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贵州方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习近平同志10月19日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并“希望贵州的同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是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绩的高度肯定,对贵州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全面提升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和《贵州方案》信息含量大,内涵丰富,饱含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充满了贵州特色与绿色智慧,本文从四大方面进行解读和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一、牢牢把握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辩证关系
《贵州方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融会贯通了五大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辩证关系。生态与发展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坚持“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不仅仅是要单独“发展”和保护“生态”,更是要寻找“发展”与“生态”两者的交集,建立起一条两者和谐共生之路。要树立对“发展”和“生态”关系的科学认知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克服在发展与生态上的片面认知,即发展与生态是一对矛盾体,要发展就不得不承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代价,要保护生态环境就必然牺牲发展的机会,从而产生完全依赖“等、靠、要”的思想。牢牢把握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正确地认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理解生态价值的多元性,努力探寻“发展”与“生态”的交集,依托并发挥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创新发展业态和生态资源利用模式,进一步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二、生态文明与大生态战略的本质统一性问题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基础上,又提出了大生态战略行动,要求更加深入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绿色富省、绿色惠民。《贵州方案》批复后,贵州就已经形成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与大生态战略行动统筹推进,生态脱贫与试验区建设、大生态战略行动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
(一)生态文明的根本属性与本质特征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价值的协调与和谐统一,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全面和谐协调,“四大生态和谐”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终极价值追求。因此,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根本属性与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全面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方面。
(二)大生态战略的概念与实施中的核心问题
“大生态”是指目前人们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和必须达到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相互和谐发展的整体运行状态。大生态理念中涉及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是经济生态运行质量和方式决定了自然生态质量的优劣,而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的质量同时又取决于社会生态质量的优劣。
“大生态战略”是指具有高度和强烈的“大生态”意识的决策领导机构,遵循大生态的理念,在最大空间范围内一切领域里和成员中系统地推行的人类发展正确规律的决策思维方式和科学运行模式,并为实现人类社会向共同和谐发展的目标而采取的整体、统一运行的方略。因此,在“大生态战略”的实施、推行中,内在核心问题是重视和实现社会生态的和谐,此种和谐特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不会有人与社会的和谐,就不会有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就难以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与大生态战略的本质统一性问题都是为了强调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而大生态战略更加重视和实现社会生态的和谐。
三、大生态与五大领域的融合发展辩证统一关系
根据《贵州方案》,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突出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以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培育绿色文化“五个绿色”为基本路径,以促进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大开放,五大领域的融合发展为重要支撑。
(一)大生态战略与两大战略的内在关系
大生态战略如何实现社会生态和谐?有两个重要着力点,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绿色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和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基于此逻辑,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相辅相成,密切相连。以大数据战略行动为引领,着力以大数据产业为龙头,推动形成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必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扶贫战略行动为引领,大力减贫,攻坚脱贫,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必将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因此,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必须把三大战略行动统筹起来,才能确保取得更多实效。
(二)大生态与五大领域的融合发展关系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认为,从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的四大生态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和谐协调发展的根基,是绿色发展的灵魂。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必须贯穿于中国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不断追求和递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全面和谐协调。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大开放,五大领域已经基本覆盖了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贵州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就是要做强做优大生态长板,把“生态文明”、“绿色+”理念贯穿各个方面、融入所有发展,推动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大开放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
四、从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后工业时代,全球将向何处去?这是人类需要回答的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理论之基,它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发展迈向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顶层设计逐步完善。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同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贵州方案》以打造美丽中国“贵州样板”为核心,提出了八个方面32项改革任务,聚焦了基础制度建设、特色试验、制度创新等几大方面,凸显“贵州特色”,彰显“贵州绿色智慧”,强调生态文明的制度创新,注重有效制度供给,绘制了一张宏伟的蓝图。大政方针已定,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贵州方案》的指导下,贵州人民撸起袖子,苦干实干加油干,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必将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