尔加河战略合作论坛”,双方轮流主办。

二是加强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合作。2012年10月中旬,中美双方在武汉隆重举办“中国长江—美国密西西比河战略合作论坛”(简称“两江”论坛,是定期会议机制,轮流在中美两国举行)。“两江”都高度重视绿色航运发展,但两国的国情不同,航运的现代化程度也不一样,绿色航运的发展水平和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密西西比河绿色航运创造发展了很多好的经验,值得长江航运在绿色发展上学习借鉴。论坛上,武汉新港与美国中央港区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港口建设与运营、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绿色港口建设、港口自由贸易区及综合保税区建设与管理、航运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不定期开展多式联运课题交流,并组织双方港口规划建设单位互访,开展多式联运考察调研,推动武汉新港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同时双方共享在内河港口自由贸易区运营经验,积极促进双方外贸企业在对方管辖范围内投资落户;双方组织企业开展投资考察,推进在物流园区建设、港口建设等领域的项目合作。此外,双方还将共同推动绿色港口建设,就环保型港区规划、节能港机设备等资讯进行共享,推动各自港口向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新型港口发展。双方尤其是进行中美双边贸易的货主单位还可以定期开展信息交流,交换港口发展信息,部分共享用户信息。武汉可以利用定期召开中美长江—密西西比河战略合作论坛,凝聚和增强共识,加强港口建设与运营,展航运服务交流,探索内河航运进出口、物流仓储、加工增值和中转运输服务等业务,提升双方港口航运服务能力。同时,全面推进临港经济发展、港口自由贸易区及综合保税区建设与管理等领域的合作。

三是积极开展与莱茵河流域的合作。武汉与法国、德国等莱茵河流域的重要国家一直有着重要联系。法国在武汉设有总领事馆,领馆区为长江中游地区,2010年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意向书,还开辟有巴黎至武汉国际航线。武汉与法国近年来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成果不断丰富,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建筑节能、新型材料等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在巩固与法国合作的同时,还要与莱茵河流域其他国家加强交流。

四是开展与其他区域和国际组织合作。除上述“三江”流域及所在的欧美地区以外,还要加强与中亚国家、日本、韩国、非洲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如武汉可以联合长江中游的相关城市联手开拓非洲市场,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引导企业扩大对非洲投资。要把握好国家对外援助项目的机会。中央已明确提出要适当扩大对外援助的项目,推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要积极争取国家的对外援助项目建设,带动中部地区有关产品出口。同时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在国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进一步走出国门奠定基础。加强与联合国所属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联系,在维护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等重大领域广泛开展交流。要利用政府已有的在国际上的合作机制,推动这些合作在武汉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展开。

参考文献:

[1] 秦尊文:《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2]王琛、陈建国:《沪汉两地经济合作之我见———兼论武汉—上海双核结构模式的发育途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6期。

[3]秦尊文、周睿全:《武广经济带区域合作研究》,《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4] 陈孔珍:《中部崛起形成的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武汉长沙南昌(鄂湘赣)三角区域在寻找最佳最近出海口》,《三都澳侨报》,2011年4月7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