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区域人口相对比较密集,居民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2011年开始启动,2017年底前完成辖区38个居委114个自然小区全覆盖,分类工作有广度,但深度不够。洋泾街道深入开展大调研,发现生活垃圾分类主要存在“三个不足”,即居民意识不足、机制建设不足、分类成效不足。针对上述问题,街道以“蹲点式”调研的形式,深入高层、老旧、混合型三种不同类型小区实地踏勘,因地制宜寻找难点、特点、创新点,制定差异化解决方案。
调研发现,栖山老旧小区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小区综合改造后环境基础较好,二是原有垃圾箱房设施较完备,三是志愿者参与社区工作积极性较高。栖山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自2018年8月6日正式运行,仅一个多月时间,小区1256户家庭的源头分类率达85%,投放正确率达95%以上,首个试点先行,成效远超预期。“栖山速度”体现了试点运作模式的有效性,为复制推广提供了成功案例,为加快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提供了实践样板。
一、关于栖山小区试点的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
街道建立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推进领导小组,完善组织架构,从顶层设计角度破解管理难点。一是党建引领,撬动企业力量。栖山居民区党总支与上海金桥市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总支签署《党组织结对共建协议书》,充分发挥企业专业优势和资源。二是联建共建,挖掘社会力量。利用环境学校的技术,激发社会多元主体活力,多级合作联动,加强学习交流。
(二)科技支撑,完善分类设施
升级5个生活垃圾四分类箱房,设置4种不同颜色垃圾箱房门,提高辨识度。新添置1个智能化垃圾箱房,社区“两网”融合回收站和大件垃圾暂存区,通过APP终端自动计量、扫码、积分。实行人性化管理,箱房内安装洗手池,配备除臭装置,建设自动浇灌养护立体绿化,解决了污水臭味的问题。
(三)队伍建设,培养小区“热心人”
引入专业指导团队,成立栖山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共计63人,充分发挥“社区干部、楼组长、志愿者、保洁员”四支队伍的作用。注重群策群力,定期召开推进会,边发现、边解决、边总结。开展专题培训,通过课堂讲座、游戏互动、技能大赛、科普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队伍专业素质。引入激励机制,进行志愿者夏季慰问、表彰,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提高工作积极性。通过持续发动,平安志愿者协助,实现队伍并用,培养更多社区工作“主心骨”。
(四)宣传引导,营造热烈氛围
多渠道宣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举,社区普及与入户推广结合,多领域、多角度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以“三个做到”为工作要求,提高居民知晓率,使公众教育规模化、常态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居民告知书分发到每家每户,充分利用宣传板、新闻媒体等。宣传做到奖惩有方,充分发挥电子宣传屏的优势,表扬优秀、批评落后。宣传做到全面结合,街道、栖山居委和金桥市政公司党总支联合开展党组织生活,寓教于乐效果显著,短短两小时就吸引了1600余人次参与。
(五)定时定点,促成长效机制
分类垃圾箱房实行定时定点投放,智能化垃圾箱房24小时全天候开放,满足特殊生活作息人群的需要。促进绿色账户正向激励,强化监督管理。一方面利用探头监控的威慑作用,结合绿色账户卡扫码,实现智能监管可追溯;另一方面,安排志愿者夜间巡视,防止夜间生活垃圾偷倒、乱倒行为发生。
二、关于试点阶段成效的几点思考
“三个感”是发力点。硬件倒逼,营造“不得不分类”的客观条件;氛围倒逼,“跟踪式”做思想工作,感动、感化、感染小区居民,逐步消灭不分类的少数。
“四个保障”是落脚点。落实“硬件、队伍、制度、长效”四个保障,居民家庭源头分类率、投放正确率呈上升趋势,偷倒乱倒率逐步下降,小区环境更优美,居住心情更舒畅,邻里关系更和谐,小区治安更可靠。
“全面推广”是核心点。推广一批、带动一批、共同发力,下一步将继续实地考察调研阳二、永安等小区,选择基础好、有能力的小区进行进一步试点推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