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齐聚浦东论坛,为新时代浦东开发开放积极建言。
编者按
10月20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浦东开发开放——浦东论坛”在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召开,全国多地的理论研究专家齐聚一堂,为新时代浦东的开发开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此次浦东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浦东新区区委党校联合举办。本报摘编部分知名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责任担当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沙海林
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缩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创新实践,是中国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又一次伟大探索。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自贸区的探索,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且来之不易的。浦东在新时期要找准定位,在发展中主动争先、锐意进取,凝聚各方力量,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以更大的魄力和勇气推进更深层次的开放,用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实践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探索一条新路,打拼出一番新天地。
一、正确看待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与过程,奠定了我们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中国改革开放、浦东开发开放就是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主动纳入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之中的结果。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决定性的、关键性的正确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继续保持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势头,又主张消除资本任性和片面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既积极融入并推进经济全球化,又积极参与和推进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改革。美国采取美国第一、美国优先、反对经济全球化,目的是力图通过退出全球治理机制来要挟其他国家,以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以求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全面遏制中国的发展,或者改变中国发展的方向。我们要看透本质,不为美国的说法所迷惑,这样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中才能找到符合国家利益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正确方向。
二、要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我们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新中国重大外交理念和实践的传承和发展,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和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系统集成的集中反映,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结合的战略思维。这为破解经济全球化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解决思路。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对此我们不但要有深刻的领会,更要有强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勇于承担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使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风向标,彰显了我们全方位开放和愿意与全世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鲜明态度。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自贸区建设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深层次的开放。这背后承载的是在新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承载的是党中央对上海更高的期许、更重的嘱托和更严的要求。新时期开发开放要朝着彰显制度创新作用、彰显压力测试作用、彰显改革高地作用、彰显动能转化作用、彰显辐射带动作用、彰显战略支撑作用、彰显示范引领作用这七个方面继续努力。特别是开放中遇到的困难,要用更大力度的开放来解决;改革中遇到的矛盾,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思想解放要有新高度 改革开放要有新作为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周汉民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主题的论坛意义十分深远,我讲三个观点。
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影响。
我讲三个时间节点:
第一,1978年和2017年的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的GDP是3000亿美元,2017年发展到12.2万亿美元。前35年,年均增长率9.9%;后5年,虽然下行到7.1%,同样是世界高增长水平。1978年,绝大多数人口按中国的标准都是贫困人口,到2017年我国已经扶贫7亿1千万人,占世界同期脱贫总人口的70%有余。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前进的主流方向是和平与发展,中国是最重要的稳定器。
第二,2001年12月11日。历经15年零5个月艰辛谈判,中国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贸易长足进步和发展,在世界500大类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类的产量居世界第一。2017年12月31日,中国外汇储备3.12万亿美元,已经连续14年世界第一。今年1—9月,中国利用外资超过700亿美元,成为世界利用外资第一大国。同时,中国继续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国家,今年1—9月中国对外投资超过850亿美元。中国融入世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第三,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十八大召开,我国开始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博鳌论坛主旨演讲中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因此,改革开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浦东开发开放28年来,三个时间节点及其历史背景。
第一,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之前,相关的前期研究已经成熟,形成了汇集世界智慧的研究成果。1986年7月11日,中央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中成员席位,需要有一个试验田,上海及浦东应该有更大的贡献。邓小平及中央领导同志高举改革开放大旗,浦东开发开放应运而生。
第二,2013年9月29日,上海在浦东设立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布中国第一部负面清单。自贸区以石破天惊的作为,承载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最有意义的改革任务。
第三,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赋予一项任务: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我们开始向建成五个中心的方向前进。
讲述历史事件及背景,是要我们不忘初心和使命。初心和使命就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所在。
三、对未来浦东发展的期望。
我主要谈两个建议:第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部在浦东,建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九个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把制度创新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应对复杂环境形势的办法,成为承受世界百年未知大变局产生的巨大压力的测试场。第二,“一带一路”建设是应对单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突围之处、主要方向。上海作为“一带一路”桥头堡,承载重要的责任。浦东是前沿,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40年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历程、成效与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经济学博士 王微
我主要讲市场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历程、主要成效、经验教训三个问题。
一、市场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市场体系建立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1978—1991年,是改革起步与培育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建立市场体系的一系列改革。第二,1992—2001年,是加快改革和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第三,2001—2012年,是开放促改革与加快创新阶段。以加入WTO为标志、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契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到扩大开放、创新不断涌现的发展阶段。第四,2013年至今,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发展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新时代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核心是“让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将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作为重要的改革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发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主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并在上海自贸区取得较好成效的基础上,加快推动负面清单制度、“放管服”和政府职能转变等一系列改革。
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40年,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突出体现在中国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市场供求格局实现动态平衡、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由封闭走向更高水平的开放以及市场发展动力发生根本性转化,市场运行日益规范化、法制化,政府自身改革在加快推进。
三、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主要有五方面:一是要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升级,其核心是“放”,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坚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改革策略,今天我们面临的改革都是硬骨头,必须攻坚克难加以推进。三是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四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实现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联动发展。最后是坚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做好政府自身的改革。
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 首席专家 张道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改革开放这个重大主题。浦东开发开放本身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实践基础。我认为,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的历史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抓住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改革开放后,我们抓住了几次重要历史机遇期。其中,浦东开发开放就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机遇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国内经济增速快速下滑,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使得中国面临巨大的历史转折关口,很多人茫然了。这时,小平同志综观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党和国家全局,强调改革开放政策不能变,要向世界进一步扩大开放。
第二,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要找准牵动全局的抓手。中国这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要搞改革开放绝对不可能四面出击,也不可能齐步走,更不能一下子放开。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要深化,必须找到抓手。小平同志讲:“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因此浦东开发开放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抓手,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浦东开发开放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候,要抓住改革开放突破的重要抓手。
第三,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聚焦重点突破口。浦东开发开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紧紧咬住开放、全方位扩大,就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所以我们抓住开放这个切入口,解决了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开放进行了制度创新,按照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重塑我们的经济组织,带来了极大的活力。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非常复杂,而这其中往往就有机遇。我们又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压力,把握这个大变局很重要。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同时必须更大力度地推进市场经济,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区委党校提供,根据录音整理)
深入推进浦东开发开放 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标杆
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常委 常务副区长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 姬兆亮
浦东开发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28年来,浦东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充分印证了党中央兴办经济特区和新区决策的伟大正确,充分印证了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正确,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正确。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把浦东推向了我国改革发展、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28年来,浦东开发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中央宣布浦东开发开放到浦东建政(1990-2000年);第二阶段是从浦东建政到党的十八大召开(2000-2012年);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浦东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在这28年里,浦东创造性地把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开发开放的生动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渐形成了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体系,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的城乡建设体系,以人为本的民生保障体系以及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政府治理体系,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
在这28年里,浦东以改革开放为己任,始终坚持“五个辩证统一”:“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的辩证统一;“人口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的辩证统一;“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的辩证统一;开发开放与党的建设的辩证统一,走出了一条时代特征、上海特色、浦东特点之路。
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浦东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坚持按照“两个面向”的要求,以“四高战略”为指引,努力建设成为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高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新高地,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一是坚持以全面开放构建新体制;二是坚持以科技创新塑造新动能;三是坚持以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能级;四是坚持以效率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五是坚持以深化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六是坚持以品质生活体现共享成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