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释解教人员、外来务工者子女、残障人家庭……这些特殊人群的幸福指数,体现出社会民生的“温度”,对政府服务群众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服务要求。今年以来,惠南镇结合大调研工作,将目光投向“沉默的少数”,成立专项调研组进行实地走访,解决特殊群众的急难愁事。
目前,惠南镇存在外来务工人员7万余人,约占惠南实有人口的1∕5。此次大调研过程中,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向调研组倾诉了子女就学的难题。调研组了解到相关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情况后,及时上报情况,根据《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员管理条例》第七章及市人民政府规定《暂住证的外来人员子女中的学龄儿童入学办法》,在浦东新区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下,目前已解决上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难题。
除了外来务工人员以外,调研组还聚焦残障人事业发展,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走访。其中,有这样一户家庭引起了调研组的关注。去年10月,残障人徐某因意外摔伤而抢救无效死亡,《死亡证明》的结论是心源性猝死,不属于意外死亡范畴。保险公司也拒绝了徐某家属的赔付申请,仅象征性发放丧葬补贴。对此结果,徐某家属极度不满。
针对徐某家属的情况,调研组用行动提供帮助,在与保险公司沟通并了解案情后,决定组织双方进行座谈,并要求保险公司负责人出席。在座谈过程中,对徐某家属开展情况安抚及思想引导工作。最终,徐某家属获得7折保险赔付,对处理结果表示非常满意和感谢。
刑释解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人员)也是此次大调研中关注的重点。曾经因斗殴伤人入狱的小赵一直想要找一份工作,重新开始生活。但和大多数刑释解教人员一样,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术,加上社会上的偏见和歧视,让他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困境。为了帮助小赵这样的刑释解教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梦想,调研组及时联系到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根据《上海市安置帮教工作规定》,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派遣就业援助员多次上门提供职业指导,帮助一批像小赵一样的人员重新踏入社会,找回尊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