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东新区自体输血技术领先全国

2018年10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时报

公利医院致力于节血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大缓解了临床用血的供需矛盾。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开幕。保障进博会,血液安全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血液保护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医院医学技术是否进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方面,浦东为上海早日建成亚洲医学中心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体输血,是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

  2010年之前,浦东地区做一例大量自体输血手术可以作为新闻报道;如今,浦东医疗系统一年的自体输血量达到6000单位,相当于两家二级医院全年的用血配额。

  转折点在2014年。那一年,在市、区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围术期合理用血与血液保护”重点学科群成立。由此,浦东血液保护与节约用血工作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由全市自体输血落后区域,一跃成为先进。

  作为重点学科群的领头雁,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多次代表上海接受国家卫健委督导组的现场督查,并代表上海赴全国各地进行技术交流。数据显示,上海市临床自体输血术在2011年仅4000余例,自体输血率不足4%;2017年,已达到3万余例,比例升至近20%,年均节血量相当于增加了5.5万份无偿献血,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临床用血的供需矛盾。

  上海血液管理面临挑战

  1963年,巴鲁克医生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液中发现一种抗原性物质,这才知道血液中还可能携带乙肝病毒。迄今为止,已知血液传播疾病达18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临床上80%的医源性感染都与血液有关。

  此外,异体输血其实是一种器官移植,必定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针对稀有血型的自体输血技术在上世纪70年代被用于临床。发展至今,医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用自身血液输注治疗是最安全的。

  如今,澳大利亚自体输血率达60%以上,美国术中自体输血率达到80%—90%。在日本,患者术前自身备血2到3个单位已成为常规。

  因为诸多原因,上海在血液管理方面也面临几大问题:

  一、临床需求大幅增加,采血量停滞不前。上海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重点医院建设增加,二级医院等级提升,存在季节性和偏型性用血紧张;二、异地就医增加用血压力。全国医疗体系覆盖面广,加之长三角医保互认,外省来沪就医人数不断增长,导致临床用血压力增大;三、人口老龄化双向制约。60岁以上居民超过450万,占比30%。老龄化不仅增加用血几率,并且导致合格献血源减少。

  难能可贵的贡献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内就有过做心脏手术采用自体输血的报道。在一些偏远地区,也有失血性休克情况下,应用自体血回输挽救患者生命的报道。不过,国内正式启动自体输血是在上世纪末,公利医院麻醉科主任郭建荣教授是这项技术最早的参与者之一。

  突发大出血的患者,自己的血白白流失,别人的血又等不到,极有可能面临死亡;急需手术的重危或肿瘤患者,遇到血源不足时被迫推迟手术;严重贫血的患者术前需要输血治疗,但由于拿不到血而等不到手术那一天……郭建荣说:“血液是珍贵的,对血液应该心存敬畏。”

  2000年,郭建荣在美国学习,有幸接触到自体输血的临床实例:美国麻醉教授给可能术中出血多的患者进行术前血液稀释(即在患者麻醉后采集一定的血液,同时向患者体内输入晶体以及胶体溶液,使患者身体的血液稀释,维持正常的血容量,手术中流失的是血液中有形成分减少的稀释血液),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2003年,博士毕业的郭建荣被浙江省宁波市卫生局引进,担任李惠利医院麻醉科主任。恰巧,该院当时正在启动自体输血临床研究。郭建荣召集科室骨干开会制定策略,申购多台血液回输仪,在心脏大血管、肝脏外科、骨科等几个用血大科室开展自体血回输应用,有效缓解了血源不足的问题。

  看到合理用血与血液保护给医院和患者带来的益处,郭建荣决定把研究重点从麻醉与器官功能保护转移到围术期输血与血液保护领域。他带领团队相继开展了各类自体输血技术应用,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1年年末入职公利医院的郭建荣,带给浦东的最大变化就是自体输血——患者需要用血时,输入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在手术过程中失血回收的血液,用血供需矛盾缓解。

  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公利医院只有4例自体输血手术,2012年升至280多例,2013年为500多例,2014年为700多例,2015年达到900多例,2016年以后稳定在1000例以上,临床自体输血率达到52%,一年节约下来的血相当于1538人的献血量,节约用血水平处于市内领先、国内前列位置。

  郭建荣以公利医院为立足点,在市、区卫计委,以及市、区血液中心、血管办的支持下,先后到30余家单位推介“浦东节血”经验。公利医院连续5年举办“围术期合理用血与血液保护专题研讨班”,举办3次“国际围术期血液管理高峰论坛”,推广关键技术和临床经验。

  对公利医院的相关研究,上海市血液中心输血研究所所长钱开诚评价:该项目已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著50篇,SCI论文10篇,出版专著4部,为全市乃至全国围术期血液保护和科学合理输血提供了一个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借鉴模板,为推进我国围术期输血水平提高作出难能可贵的贡献,所形成的循证医学效应和价值将难以估量。

  突破禁区 不断创新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用血由市、区血站统一调配,医院临床用血需要向血站申请,才能从血站血库发放到医院血库,从医院血库到手术室,还有一系列保证用血安全的手续。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的大出血,医院库存血液用尽,从血站调配血液到医院、再到手术室,存在一个时间差。而自体输血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突破禁区、不断缩短时间差的过程。

  故事一:外伤出血

  2008年5月某天傍晚,一个在车祸中受重伤的年轻人被送入李惠利医院手术室。当时,伤者双下肢粉碎性骨折合并肝脾破裂,出血严重,如不持续输血,将危及生命。

  两台血液回收机同时转动,从腹腔回收了大量血液,参与手术的大多数医生认为,回收的血液可能已被胆汁和肠液污染,如输入体内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建议放弃。郭建荣果断决定继续。随着鲜红的血液回输体内,伤者脸上泛出红色,生命体征渐渐平稳,经过多学科协作,年轻人得救了。

  故事二:严重污染血液

  2017年夏天某日,公利医院手术室推入一名中央性前置胎盘的高龄产妇,考虑到大出血风险,术前备血1000毫升。

  然而,在剥离胎盘时,产妇宫腔内突然涌出大量鲜血,短时间内出血量就达3000毫升。产妇病情急剧恶化,多次心搏几乎停止,麻醉医生推注强心剂维持脆弱的心跳时,患者已处于死亡的边缘。

  险情来得太突然,把医院库存的1000毫升O型血和1000毫升冷冻血浆全部输完,也远远不够。此刻,唯有输血才能稳定循环,维持全身氧供,最终挽救产妇的生命。

  面对汹涌的出血,向血站告急的救命血还在调拨途中,怎么办?此时回输自体血是没有更好处理办法情况下的唯一治疗手段。然而,产妇生产过程伴随着羊水流溢,产科专家担心,万一产妇大出血,回收的血液被羊水污染,回输后是否会引起羊水栓塞或Rh免疫反应(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

  血液回收机快速运转,十几分钟便回收2000毫升血液,郭建荣果断下令:“把出血全部回收,处理后回输,救命要紧,快!”他的理论依据是,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产科指南中都已明确,在紧急大出血情况下可以考虑自体血回输。而且,已有国内多家医院成功经验的报道。虽然上海当时还没有相关报道,但是,时间就是生命,“生死面前,医师应该勇于承担责任。”

  随着自体血快速输入体内,产妇循环渐趋稳定,血压缓慢升至相对安全的范围,为接下来的二次手术赢得了宝贵时间。当时术者对供应子宫的部分血管进行了结扎,出血似乎得到了部分控制,便与介入科联系准备去做血管栓塞术。

  郭建荣发现缝合的伤口开始渗血,根据观察判断患者的凝血机制已趋于崩溃。他立刻建议开腹探查行子宫切除手术。他说:“现在面临的不是保子宫的问题,而是要保命的问题。切除子宫是当下最可靠、也是最有效的止血救命手段,别无选择。”最后术者和产妇家属都同意了切除子宫的建议。

  这一案例,经公利医院多学科联合作战8小时,产妇全身血液换了三遍,回输了大量自体血。患者两周后痊愈出院。

  经常有人会问郭建荣一个问题:执业生涯中,你曾做过很多超出医学常规之事,但从最后结果来看,证明你的决定都是正确的。当时你哪里来的勇气和自信?他听后,平静地说:“我要感恩所有抢救过的患者,是患者积累和丰富了我的临床经验。一切成功都源于爱心、智慧和责任,关键时刻必须要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

  小贴士

  三种自体输血方式

  1、预存式自体输血:在进行手术前1-2周,在医师的安排下,进行血液采集、回收以及再利用,并保存在合适的环境下,在手术中适当的时间进行输血。这主要是针对身体状况良好、血型配对困难以及有严重输血反应病史的患者。

  2、稀释性自体输血:在患者麻醉稳定后采集一定量的血液,同时向患者体内输注晶体以及胶体溶液,使患者机体的血液稀释,从而维持正常的血容量。手术中流失的是稀释血液,以减少血液有形成分的丢失。

  3、回收性自体输血:用血液回收机等设备将患者手术中、手术后流失的血液收集、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后,再回输患者的体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