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第5个“扶贫日”,也是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新区实现贫困人口减贫1317户5527人,除政策兜底670户1559人外,贫困发生率为0.86%,已实现整体脱贫,交出了靓丽的扶贫成绩单。
今年以来,新区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重点围绕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及脱贫攻坚存在问题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以目标为引领、以精准为准则、以产业为支撑、以民生为根本、以“水路”为突破、以问题为导向,实现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听民声察民情懂民意
精准识贫精准扶贫
新区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持续将脱贫攻坚作为统揽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构建全社会大扶贫格局;全年累计召开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会议20次以上,谋划部署、调度“春风行动”“夏秋攻势”“1+5+1”专项治理等重点工作,实地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政策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情况,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懂民意。
新区分别于3月份和7月份开展2次累计为期22天的脱贫攻坚入户核实工作,抽调干部60人次进行专题培训、组成专班,坚持户户见面、逐人核对的原则,全面核准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987户7086人基础信息和家庭人口自然增减情况;补录户内漏人贫困人口1219人,减少婚出、死亡等人员213人,核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异常信息1719条,建档立卡精准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新区不断加强农村人饮安全项目建设,启动实施15个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涉及资金615.32万元,惠及百姓6212人;年底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组组通”公路115条131.595公里,惠及115个村民组,受益群众12508户4237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10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制订《贵安新区绿色村寨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方案》等方案,建立贵安新区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个村庄的美丽乡村规划已通过审议,完成美丽乡村项目投资9362.18万元。
新区牢牢把握“八要素”,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减玉米24372亩,改种高附加值农作物,预计全年累计种植蔬菜和油菜4万亩(次)、新种植和管护古茶树3000亩、禽畜出栏60万羽(只、头),种植食用菌1000万棒、种植中药材900亩、葡萄品种改良3000亩、特色养殖950亩。
同时,新区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原则发展扶贫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新增经果林种植8000余亩。新区积极强化产销衔接,夯实农业发展根本保障,建立功能齐全、容量近万吨的标准化农产品仓储配送中心(贵州省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与28家高职院校(含分校区)开展食堂配送业务;采取订单生产、集中包装配送、收购帮销、自销等方式销售农产品。
另外,新区还积极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统揽,建立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利益联结机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产生的盈利70%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农户。
以民生为根本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新区努力抓好教育扶贫保障,制订了《贵安新区教育精准扶贫学生手册》《贵安新区教育精准扶贫知识手册》等相关配套帮扶资料和操作办法,对精准扶贫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入学,发放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金。
新区积极推进医疗精准扶贫,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已补偿445人次,总费用272.59万元,新农合实际补偿191.05万元;大病保险补偿37人次,补偿11.42万元;医疗救助117人次,补偿8.79万元;医疗扶助309人次,补偿35.28万元,实际费用补偿比例达90.44%。
针对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新区开展老旧住房排查和农村危房改造自查工作,强化政策兜底保障。今年1月开始,新区实行城乡低保一体化,标准按8076元/年(673元/月)执行。截至9月,新区发放城乡低保金744.5万元,发放特困人员供养金93.4万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85.91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