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自设立以来,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布局调整及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9所高校入驻,集聚师生15万余人,区域人口达18万人之多。北师大贵安附校、贵州省实验中学贵安校区步入正轨。有着百年文化底蕴的马场小学、80余年校史的普贡中学等至今还在为新区源源不断地培育人才。
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9所高校中,既有历史悠久的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阳中医学院等,又有后起之秀如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贵州大学明德学院等。这些高校各具文化特色,各具文化魅力。
本报文化版今日推出“贵安新区校史文化系列报道”,带读者走进新区各所学校,深读各校文化,感受各校文化魅力。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贵州师范大学被委以重任而生,七十余载砥砺前行,为贵州的教育事业输送了十余万人才。从最初10亩的简素之隅,到今天3000余亩的现代化大学,从最初200余人到今天拥有30000余莘莘学子,谱写了贵州师范大学辉煌篇章。
战火纷飞年代 肩负使命而生
提起贵州师范大学,已退休的贵州师范大学教师朱健华很是感慨,有时跟随校车到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新校区逛逛,畅游在校园里,看一栋栋明亮高大的教学楼,还有校园内茁壮成长的小树和充满青春朝气的学生们;也时常到宝山校区走走,看已有些古迹的校园,抚摸那些带着斑驳岁月的砖墙……
走着走着,朱健华心里总是心潮涌动,思绪随着眼前的画面倒退到1941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的贵州师范大学还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
朱健华介绍,早在1941年之前,贵阳设立有贵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而后,贵州一直没有一所培育中学师资的学校。抗战时期,随着大批高校和人才的迁入,加之全省有33所中学、235个班,中学师资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1941年6月,国民政府行政会议决定设立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于7月聘王克仁教授为国立贵阳师范学院院长。10月20日开学,25日补开学典礼,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到会致辞,并题赠“教不厌,学不倦;如严父,如慈母。”勉励全校师生。11月3日正式上课。学院设教育学系、国文学系、英语学系、数学系、史地科和理化科。共有教师23人、学生182人。
“在当时可以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是贵州省第一所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学府。它的创立在贵州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朱健华说,现在人们常提到的贵州师范大学,大家都知道宝山校区、白云校区以及花溪大学城校区,其实在成立之初,贵州师范大学连校址都没有,后来经协调才将校址定在今天的文化路,后来又搬到了雪涯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了宝山校区,至于白云校区和花溪大学城校区,那都是后话了。
在战火纷飞年代成立的学校,师生们总是满怀爱国激情,开展了许多救国活动。学院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奔走,掀起爱国救亡浪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师生们的护校运动也是值得一提的,直到贵阳解放,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本部和附中、附小的财产未遭受任何损失,人员极少离校。并且在当时,该学院始终坚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停、不散、不迁,为争取国家的光明前途而斗争,使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成为当时全省唯一未受破坏的大学。
10亩师大初耕地 扩建最美校园
“天翻地覆,雄师挥鞭南渡,直指云贵;冰消冻释,黎苗翘首北望,欣迎曙光。”朱健华在他的《黔中师大赋》中这样写道。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也迎来了新纪元,1950年,学校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
1953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划拨市东郊相宝山、思贤山一带作为贵阳师范学院新院址。同年,学院在新院址开学,学校占地面积从最初的约10亩扩大到40余亩,之后再扩大到300余亩。2000年后学校得到进一步建设发展,学校占地面积扩大到900余亩。如今的贵州师范大学3个校区总面积达3000余亩。
学校面积扩大的同时,该校教职工也从最初的20余人发展到今天2600余人。记者走在花溪大学城贵州师范大学宽广而充满朝气的校园里,迎面而来的都是青春阳光的学生,处处充满着浓郁大学文化气息。
在八十年代时,学校正式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时代的发展是迅速的,七十多年前,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贵州师范大学的规模与成绩。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贵州师范大学为贵州乃至全国培养了众多领域的人才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为贵州省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朱健华告诉记者,建校初期,时任国文系主任的著名文学家、出版家、新闻教育家谢六逸和首任外语系主任的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宪益等人,他们为宣传抗日救亡、争取民族独立而积极奔走疾呼,为培育人才、传播文明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他们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批德业双馨的名师成为学校师资队伍的核心和骨干;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聚集了著名历史学家吴雁南、著名地理学家杨明德、全国高校“教学名师”项昭等老一辈学者专家,以及信息技术专家谢晓尧、喀斯特研究专家熊康宁、遗传学专家陈庆富等中青年学者,他们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严谨治学、大胆创新,为培养优秀人才、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教文化进步无私奉献。
弘扬师大精神 谨记师大校训
在采访过程中,朱健华多次提到“爱国、奉献、敬业、自强”这四个词、八个字。
他说,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引领大学生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体系的独特气质。在大学发展中,大学精神发挥着凝聚、激励、导向、保障和环境营造等重要作用。
2001年,在庆祝贵州师范大学建校六十周年活动中,该校提出以“爱国、奉献、敬业、自强”作为学校的“校园精神”,这既是对贵州师范大学光荣办学历史和优秀传承育人的高度概况和科学总结,又是对全校师生员工的巨大激励和有力鞭策。2008年,该校又将“校园精神”改称为“大学精神”,使“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精神更加鲜明突出、更具有感召力。
“爱国、奉献、敬业、自强”大学精神的确定,在朱健华看来,这正是学校在成立之初,师生们投入爱国救亡运动的高度浓缩和总结。
在发展过程中,贵州师范大学历代师生的爱国情怀,经长期积淀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在学校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一批典型代表人物,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践行和彰显“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精神,这正是贵州师范大学的大学精神,每一个学子都应铭记于心,以此为信仰和信念,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不负学校和社会的期望。
贵州师范大学精神在办学过程中得以凝聚、熔铸,在一批批优秀毕业生的创业实践中得以传承、光大,在学校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的辉煌业绩中得到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进入贵州师范大学的每一位学子,第一堂课都是学习该校校训——慎思笃行、博学致新。
朱健华告诉记者,贵州师范大学校训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校训取其精要、强调深入,坚持不懈地实践汲取,不断追求升华和创新。
大学精神与校训,二者并行相辅。大学精神应当涵盖校训的具体内容,而校训应当体现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两者共同构成学校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成为学校办学的精神支柱,方能促成兼具时代性和先进行的综合高等学府。
【记者手记】
让人感动的师大精神
在采访贵州师范大学校史的过程中,让记者感慨的不仅是该校久远的校史和丰富的大学文化,更有该校师生乐于奉献、敬业专攻的精神。
还让记者感动的是,此次采访的对象朱健华老师,和他约定的时间是9点半,记者提前半小时到时,他已经在办公室等着了。采访过程中,朱健华老师对贵州师范大学的历史、每个阶段学校发展情况、学科建设、优秀校友等无不了然于心。采访结束后,他担心自己说得不够全面,又为记者发来几篇资料供参考。
“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为师者鞠躬尽瘁,长歌无悔,吐心血以育芳华;为学者励节高标,奋志不辍,剖肝胆以报国家……”打开朱健华老师写的《黔中师大赋》,字句之间,满满都是他那颗爱校的赤子之心。
采访之余,得知这位可敬可亲的老人,也是贵州师范大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学校工作一直到退休,他一生都贡献给了这个他热爱的校园和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更是在退休后,还时常为学校的校史、文化建设等工作出力,自己却不索取、谦虛谨慎,这不正是他反复提到的“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