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融书房获得了“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称号。
2018“美好生活”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浦东有3家获奖。有设计、有品位的“样板房”,带来了文化服务能级的提升,打造了文化品牌,也让更多公共文化空间的成长有了借鉴。
10月10日早上8点50分,小张带着学习资料,来到了陆家嘴融书房门口排队。她计划呆上一整天,为即将来到的考试做准备。“这里的环境很适合学习与阅读,整体格局也符合年轻人的喜好。”她说。
在刚刚结束的2018“美好生活”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上,浦东有3家公共文化空间获奖——陆家嘴融书房获最重量级奖项“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唐丰苑“文化客厅”获“基层文化空间运营服务奖”;张江戏剧谷则将“文博艺术空间运营服务奖”收入囊中。
随着一批有设计感、有品位的“样板房”落地,浦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有了示范性、可复制的模式,也为浦东市民带来“家门口”文化服务能级的提升,打造更多“美”“好”“新”的文化品牌。
“最美”不止于空间
融书房的美,不只是空间设计,更在于活动内容及服务理念的开拓和创新。
今年4月,陆家嘴融书房全新亮相。小楼通体洁白、大大的落地窗、透明玻璃房……历经三个月的改建后,原先的陆家嘴图书馆二分部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栋藏身于陆家嘴摩天大楼间的高颜值“白房子”。
从传统图书馆,到新型“城市书房”,融书房“改头换面”,实现升级。
“融书房整体设计通透,阳光可以透过大面积玻璃窗照射进来,温暖而舒适。”陆家嘴图书馆馆长凌志荣说。
推开融书房的大门,左侧的全透明自习室,面积不大,却是年轻人的“心头爱”。“每天融书房一开门,大家都会率先抢占自习室的位置,大多一呆都是一整天。”凌志荣说,而综合借阅室的座位也基本上在上午10点前就会客满。
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单一书架“排排放”的模式,融书房尝试将综合借阅室打造成温馨的自家书房。开放式的台阶、用多个书架组合而成的S型走道,市民走进综合借阅室,两侧都是触手可及的书籍,可以随时轻松阅读。
同时,借阅室内的座位也颠覆了以往阅读区一张张大桌的模式,而是将一个个独立的小格书桌融入书房,紧贴书架,以此提高阅读私密性。“我们希望为市民营造一个时尚、精致又舒适的阅读环境,让这里具有阅读情趣,更有人文情怀。”凌志荣说。
事实上,“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融书房的美,不只是空间设计,更在于活动内容及服务理念的开拓和创新。
在这里,“24小时图书馆”时刻待命,随时恭候市民自助借书;线上点单,来回6块钱,书籍第二天快递到家;信用分达标,免去办理读者证,线上线下都能免证免押金借阅……“目前,融书房的借书自助率已超过90%。”凌志荣说,“融书房不断尝试打破各种限制,正变得越来越开放。”
融书房,“融”指的是“金融”与“融合”。“常有人说‘金融城里没文化’,融书房位处金融城,周围大多是年轻的金融行业白领,正是我们的目标读者群。”凌志荣说。
目前,融书房可对外借阅的有15万余册图书、120种报刊,其中约20%是外文图书,可基本满足周边白领和外籍人士的借阅需求。
除此之外,一周两场的名家讲座,正在赋予这座金融城更多文化内涵。融书房开幕当天,全新阅读推广品牌“陆家嘴读书会”第一期读书分享会场面火爆。
半年间,读书会已举办了近50场读书分享活动,邀请了近50位各领域的大咖前来参与,现场观众累计已逾万人。“基本是场场爆满,一座难求,很多观众都是站着听到了最后。”凌志荣说。同时,每场活动都有全程视频录制,在线上播出,以“在场+在线”的方式覆盖全国4.5亿观众。
“每场活动我们都会向公众开放150个名额,往往在信息公布后没多久就被全部‘秒杀’。”凌志荣说,“我们还将与哔哩哔哩以及喜马拉雅FM等新媒体进行深度合作,同步推送读书会的报名信息和影音视频资料。”
短短半年,“陆家嘴读书会”已成为了目前上海举办活动频次最高的读书会,更成为浦东文化的一大品牌。
科学城不再“冷冰冰”
自从有了张江戏剧谷,这座科学城便多了一份“文化味”。
“我是这里的铁粉了,基本上每月都会来看话剧。”10月18日,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上班的小倪利用午休时间,来到离公司不远处的张江戏剧谷,买了两张话剧《原野》的门票,演出时间为26日晚7点。
自从有了张江戏剧谷,这座科学城便多了一份“文化味”。
动漫博物馆、艺术创意空间、音乐共和剧场……“戏剧谷的前身是上海动漫博物馆,我们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它更多功能。”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建设与开发部副经理罗斌说。
十年前,动漫博物馆也曾是张江的“网红”。后因设备设施老化、功能单一等原因,风光不再,渐渐淡出了大众视线。“事实上,博物馆位于张江文化产业地带核心区域,也是张江科学城北区文化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斌介绍,2016年,张江管委会希望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张江科学城的“文化聚集地”。
结合科学城活泼、年轻的特点,张江戏剧谷应运而生,并将发展重心聚焦到高雅艺术。“科学城的员工学历高、收入高,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我们发现他们对高雅艺术的需求很大。”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钱雅华说。
之前,张江白领想要在下班后看场高质量的文化剧目,要跑上不少路,甚至得去浦西,因此有了“为看一场戏,要过一条江”的说法。而自去年7月张江戏剧谷营业后,他们在公司“门口”就可以欣赏到高级别专业团队带来的精彩演出。
话剧、交响乐、音乐剧……“我们已与多家演出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丰富演出类型,并确保每周至少有一场优质剧目在这里上演。”钱雅华说。
运营一年有余,张江戏剧谷已拥有了两万余名忠实粉丝,平均每场演出的上座率达到八成。“我们经常听见有观众在看完一场演出后,询问下一场演出的剧目和时间。”钱雅华自豪地说,这是一种认可,更是激励。
如何让观众觉得值回票价?张江戏剧谷一直在琢磨。
“每部引进的剧目都要保证质量,更要尽力满足观众的需求。”钱雅华说。为此,戏剧谷定期开展粉丝调查,了解观众群的兴趣所在。
去年年末,戏剧谷应观众所求,引进“开心麻花”系列舞台剧,场场爆满。钱雅华坦言,公司是亏本引进该剧目,但只要观众喜欢,就是值得。
此外,戏剧谷利用线下粉丝见面会、话剧培训活动等,与粉丝开展互动交流,进一步拉近文化与观众间的距离。钱雅华说,观众上台,感受舞台魅力,更是培养兴趣的另一种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戏剧谷也为张江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过去,有家公司编排了一部儿童话剧,因为张江没有合适的展演空间,只能另外去寻找场地。”钱雅华说,“如今,我们向企业开放场地,并且不收场租费,尽可能让利给企业。”
戏剧过江,张江正在“文艺”起来。钱雅华希望,当戏剧演出与交流活动变得愈加有声有色,张江戏剧谷能够成为一座文化新地标。
“文化客厅”人气爆棚
居委办公室推倒了多面墙,变成了让居民开心玩乐的“文化客厅”,且人气今非昔比。
“我参加了书法国画班、编织班、合唱班、拳操班,还有读书读报班,每天都忙得不行。”家住唐镇唐丰苑居民区的陈阿姨很得意。
作为动迁小区,唐丰苑也曾面临过居民“毁绿种菜”的问题。严令禁止一时有效,却不治本。从农民变居民,关键在于观念转变。居委尝试探索,让居民放下锄头,爱上文艺,是否有效?
今年年初,唐丰苑借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的改建,将原先居委会内的多面墙推倒,打造成社区“文化客厅”,为居民打开了文化服务的一扇门。
“这里曾经是一堵墙,墙内是居委的办公地;现在,这里是社区居民的一站式服务场所,提供7大门类154个服务项目。”唐丰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俞华介绍,“其中,文化唱主角。”
在唐丰苑“家门口”服务站,二层800余平方米的面积都是“文化客厅”的“舞台”。健身房、棋艺房、青年之家、书房……11个功能强大的活动室成功激活了居民“家门口”公共空间。“名义上的‘文化客厅’在服务站两楼,可事实上,服务站的每一个房间都是‘文化客厅’的一部分。”俞华说。
如今的“文化客厅”人气爆棚,今非昔比。太极班、编织班、沪剧班、葫芦丝班……排得密密麻麻的“月度活动一览表”,也向众人展示着这里的变化。
“‘文化客厅’开放至今,来参加活动的居民达到了1.5万人次,比以往增加一倍。”俞华告诉记者,在吸引大量居民参与的同时,唐丰苑也在尽力为居民争取更丰富、专业的文化资源。
“没想到在家门口还能看到国家一级演员来表演,真是开了眼了。”“戏剧迷”黄阿姨说。俞华表示,将市、区、镇的资源引进居民区,居民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小打小闹”,眼界变得更加开阔。
前不久,书法国画班的老师因故无法继续授课,唐丰苑便尝试向新区艺术指导中心申请,希望能有专业老师来居民区为大家上课。资源对接后,新区指派的专业书画老师站上了唐丰苑“文化客厅”的讲台,为居民传授书画技巧。“专业老师就是不一样。”学员范阿姨说。
墙上,国画班习作汇报栏中的一张张作品,丝毫不见“零基础”的影子。从“什么都不会”到“崭露头角”,居民们在生活之余,慢慢挖掘出了不少文艺潜能。
利用“文化客厅”兴趣班中学到的技能,居民在社区治理中,也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缤纷社区”的墙面彩绘、居民区自治金项目的绿化种植……居民在展示才能的同时,也有了不小的成就感。
在俞华看来,公共文化空间并不一定高大上,只要居民愿意参与进来,并能从中真正了解、爱上文化,就是成功的。
“居委虽小,却是公共服务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她说,“我们将美好愿景融到公共服务的点滴当中,希望能让社区更有温度与甜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