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形势下绿色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2018年10月25日 10阅读 来源:长江经济带研究要报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实行绿色区域经济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发展模式。长江经济带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撑带战略”之一,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它的绿色发展必然会对我国绿色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生积极影响。

一、 绿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绿色区域经济发展有 4 大特点,分别是:理性发展、生态发展、“属人性”发展、区域生态协同治理。理性发展是绿色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特征,它反对过去的一切向 GDP 看的发展观念,抵制不健康的、粗放的发展模式,提倡绿色的、集约的、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区域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生态发展是绿色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大特点,它是指区域的经济发展要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在不破坏区域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绿色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基础,所以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的协调发展,走自然优先、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属人性”发展是绿色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大特点,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区域的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是指三维区域性的复合,即行政区域、区域生态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

二、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资源利用粗放浪费

长江经济带资源丰富,但是长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导致大量资源被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第一,水资源利用浪费。长江流域淡水资源为 2827 亿立方米,占我国总量的 40%,但是其沿线工农业用水量巨大,其工业产值增加 1 万元的用水量是全国平均值的 2 倍;第二,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长江经济带土地资源约 6.7 亿亩,占全国的 66.1%,但是沿线城市的发展侵占大量农业用地,其国土开发强度是我国平均值的 1.7 倍;第三,矿产资源浪费,长江经济带的 34 种矿产总量储备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稀土等资源占全国的 80%以上,但是 2016 年国家发展与改委员会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有 25 个城市上榜。

(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第一,水污染问题严重。长江经济带沿线分布了 5 个钢铁基地,40 万家化工园区,近 6000 个排污口,长江水利委员会统计资料显示 2003 年至2015 年来长江经济带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2015 年废水排放量为 346.7亿吨,同比增长 2.4%。第二,空气质量不容乐观。全国 1/3 左右的石化以及水泥产业分布在长江经济带,2014 年长江经济带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废气的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 31.5%,2015 年此数值上涨为 35%。第三,土壤污染严重。《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地区土壤金属含量超标,此外,几年来我国 80%的酸雨发生在长江经济带,使其土壤酸化。

(三)生态系统退化明显

第一,深林面积下降。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 40%下降到目前 10%左右。第二,湿地面积减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地区的填湖造路等行为造成长江经济带湖泊面积大大下降,百亩以上的湖泊仅剩 728 处,下降近 50%。第三,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长江经济带中游武汉等城市内涝问题严重,近年来中下游地区降雨量下降,干旱年份增加已成常态。

三、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对策

(一)尊重规律,科学发展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与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必须要遵循经济规律。首先,尊重自然规律,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严格贯彻党中央绿色优先、生态优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在开发建设中不能破坏地区的生态系统,严格杜绝“移山造城”、“填湖造城”等违背自然规律的建设,在上游地区注重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涵养水源预防水土流失的发生。其次,尊重经济规律,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实行开放的市场,让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依靠市场及时的淘汰落后产业,不能盲目的为了财政收入保护污染性企业;严格把控城市化进程,对于随意占用农业用地的情况严厉打击,避免过度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二)立足创新,智慧发展

1.整体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是沿线 11 省(市)一体化建设、共同发展问题。所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必须要从整体出发注重流域内的分工与合作,让生产要素在上中下游之间自由流动,带动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现行带。

2.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涉及水、路、港、城以及资源、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必须要全面把握、统筹全局,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大中小结合、上中下联合,依托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走共同发展、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3.错位发展。城市的发展要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长江经济带沿线 11省(市)以及中小城市的发展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状况、区位因素、历史以及社会人文优势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要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林则林”的错位发展之路,避免同质化。

4.智能发展。21 世纪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紧跟时代潮流,加快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及时的淘汰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高新技术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创新机制,保障发展

1.创建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长江经济带沿线 11 省(市)经济结构不同,发展水平差异大,相互之间是独立的行政主体,不利于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绿色发展战略实施。国家可以成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领导小组或者实行长江经济带省长联席会议制度,对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提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

2.创建公共服务工作机制。上中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性较弱,国家可以建立长江经济带公共服务一体化工作机制,由下游地区对中上游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同时建立国家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纵向生态补偿制度。

3.创建统一开放的市场机制。打破属地管理模式、破除本位主义的发展观念,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长江经济带能够自由流动。

4.创建科学的决策机制。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要做到科学决策,对于已经明确方向的,如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到“快思维”,对于尚未明确方向的决策要做到“慢思维”,深入调研,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决策。

(撰稿:李颖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讲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