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两江新区规划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 遵循产城共生理念打造4.0升级版园区

2018年10月22日 10阅读 来源:重庆日报

  前不久,两江新区宣布将在龙兴片区规划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并向全球公开征集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案。

  10月19日,两江新区在龙兴举行评审会,对5个入围设计团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

  按园区4.0模式打造

  在评审会上,参与评审的5个入围设计团队都提出要按园区4.0模式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

  何为园区4.0模式?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园区4.0模式首先表现在空间规划上,要摆脱将生活设施作为配套的思维,新型产业园区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同于传统的功能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功能相互割裂。东滩顾问认为,园区4.0模式遵循产城共生的理念,将生产、生活、教育、商业、休闲及娱乐混合布局,构建起城市级的生活服务体系,营造各种功能和谐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既能够满足园区企业家的需求,也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实现了园区主体客群的多元化满足。

  以新加坡One North科技城为例,该科技城占地200公顷,遵循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活力社群概念,突破了传统园区的建设框架,体现现代化科技城所独有的高科技、绿色、环保特点。One North在空间上以公园为中心,三大产业组团分散布局,居住、商业、生态组团串联融合产业组团进行布局,娱乐与教育起到各组团的连接作用。按照“一栋建筑就是一个创新社区”的理念,注重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创造机会和空间,增进互动。既有研发区,也有公共服务、教育、公寓、商业等其他配套设施,真正成为融工作生活于一体的综合社区。

  生态用地占五成

  两江协同创新区规划设计总体结构以“一半山水一半城”为原则,建议方案总体用地比例为:生态用地、产学研用地、生活用地之比为3∶2∶1,也就是说生态用地占到创新区一半面积。

  重庆日报记者在评审会现场了解到,5个设计团队也抓住重点,对创新区生态用地进行了重点设计,如:

  英国查普门泰勒的设计方案把先进科技与自然生态的结合作为出发点,园区设计结合绵延起伏的地形筑起围墙,在墙内以当代手法解读经典校园庭院,打造一系列形态自然空间。设计团队还为两江协同创新区考虑了水上的士、水上巴士和水陆两栖巴士,以保障两岸交通无缝衔接。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英国扎哈·哈迪德有限公司设计团队把地形和水文作为关键因素考量,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城市。为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该设计团队为两江协同创新区设计了8个主题花园和一系列山丘、湖泊、步行道。

  美国楷亚锐衡设计规划咨询(上海)有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方案将两江协同创新区分为“湖、湾、岭、丘、半岛、坡、高地”七个功能分区,同时将智轨、轻轨、地铁等交通方式整合设计,实现公交系统、慢行系统无缝衔接。

  英国合乐集团、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提出,两江协同创新区将发展成为第4带科创核心区(多元混合创新社区),他们围绕“创新”+“空间”两个关键词,依托重庆山水空间特质提出了发展结构。

  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美国雷克夫拉特建筑事务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为两江协同创新区设计方案定位为以山水格局为基地,聚焦八大产业,秉承生态融城、智慧共享的理念,打造一个具有重庆人文特色的山水伴城、绿网交织的田园创谷。为此,该设计团队设计了退台式、坐山式、悬挑式的建筑形态。

  12月底确定最终方案

  评审会上,5个入围设计团队就各自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展示和说明。据介绍,10月底,两江协同创新区五个设计方案将进行网络投票;12月底,两江协同创新区将确定最终规划方案。

  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两江协同创新区将高起点布局高新产业,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生物医疗、新型材料、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江协同创新区把“科教创产”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将打造一流的创新资源聚集高地、科技创新示范高地、新兴产业孵化高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高地,使之成为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

  目前,协同创新区已得到国内外众多高等院校的关注和青睐。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已落地;斯坦福大学等院校在接洽中。计划到2020年将有20家以上高校及科研机构、超过1万名科技创新人才、100个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平台、100余家科技孵化企业聚集在协同创新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