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出台的《四川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四川第一部地方性青年发展规划。这一省级层面的政府专项规划,是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按照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四川青年发展实际情况编制的。《规划》的编制和出台、内容和精神、贯彻和落实,既是中央的要求,又是时代的呼唤;既是省委、省政府推动治蜀兴川的重大举措,更是新时代做好四川青年工作的行动纲领。
《规划》的编制和出台,突出的是党管青年这一根本遵循。《规划》是确保我省青年跟党走的政治文件。从编制到出台,《规划》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团的十八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始终坚持把青年发展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实青年政策,关心青年成长,促进青年发展。
《规划》着眼的是治蜀兴川这一宏伟事业,是召唤我省青年积极参与治蜀兴川、推进四川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未来几年,是四川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前,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新格局、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态势、打造发展环境新优势、开创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都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尤其是青年这支生力军和突击队。《规划》必将大大凝聚全省各族青年干事创业激情,投身治蜀兴川伟业,是促进我省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的基础工程。
《规划》以青年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从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合法权益、预防违法犯罪、社会保障、民族团结等11个领域12个重点项目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和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充分回应了当代青年的普遍关切,构建了全面覆盖青年需求主要领域、切实照顾不同青年群体发展特点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
《规划》的内容和精神,体现了对青年工作规律性的认识。《规划》尊重青年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认识青年、青年如何成长成才、如何教育引领青年、如何发挥青年作用等问题交出的四川答卷。
一方面,《规划》深化了对青年工作系统性的认识。青年工作参与力量多、涉及范围广、情况变化快、工作任务重,分散在多个党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之中。规划出台前,青年工作容易出现重政治性一般性要求,缺特质性针对性指导,尤其难以及时把握青年的需求和利益,导致青年发展目标及措施缺乏整体性、衔接性和协同性。规划有助于解决青年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均衡、不可持续等问题,是党委政府运用公共政策工具履行青年发展职能的重要体现。
另一方面,《规划》明确了对青年工作主体性的认识。规划明确坚持以青年为本,充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阐释了“青年更好更快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辩证关系;规划明确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青年工作领导,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年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规划从青年健康、青年文化、青年就业创业、青年婚恋交友、青年社会融入等重点领域分门别类提出的44条具体工作举措,都是对青年工作主体性的再认识。
《规划》的贯彻和落实,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坚定政治站位。具体来讲,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一政治定位,在“共青团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上正本清源。一切聚焦主责主业,抓住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工作主线这三个根本性问题,履行好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这三项职责使命。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应推动建立与省委省政府其他各项工作有效衔接、相互促进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要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青年发展实际情况,分解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强化工作督查。到2020年,相关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到2025年,形成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相适应的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推动和形成部门合力:进一步加强领导,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面协同施策”的工作合力;将青年发展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共青团协调、各方齐抓共管青年发展事务”的服务青年发展格局;全社会都要把青年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