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剑锋:率先建成浙江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8年10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浙江日报

浙江要依照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全面建立起市场机制运行高效、微观主体富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浙江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全国约十年,浙江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上更要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问题

浙江经济发展领先全国,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的探索也早于全国。浙江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现代农业、高端工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地位与作用不断上升,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通过改革探索,浙江初步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政府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民营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前,浙江在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困难,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产业结构水平偏低,转型升级较缓慢。表现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016年浙江第三产业比重刚超过50%,相对于人均GDP水平明显偏低,说明浙江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欠充分;在工业内部,2016年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9.75%,纺织产业达8.75%居第二位,大纺织(纺织业+服装+鞋革)占比高达14.52%。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高新企业家数明显低于江苏和广东。

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产业创新主要包括生产方式创新、产品创新、商业业态与模式创新。浙江的商业业态与商业模式创新较强,但产品创新与生产方式创新相对不足。多年来浙江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土地等要素的不断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方面创新不足,对省外先进技术与高端人才的依赖大。研发支出占GDP比重长期低于广东和江苏;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不强,政府研发支出存在着重复浪费与低效率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大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带动能力差,大企业研发支出长期低于中小型企业。368家大型企业研发总支出仅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总支出的31.8%。

经济体系对区域平衡发展的调节功效欠佳。多年来以温州为代表的企业大量向外转移,浙西南与浙东北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浙西南地区,尤其是衢州、丽水地区经济发展不充分。这是市场经济机制选择的结果,也是自由市场机制的缺陷。虽然政府通过多种方式与手段来调节区域平衡发展,但仍缺乏运用有度、长远有效的调节机制。

经济体系调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效果不显著。多年来,浙江金融业增加值在经济中的比重超过6.8%,高于多数发达国家。浙江是民资大省,大量资金在省外甚至海外从事间接投资,热衷于炒房、炒煤、炒棉等投机。2009年以来网络金融与风险投资兴起,“炒钱”盛行,金融泡沫浮现,房产泡沫不断吹大,借助资产证券化与交易流通,经济金融化兴起,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埋下了诸多金融风险的隐患。而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重,经济出现脱实就虚趋势。

改革开放对经济体系的支撑不足。浙江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现有的体制仍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乡土地分割格局难突破,行业垄断仍存在,政府效率待提升,信息尤其是大数据市场、碳交易市场未建立,制约创新经济、共享经济与生态经济发展。

浙江开放的单向性仍明显。出口贸易额远高于进口贸易,对省外直接投资远高于省外来浙投资,吸收海外直接投资远大于对海外投资,服务业市场开放不充分,技术贸易发展不足,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和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的能力亟待提高。相对于经济,思想观念、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开放远为滞后,杭州、宁波等大城市的国际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率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与任务

浙江要依照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全面建立起市场机制运行高效、微观主体富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

建设高端、高质、高效的产业新体系。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核心,浙江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起新产业体系。新时代浙江产业体系要追求高端、高质、高效。高端,即产品与服务的技术与知识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高质,即产品与服务的品质高、品牌亮,符合市场需求的趋势;高效,就是生产与服务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高。从行业看,绿色健康农业,高端设备制造、高新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信息技术、现代物流、设计创意、文化教育、管理咨询、金融理财、健康休闲、家政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应加快发展成为浙江产业的主导力量。要在中高端消费、智能制造、共享经济、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保持产业体系的活力与竞争力。

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创新动力。创新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动力支撑,是新时代“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重点抓好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新产业的成长。这些年来,浙江商业模式与业态创新进展迅速,未来要继续支持其创新发展。产品创新与生产方式创新对于产业创新意义更为重大,但浙江产品创新与生产方式创新相对不充分,需要从科技创新这一基础上寻求重大突破。为此,要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注重现有人才资源的应用与人才梯队培育;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挖掘科技人力资源的潜力;加大高端国际人才引进力度,促进海外人才回归;加强国内外技术信息交流合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针对省内大企业创新弱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国有企业与民营大企业的科技创新,鼓励国企与民营企业发展创新合作;充分发挥浙江民企众多优势,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高层的技术、管理等全方位培训,推进我省众多企业经营者向企业家转变,为创新提供核心要素支持;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新时代产业体系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金融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有高效的金融体系支持。原有的以银行业及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新时代经济要求金融体系进行变革,加强金融监管,避免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借助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引导我省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创新与金融市场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共享金融,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根据创新与科技产业的发展特点,推进风险资本、产业链金融、创新金融等建设,促进创新发展与新产业培育;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新型金融机构与产品培育,发展区域资本、资金、产权与技术等交易市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止经济过度金融化与金融泡沫化,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织支撑。产业组织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织支撑,浙江构建起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中介组织、政府协同发展的产业组织。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促进企业业内并购与建立战略联盟,企业间构建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业内龙头企业要担当起行业龙头作用,主动让出中央(生产加工),占领两厢,充当研发设计标准制定与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领导企业;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顺应消费品生产的柔性定制与分散化趋势,探索建立以设计与生产者为中心,电商平台、物流企业、行业商会协会、金融等中介服务业、政府等协同的新型产业组织。

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基础。经济体制须能支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持资源配置与生产的高效率。这就要求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能对市场机制不足进行有效调节与弥补。一方面,浙江要努力争取成为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大数据与碳交易市场的先试地区,寻求重点突破。针对网络经济背景下城市办公房、商业用房的闲置现象,进行城市商住用房与用地有条件转换试点改革;加快省市直属国企改革,等等。另一方面,政府要强化宏观调控功能,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起到及时、有度、有效的调节作用。尤其要建立起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发展、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收入分配和谐增长的长远调节机制。做好相关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通过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投资政策、政府资金引导、法制行政措施、窗口指导服务、对口合作支援等手段,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高效调节。

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开放环境。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建立在开放经济的基础上。浙江要加快推进全面开放,以“一带一路”为统领,主动参与全球化经济分工合作,发挥民营大企业优势,培育民营跨国公司,在国际产业链中占据有利环节。加大双向开放力度,推进商品市场与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利用网络贸易新业态,增加技术、资源类商品等进口,促进浙江高端制造品出口与服务贸易发展;重视引进省外企业来浙直接投资,引导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向跨国公司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