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麻智辉:推动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路径

2018年10月08日 10阅读 来源:江西日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在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会议上,就我省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强调要在推动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加速突破。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更加公平、更加持续的具有江西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科学把握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多个领域,涵盖复杂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庞大系统。结合江西实际,我们应从七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一是在全要素生产率上,要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微观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有效资源重新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本、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转向高效率部门,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比、投资报酬率明显提升。

二是在科技创新上,要实现以科技驱动代替要素驱动,让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有所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基本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是在产业结构上,要促进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制造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国价值链中高端,初步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在产品结构上,要实现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推动“江西制造”向“江西智造”、“江西产品”向“江西品牌”升级,使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数量显著增加、品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品牌价值和效应明显提升。

五是在经济效益上,要实现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从要素投入型的增长走向效率型增长,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投资效益和企业效益明显上升。

六是在增长速度上,经济增速要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实现江西GDP总量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人均GDP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七是在绿色发展上,要实现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产品绿色化、企业绿色化、制造过程绿色化和循环经济发展,使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基本形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

充分认识推动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推动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创新力、竞争力为导向,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具有鲜明江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以提质增效为中心,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生产方式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转变,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链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新动能,超前谋划布局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力争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同步发展。

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效率变革。深化以“放管服”为重点的政府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做到能减则减、应放尽放,并严格实施清单管理,用制度管住“政府的手”。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和环境,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所有制之间的市场壁垒,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制度,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破除民营经济在资金政策、要素条件、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和隐性障碍,平等保护好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金融“脱实向虚”问题,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地区、行业、企业间自由流动与优化组合,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持续精简行政审批,真正实现“照后减证”,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省、市、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增强省级统筹能力和市县发展活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宅基地、农民房产确权登记发证和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

着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动力变革。以创新驱动“5511”工程为龙头,以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创新平台和载体、创新人才和团队为支撑,着力谋划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大院名所和重大科学装置,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形成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力争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抢占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制高点。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产学研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技术、人才、信息等全方位合作,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加快推动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破除无效供给,清理“僵尸企业”,强化环保、市场监管约束,推动化解过剩产能。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无序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控金融风险。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取消、停征、免征、降低收费项目政策,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完善虚拟经济市场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而阻碍经济发展,引导虚拟经济将自身发展与支持实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拓宽实体经济发展新空间,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发挥投资引导作用,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把投资重点放在补短板、提升产业水平和竞争力上。优化投资方向,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优先投向工业、交通、能源、农林水利、新型城镇化、社会民生等领域,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试点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投资效率,强化综合评价考核,确保投资质量和效益。

加快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坚持质量至上、“好”字当先,弘扬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提升全民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实施“江西制造”标准引领工程,鼓励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江西制造”先进标准体系,围绕我省装备制造业、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掌握国内外标准话语权的优势产业和企业。实施“江西制造”品牌培育工程,深入开展商标品牌示范评价工作,强化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的品牌孵化作用,培育发展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江西制造”品牌,建设一批制造业品牌示范企业,引领带动制造业品牌发展。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培育国际知名自主品牌。建立企业质量信用体系,推动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将质量违法违规记录作为企业诚信评级的重要内容,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

着力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坚持对外开放与内陆开放并举、向东与向西开放并进。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引导我省机械、汽车、纺织、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机电设备、光伏等出口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支持企业抱团走出去参与境外资源能源项目合作开发,支持制造企业境外上市。优化国内开放布局,深化联海、联江、联京、联边,积极参与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深度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优化进出口结构质量。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强化政府服务和政策支持,引导加工贸易向设计、研发、服务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弱化速度指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摈弃“唯GDP 论英雄”的思想,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快构建“绿色GDP”统计等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探索建立科学反映质量提升成效的综合指标,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竞争力、质量工作满意度、质量技术基础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体系提供支撑。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激励约束的依据。严格质量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加大警示问责和督导整改力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