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讯 (通讯员 陈超) 随着南京江北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步伐加快,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人口集聚效应增加。为更好服务新区居民,新区综合治理局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构筑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条“缓冲带”
作为“第一道防线”的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公调对接受理调处的矛盾纠纷占据相当比例。今年以来处置的16654起民事纠纷中,通过公调对接受理纠纷3367起,调解成功3354起,调解成功率达99.6%,涉及当事人员8977人,涉及金额2000余万元。
新区直管区成立以来,综合治理局与新区公安分局及各派出所保持紧密联系,在12个派出所、1个警务服务站设置了13个调解室,共配备了52名专职调解员,其中在治安形势复杂的泰山新村派出所配备了12名专职调解员,维护社会稳定秩序,满足群众第一时间的调解需求。公调对接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转,在各公安派出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同时也有效减轻了基层派出所民警的工作压力,直接带动了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质能提升。
新区公安分局副局长杨斌说:“我们在与新区综合治理局的相互协作下,整合特勤、警辅等力量资源,完善公调对接工作机制,所队分管负责人、民警、调解员组成公调对接战斗单元,在重点纠纷时段实行双倍人员错时工作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调解员‘随警’同步,确保调解员与接处警民警的实时动态对接,保证符合条件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由人民调解员接手,做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全覆盖调解,化解在第一时间,为派出所减负增效。同时依托微警务自助接报警平台,现场收集笔录、照片等材料,确保纠纷及时无缝移交至调解室。”
强化“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的网格化治理
新区成立三年来,公共服务面临基数增大、需求多元和内涵提升的压力。为此新区根据农村社区、农民集中安置社区、拆迁安置社区、商品房社区和老城市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采取精细化、针对性、匹配式的公共服务配置,织起一张全区、街道、社区的三维治安大网,由专职网格员负责统筹、调度、落实、反馈,形成信息处理工作的闭环。为此,综合治理局委托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组成课题组,对新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展开实践与探索。
课题组表示,新区需要对网格化管理进行优化升级,弱化其“维稳”“人治”“控制”的意味,使其变成“服务”“法治”“自主”的网格化治理,进一步厘清网格化治理的职能定位、行政权配置、责任虚化、行政监督、权力悬浮等问题,最终实现“网格化”到“网络化”的治理转型。
推进以人居为主、画地为格、责任到人的单元管理模式,建立“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缝隙、情况全掌握、服务无遗漏”的网格化社会服务治理体系。在直管区范围内共划分网格1069个,其中综合网格955个,专属网格114个,综合网格网格员主要由基层工作人员、社工等担任,专属网格网格员则明确由区域单位人员负责,承担民情日志、个案分析等信息采集和入户走访,对接民政、流管、综治维稳等条口业务工作,满足居民最基本生活服务需求,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因地制宜形成“兼容并蓄”的包容型治理
课题组还提出,将新区城乡各社区进行类型化区分,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分类治理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新区可通过组织优化促进城乡社区融合治理、以民主参与增强城乡社区融合治理、以服务提升推动城乡社区融合治理、以文化建设加大城乡社区融合治理。”课题组负责人说。
以“社区建党总支、网格建党支部、楼栋建党小组”的体制,为实现社区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奠定基础,促进社区的“规范性融合”,搭建社区与管理主体的互动平台,充分调动社区党员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把社区公共服务放到突出位置,把各村需要委托社区代办的涉及居民事务的事项,统一放到“一站式”便民办事大厅办理,实行“敞开式”、“零距离”服务。同时注重社区文化培育和环境美化,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的社区氛围,推进社区居民的城市融合机制的完善,促进新社区的和谐发展。
针对未来新区创新社会治理的模式,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金太军说:“新区社会治理创新关键要从新区的特点出发,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比较扁平,社会治理的落脚点就应该更加下沉,管理应该更便民。同时要探索更多适应新区直管区、共建区和协调区职责权限的划分,各类型地区比较多的并列存在,对社会治理就提出更多的挑战。应该根据不同的社区形态和特点来进行分类管理,作为在同一个行政区的范围内,在分类管理的同时,也要强调之间的相互对接,相互融合。未来新区社会治理模式将体现的是一种形态不同基本特点和形态、兼容并蓄的包容型治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