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沧海一粟,白驹过隙。
三年的时间,于788平方公里的南京江北新区而言,却镌刻着光荣与梦想,光彩夺目,亮点纷呈。
2015年6月27日,酝酿4年的南京江北新区由国务院批复设立,成为全国第13个、江苏省唯一国家级新区。从第一年的深耕细作,到第二年的全面播种,再到第三年的次第开花。三年来,江北新区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真抓实干,经济实力、创新活力、城市魅力、新区吸引力显著增强。2017年,江北新区GDP突破2200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GDP增速13%,增幅位居南京全市各板块第一。
古都金陵数风流,魅力今朝看江北。一座未来新城正在长江北岸迅速崛起。
勇于“先行先试” 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长江如虹贯,伫立江边,北望对岸,远处高楼鳞次栉比,近观江湾绿意盎然。曾几何时,江北还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如今已经成为南京新的重要增长极。
时间拨回到2015年6月。一纸文件从国务院飞出,南京江北新区正式获批。从此阔别遥想,江北新区与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比肩齐立。
消息传来,老山欢呼,长江沸腾!
江北新区范围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0万。创建伊始,江北新区便被国务院赋予了“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即: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江北新区的开发开放,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的增速与产业的聚集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制度创新上的先行先试。2017年5月,南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江北新区管理体制的意见》,南京高新区和化工园区整建制并入江北新区,顶山、泰山、沿江、盘城、大厂、长芦、葛塘7个街道划由江北新区统一托管,进一步理顺新区体制机制。根据管理职能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区坚持大部制、扁平化,突出精简高效,减少机构、减少层级,科学设置了15个职能机构和5个产业平台。
短短20天,新区完成了与两园区人员的初步整合和相对集中办公。2017年8月,江北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审批局揭牌成立。原本分散在新区各单位的执法权和审批权得以集中,实行“一个部门管执法”“一枚印章管审批”。此外,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协调下,江苏省政府赋予新区直管区46项省级管理权限。此举进一步助推新区建立起更加协调的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真正实现“办事不过江”的行政审批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
创新不仅如此,江北新区专门出台了建设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先导区行动计划、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十条政策”等扶持政策。近期,新区按照“创新十条”等政策措施,向400家企业兑现资金和科技创新券近9000万元。实施“灵雀计划”,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科技贷款超过1亿元。与此同时,新区还与省政府投资基金共同出资20亿元,成立了省市共建江北新区发展基金。
一项又一项大力度的创新举措相继出台,南京的江之北正崛起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区。
聚焦高端产业 打造“两城一中心”
不少国际大城市,都有着与自己特定关联的产品。提到最先进的电子产品,你会想到硅谷;提到西雅图,自然联系到飞机制造。未来提到南京江北新区,很可能就会想到芯片,想到大健康,想到新金融。
今年5月,首期总投资30亿美元的台积电12吋晶圆项目正式投产。随着台积电落户,行业标杆企业紫光、华大半导体等纷纷落户。安谋、新思、铿腾、创意、展讯等业内知名的IC设计公司、IP供应商巨头也相继入驻。目前,新区已集聚14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全部环节,国内排名前10位的企业已有一半在新区集聚,“芯片之城”呼之欲出。
三年前,江北新区提出构建“4+2”产业体系,“4”是指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四大先进制造业,“2”是指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两大生产性服务业。今年,江北新区进一步聚焦思路,提出建设“两城一中心”,即建设“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对此,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指出,江北新区在原先产业体系上再聚焦,把主导产业再收拢,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提高创新浓度,快速营造完善的产业生态环境。
围绕建设“基因之城”,新区打造了国内首个高端国际健康城,引入鼓楼医院进驻,引进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Joslin中心、瑞典医疗健康发展中心等一批国际高端专科医疗资源。此外,新区已建成全亚洲最大的基因测序基地,年测序能力达50万人次。目前,新区已集聚了健友生化、绿叶思科、药石科技、基蛋生物、世和基因、诺禾致源等410家基因及生命健康类企业。
结合南京“一江两岸”金融产业布局,江北新区成功引进了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供销金融、深创投等金融机构,吸引华泰证券产业基金、红土智能创投基金等70多支基金落户,认缴规模超1200亿元。2017年新区直管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4.5亿元,同比增长12.8%,占直管区GDP比重达8.6%。
江北新区聚焦科技“高峰”、人才“高原”,加大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力度,2017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指标分别为7370件和3196件。新兴产业的集聚,使得曾经坚持“宁隔一座山,不过一条江”的“江南人”也源源不断地跨江而来。
三年来,每年新增10余万人来新区工作生活,累计引进“两院”院士15名,集聚培育“千人计划”人才67名,科技顶尖专家5名,培育科技创业家、创新型企业家58名,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556名。
提升功能品质 高起点推进城市建设
道路笔直宽敞,交通井然有序,建筑错落有致,街巷干净美观……登高远眺,放眼新区,一幅幅充满生机的锦绣画卷让人心旷神怡。目之所及,处处彰显活力、释放魅力、蕴藏动力。
正在建设的江北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管廊,在国内首次将电力、通信、给水、再生水、燃气、雨水、污水、空调热力管、真空垃圾管9种管线,全部纳入约5米深的管廊内部,实现了对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等理念的综合运用。自一期完工交付以来,就成了各地的学习样板。10月23日上午,当记者在这里参观时被强烈震撼。
2017年9月,作为扬子江金融集聚区的首个重大建设项目,投资300亿元、总规模118万平方米的绿地·江北金融中心正式奠基。其中,超高层主楼总高度550米,超过了苏州国际金融中心,刷新了江苏省“第一高楼”纪录。同日开工的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一期工程,则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城市地下工程。
“生态优先”也是江北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原则。94公里的长江岸线、16公里的滨江风光带、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牛湖、珍珠泉……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新区建设始终不忘生态保护。滨江大道西侧正在施工的,是超大型生态景观工程“青龙绿带”。这条长约7.5公里、总占地面积约85公顷的“绿带”贯穿新区核心区南北,直通老山,未来将一共建成5个公园,成为新区名副其实的“绿肺”。
三年来,江北新区深入学习借鉴雄安、浦东等国家级新区先进经验,以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过江交通建设、主干道环境综合整治、教育医疗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引入等为重点,大力开展城市建设,积极优化城市功能,过江通道已达11条,累计建成4条城市轨道交通、建成滨江大道、七里河大街等各级道路30余条近百公里,切实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新区城市形象明显改观,一座绿色智慧人文宜居的现代化新区正展露雏形,新区吸引力显著增强。
经过深入调研,江北新区确立了“1+3”对标找差工作体系,江北新区整体上对标雄安新区、浦东新区,所属中央商务区、高新片区、化工产业片区分别比照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苏州高新区、上海化学工业园区,从规划建设、改革创新、产业升级、民生幸福等重点领域,自加压力、奋起直追,甩开膀子大干实干。他们的雄心是到2025年,实现GDP总量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000亿规模,在国家级新区排名中“保四争三”,力争用十年时间,再造一个新南京。
江北新区,风华正茂,后劲十足。
记者手记:三年来,江北新区从过去一片贫困落后变成现在的塔吊林立,从过去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变成现在的现代化大都市新雏形,从过去老百姓望而却步的农村变成各方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的热土。两天高强度的采访,我们在聆听、对话、观察、思考,记者被江北新区战略定位、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城市建设深深折服。如果说改革开放后,滁州已经走过“大包干”“大扬子”“大滁城”时代,目前,滁州已经迎来了“大江北”时代。机遇千载难逢,机遇稍纵即逝。对于毗邻江北新区的滁州而言,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借力借势,进一步加强与江北新区全方位的对接,推动整体融合、功能互补、错位发展,争当江北新区的发展腹地、生态屏障、产业配角,谱写滁宁合作交流的新篇章。不负时代的馈赠、历史的青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