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谯城区产业扶贫助贫困户增收致富

2018年10月13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

今年以来,亳州市谯城区农委大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建设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增收,开展“单位包村、个人包户”等,助力贫困户增收致富。

一、贫困户特色产业全部达标。“四带一自”产业扶贫项目、林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有力推进了贫困户特色产业的发展,全区自种自养贫困户15600户产业全部达标。

二、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全面达标。全区58个贫困村均明确发展一项目特色产业并达到省农委、省林业厅下达的特色种养业扶贫对象产业发展标准。其中蔬菜产业达标村5个,中药材产业达标村49个,林果苗木达标村4个。全区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8个(省任务20%即12个)。

三、特色种养业项目覆盖率提高。全区共落实特色种养项目32276个,项目覆盖贫困户27428户,特色种养业项目到户覆盖率达到87.3%。(省任务70%)

四、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参与带动园区7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52家,家庭农场(经营大户85家)。带动贫困户总数22638户,占全区贫困户总数的72.02%。(去年考核任务30%,今年未定)

五、贫困村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建设全覆盖。经过考核验收,认定贫困村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60个,完成了58个贫困村每个村都要建设一个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的任务。

通过开展“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建设特色种业扶贫基地,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 扎实推进特色产业扶贫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到贫困村流转土地,重点围绕中药材、蔬菜、苗木花卉、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基地。鼓励他们通过订单生产、入股分红、就业务工带动贫困户增收。

截至目前,通过验收达到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标准的认定60家。共落实扶贫基地奖补资金375万元。强化政策支持,调动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积极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并达到《亳州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建设标准》的,在脱贫攻坚期内,新型经营主体每带动一个贫困人员年劳务收入达到2000元、1000元以上,每年分别给予新型经营主体1000元、500元补助。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未达到《亳州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建设标准》,支持其带动贫困户务工增收,对带动贫困人员务工5人以上,年劳务收入达到上述标准的参照执行。

截至目前,今年认定扶贫基地带动贫人员共计1853人,奖补资金落实85万元。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内生动力,推进贫困户自种自养。出台《谯城区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种养业项目补贴标准》增加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补助范围,实施分类补贴,设立新增补和存量补。新增补主要是对贫困户新发展特色种养业给予种苗补贴;存量补主要是对贫困户已发展的特色种养业给予生产投入补贴。每个贫困户每年叠加补贴不超过8000元。全区今年已开展四批贫困村自种自养项目申报、核实和兑现。共落实自种自养项目户12814户,其中蔬菜、中药材等种植业项目户11719户;落实补助资金养殖业项目户1095户。共落实补助资金1680.1025万元。

抓好重点项目,推进产业扶贫。认真实施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按照《谯城区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奖补办法》扶持政策(谯政办秘〔2017〕129号)。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奖补项目共落实29个,其中28个种植业项目(续建),共落实中药材面积11064.55亩,设施蔬菜面积309.79亩,林果220亩。1个畜禽养殖项目(新建)目前已全部完成。补助资金1535.48万元。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落实帮扶措施。按照区农委2018年度帮扶工计划,开展实施“单位包村、个人包户”,区农委41个帮扶责任人包保112户贫困户,制定帮扶走访工作制度。

一是每月定期走访开展帮扶工作。每个帮扶干部每月至少走访两次自己所包贫困户,走访到户定位上传到亳州市扶贫系统平台,同时填写帮扶记录表,记录每次走访反馈问题,制定帮扶措施跟踪落实;二是派出4个帮扶人员驻贫困村,吃住在贫困村大康和闫庄,全程调研跟踪落实帮扶工作专职开展帮扶工作。三是对帮扶责任人进行教育培训。对亳州扶贫APP平台的使用开展集中培训,确保美味帮扶责任人都能够熟练使用亳州扶贫APP,同时开展扶贫主题活动,开展 “微心愿”、扶贫日主题活动强化帮扶效果。实施对村的帮扶持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连续在大康及周边村实施两期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项目,实现了大康村及周边4个村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改善村出行道路,在任大新村和耿老家新村(大康)修建老年房区内混凝土道路5条;发展集体种植产业,区农委出帮扶资金8万元在大康村种植10亩莲藕,收益归村集体所有。

下一步,该区将结合秋种深入推进四带一自扶贫模式推广。动员各乡镇、村要及早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对接,引进他们到村,特别是到贫困村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或者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地。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吸纳贫困户务工就业增加收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