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知识产权法院之一,3年多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积极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有效缩短知识产权案件办案周期。
打造专业调解平台
“着眼知识产权法院案件特性,对于相对较为简单的案件,诉前调解和在线调解能在确保案件效果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审判效率,为当事人节省长途往返法院的经济和时间消耗,可谓一举两得。”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立案庭副庭长陈巍表示。
针对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特点,上海知产法院引入第三方调解力量,打造专业化调解平台,与软件、生物医药等13家社会调解组织和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吸收社会资源扩充调解员队伍,提升调解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水平。自建立诉前调解机制以来,进入诉前调解案件共计291件,调解成功85件。
去年7月起,上海知产法院在13家调解组织的160多名在册调解员中,选聘12名特邀调解员担任在线调解员,建立在线调解员名册制度,形成信息数据库,供当事人自主选择。
庭前调解化解纠纷
近日,上海知产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在临近正式开庭前几分钟,合议庭了解到当事人均有调解意向,当即决定将本应在庭审最后阶段的调解程序提前,于开庭前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经向当事人释明商标法方面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及付款方式取得了一致意见,达成调解协议。合议庭经评议,对调解协议予以确认,当庭制作调解书并送达当事人,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小时,大大提高了诉讼效率,取得了案结事了的良好效果。
“该案系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的有益尝试,不仅省去合议庭开庭审理的时间,更是极大提高了案件审理效率。”知产二庭庭长钱光文表示。
对症下药破解难题
知识产权维权中,权利人“举证难”、侵权诉讼“赔偿低”、案件审理“周期长”是三大难题。而行业性、专业性的调解组织参与案件调解,有着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处理方式灵活等巨大优势。为此,上海知产法院自今年3月开始探索实行诉中委托调解,制定了《关于推进诉中委托调解的实施方案》,建立知识产权一、二审案件诉中委托调解常态化机制,并与多家调解组织达成协议,建立定期委派调解员驻院制度,切实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作用。该项机制实行以来,共委托调解案件126件,调解成功率30%。
今年6月,上海知产法院运用诉中委托调解机制,顺利审结一起涉照明产业发明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这起案件所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案件的审理结果对整个产业有很大的影响。案件承办法官商建刚考虑到长时间的诉讼不仅会使诉讼当事人承受不必要的诉累,也会使整个产业蒙上阴影,故向原被告分析利弊和风险,建议调解。该案经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员调解,原被告双方达成一揽子调解协议,并当场在法庭上握手言和。原告在感谢信中表示:“本案的诉讼结果在照明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仅7月份我们就接到了包括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在内的五家企业的许可请求。我们的客户和被许可方的客户也深受鼓舞,特别是国外的大客户。现在我们对自己的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对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更有信心。”
科技手段助力审判
上海知产法院于今年5月份建成互联网法庭,通过互联网远程视频方式开庭审理案件已有63件,其中超过70%案件当事人不在本市辖区,有12起案件当庭作出宣判或裁定,该项举措大大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
“加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推进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既可以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也可以提高审判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化解纠纷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上海知产法院副院长黎淑兰表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