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2018崇明“橘黄蟹肥”文化旅游节开幕启动暨崇明清水蟹开捕仪式在绿华镇宝岛蟹庄举行。活动现场,蟹农捕蟹、蟹王评选等环节吸引众多目光,美食达人还与游客一道品尝了地道的崇明“蟹宴”。
开捕仪式当天,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的意思,正是“蟹脚痒”,开始捕蟹、吃蟹的最佳时机。在捕捞“第一网蟹”的环节,蟹农们分成8支队伍乘渔船进入蟹塘捕蟹,每队从捕捞上来的清水蟹中推选出“蟹王”和“蟹后”,再从8支“参赛队伍”中决出最后的冠军。最终,评选出的“蟹王”体重超过6两,“蟹后”则接近4两。这些被捕捞上来的“第一网蟹”随后都被搬上了餐桌,让在场观众大饱口福。“看看新闻 KNEWS24”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让屏幕前的观众也感受到了现场的热闹气氛。
崇明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发源地,崇明清水蟹是崇明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最近几年,通过更加科学的养殖,崇明清水蟹早已摆脱了“崇明蟹长不大”的定论,不仅在个头和市场价格上已经与阳澄湖大闸蟹相当,在不少资深饕客们看来,成长在咸淡水交汇处的崇明清水蟹更有一种独特的风味。
崇明宝岛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河蟹行业协会会长黄春介绍,大闸蟹喜欢在清澈干净的水体中生活,还需要大量水草为其营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尤其是脱壳阶段特别喜欢安静,不能被打扰。过去,养殖户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采用鱼蟹混养的模式,“四大家鱼”乱窜干扰了大闸蟹的正常生长。而如今,在蟹塘内只有生活在水面上层的花鲢鱼和白鲢鱼,这两种鱼既能够吃浮游生物,调节水质,又不会影响到水底大闸蟹的栖息,再通过投放活体饵料,调解水体盐度等科学养殖手段,清水蟹一下子“长大了”。今年,宝岛蟹业主打3.5两规格以上的清水蟹,清水蟹亩产量在150斤以上,产量又比去年有所增长。“蟹的数量没有多,产量高是因为螃蟹更大了。”黄春说道。
从明年起,宝岛蟹业的350亩水面还将率先试点更加生态的内循环养殖模式。据介绍,传统的蟹塘换水方式是将蟹塘水直接排入沟湖中,再将外面的清水引入蟹塘,这样有可能会对水体产生污染。通过内循环,将实现养蟹全过程零排放、零污染。所谓“内循环”,即通过科学手段让水“转浑为清”,通过将蟹塘中水排入农田、湿地、林地等方式,用生物手段对水体进行过滤,经过处理的水可再次进入蟹塘供养蟹之用。试点一旦成功,将在崇明进行全面推广,使清水蟹产业更加符合世界级生态岛定位。在绿色清水蟹生产基地基础上,绿华镇正计划用数千亩水面打造崇明清水蟹文化展示、养殖体验与销售核心区,既能做大清水蟹种源提纯和保护,又可以发展清水蟹养殖体验、休闲观光、会务、度假、科普教育等功能,既解决了清水蟹销售问题,又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如果说,清水蟹产业正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那么,绿华镇农业的另一大招牌——柑橘产业则力争向“大而精”迈进。绿华柑橘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但长期以来零售价格一直不高,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通过种植柑橘新品、精细化管理、发展深加工等手段,绿华镇努力提升柑橘产业附加值,重塑柑橘品牌形象。本次文化旅游节,正是对清水蟹和柑橘产业的一次集中宣传和展示,游客除了可以品尝美食之外,还能够参观蟹文化博物馆、赏以螃蟹为主题的名画展,参与橘子音乐节、橘园瑜伽等精彩纷呈的活动。
今年“橘黄蟹肥”文化旅游节的另一大亮点是首次将路跑元素融入到活动中。2017年,崇明绿华镇获批国际马拉松特色小镇创建项目,将在未来几年全力打造“全球路跑者圣地”。在文化旅游节期间,将举办“橘黄蟹肥”亲子跑活动,活动起终点设在宝岛蟹庄,比赛沿途将能够始终看到一片丰收景象的橘园。现场还将有清水蟹、柑橘等崇明特色农产品展示和售卖。每一个参赛家庭还将得到经过精美包装的清水蟹和柑橘作为伴手礼。绿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农产品变成旅游消费品,让清水蟹和柑橘“跑进”市民心里,真正实现绿华镇农、旅、体融合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