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日的上午,孩子们在这里开启他们的快乐时光。5年坚持,孩子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爱的力量从未缺席。
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跃然纸上,一只只可爱的动物在笔下活灵活现,一阵阵欢笑声、嬉闹声不时传来……
10月21日上午,每周日举行的洋泾公益坊爱心读书会如期而至,孩子们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在课堂上尝试着用绘画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名字,并学着如何在新伙伴面前自我介绍。
这个爱心读书会是上海美丽心灵社区公益基金会在洋泾开设的一个公益项目。从2013年开始,每个周日的上午,在洋泾公益坊二楼多功能教室里,一群小学生们在这儿开启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
孩子的周末“拓展课”
读书会不仅读书,还有更多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们放飞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提高。
观看海洋环保知识的视频,用纸板箱和矿泉水瓶制作海龟,用再生纸、硬纸板、矿泉水瓶盖制作骰子和飞行棋......7月末的爱心读书以环保为主题展开活动。
爱心读书会的活动由志愿者王成容和其它志愿者一起“包办”。“小朋友们喜欢做手工,参与度都很高,但孩子一多的话,场面难免会‘失控’,不过相较以前的调皮捣蛋,他们已经进步很多了,我们给予他们最大的理解,慢慢陪伴他们一起成长。”王成容说。
一位名叫张天磊的小朋友不怎么愿意配合,一旁的志愿者提醒他,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必须要学会尊重他人。孩子很快回到座位上,并学着制作小乌龟。
“小朋友们有很多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时候就需要大人来引导。”王成容告诉记者。
参与爱心读书会的小朋友多的时候达到二三十人。读书会鼓励他们专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朱振浩小朋友一到看书的时候就静不下来,爱往各个角落蹿,但志愿者梁静发现他每次做手工时都很投入。在老师的带领下,朱振浩开始学习拓印树叶,不一会儿,色彩斑斓的树叶就成了一幅画。
梁静说:“随着活动的开展,我和几个孩子拿着收集到的叶子重回教室后,好奇心的驱使让大家又再次加入拓印环节,小朋友的创造力真的不一般。”
而读书会最重要的环节便是老师和小朋友们的阅读时间了。“我在读书会的这两年时间里,看了十几本书了,最喜欢图文版的《三毛流浪记》,在这里看书很自由,比学校里更有趣。”张天磊说。
在最近一期以“珍惜眼前,放下悲伤”为主题的读书会上,王成容带领孩子们朗读手绘本,带领孩子们了解文章大意,同时体会主旨和情感;另一方面引导他们通过写作,以自己的思想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学会语言表达,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
除了上课的老师之外,还有一名“助教老师”帮助维持课堂秩序。已经退休的志愿者张老师已经在这儿一年有余了,在孩子们调皮捣蛋的时候,帮助控制他们的情绪,让他们专注于课堂的学习内容。
“在写作环节中,因为学生知识水平有限,能否较好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孩子们可能无法真正理解悲伤的含义,但是通过这节课,要让他们知道保持乐观的心态,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可以坚强地度过。”张老师表示。
“外来娃”的另一个家
或许一些孩子不久后就要离开上海,但在读书会的时光一定会成为他们一段美好的记忆。这里不仅是一个与孩子交流的载体,也是很多外来务工子女的另一个家。
“读书会是一个与孩子交流的载体,通过观察发现他们的需求,尝试着与家庭和学校一起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上海美丽心灵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马莉告诉记者,读书会的孩子基本上都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有的家长平时忙于打工没空管孩子,小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是小孩子本身在学习上有困难,通过读书会这种形式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进行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帮助他们树立对自己和未来的信心。
读书会刚开始时,志愿者在附近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中走访,发现一户河南来沪的打工者有3个小孩,志愿者想邀请他们加入读书会。当时孩子的家长第一个反应就是读书会是否像外面的补习班那样要收费?志愿者表示读书会不收费后,家长还是半信半疑,第一次只让大姐笛子参加了。而第二次三个小孩都去了读书会,笛子还成了小主持人。
朱淑琪、朱振浩姐弟俩,一个上四年级、一个上二年级,是目前读书会每周“雷打不动”的成员。
姐弟俩住在附近巨野路上的大陆家宅,那里现存的一片平房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走进去,房子外面搭着脚手架,目前正在粉刷建筑外墙。
通过一条五、六米长、宽度一米不到的过道,尽头就是姐弟俩的住处。这是一间约15平方米大小的房间,房间只有朝北的一扇窗,白天家里也亮着灯。房间的一角放着一个上下铺的床,靠窗一侧则是两个小的书桌。记者进去的时候,朱振浩正在门外用脸盆装着水洗头。
姐弟俩的母亲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2005年来上海后就一直住在这里,她自己做五休二,丈夫则做装修,休息时间不固定。
“女儿一年级就去读书会了,当时听到大一点的小朋友说那里蛮好玩的,就让女儿报名去了。”张女士说,女儿现在在学校的重点班,学习成绩还不错,字也写得挺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儿子皮一些,一年级的时候20以内的加减法还做不好,现在也可以坐下来看看书了。“我现在乘法口诀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坐在边上的朱振浩说。
目前住在这片平房里的有6个小孩参加读书会,最大的五年级,这些小孩的家长也都来自外地。
考虑到孩子升学,张女士表示准备在女儿五年级后全家回老家。张女士很感谢读书会对孩子的帮助。“我们自己管孩子的时间有限,也没有送孩子到外面学这学那,但现在毕竟竞争激烈,让他们参加读书会去学一点东西,挺好的。”
张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姐弟俩一到要去读书会的时间,就兴冲冲地出门,特乐意去那儿待上半天。现在学习有进步,自己的书桌也自己收拾干净了。
“老师和志愿者很负责,这几个小朋友脾气都比较急,老师都会很耐心地引导他们,还组织他们外出活动,氛围还是很不错的。” 张女士说。
目前,美丽心灵基金会和华师大心理与认知学院合作,由研究生和大学生组成的20人志愿者团队,每周精心设计一系列的主题课程。志愿者通过游戏、绘画、读书等多个环节与孩子互动,为小朋友提供心灵支持,使他们拥有勇气,保持乐观的性情。通过手工、辩论赛、情景剧等各种各样的活动,给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的空间,也希望通过沟通和相处,给他们心灵上的陪伴。
另外,在课余时间,孩子们的活动安排也丰富多彩。今年暑期,美丽心灵基金会举行了“扬帆滴水湖”公益夏令营活动,由志愿者们全程接送小孩们参观消防队、学习武术,还畅游滴水湖。
“滴水湖上可以坐帆船,也可以坐快艇,我坐了快艇,虽然很颠,但我觉得很好玩。” 朱振浩说。
特别的她“读”懂成长
虽然智力上赶不上同龄人,但在读书会里,晓兰仍能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得到心灵上的陪伴。
爱心读书会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们读书游戏的地方,同样也是一个关爱驿站,即便是因为自身原因“掉队”的,在这里也同样收获到一份温暖。
在读书会中,有一名特别的同学,因为智力存在一定缺陷,她无法在学校完成学业,但她非常热爱读书,自打她来到这儿后,从未缺席过一节课。
“我喜欢和大家在一起上课,在这里有许多的小伙伴,非常热闹,最喜欢的还是读书和做手工,很有趣,想每天都待在那儿。”晓兰(化名)说。
晓兰的家在苗圃路上的一个小区里,小区已经有大约30年,看上去略显陈旧。晓兰自己的房间里,墙上已经有些泛黄。不大的空间里,除了几样简单的家具,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床边,那里摆满了十字绣、钻石绣、以及各种手工小物件。一谈到这些,她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学会了插花、做点心,做各类小手工点缀自己的房间,也学会了体贴自己的父母,这是晓兰去读书会以来最大的改变。“妈妈的腿不好,不能老让她为了我再多操心,我也得乖一点。”成为晓兰常挂在嘴边的话。
晓兰的母亲告诉记者:“晓兰从小就爱往外边跑,性子也比较急,我害怕她一个人在外边会闯祸,就让她去读书会听课,这一待也已经一年多了,她也改变了不少,还懂得聆听别人说话了。”
老师介绍,在课堂上,晓兰并不是最积极发言的,但她每分钟都全神贯注,注意着老师的言语和举动。由于她说话比较着急,声音会经常被淹没在其他小朋友的谈笑声里。每当这时,老师就会站出来引导孩子们安静下来,尊重别人,于是,晓兰将这一点也牢记于心。
“她很好学,写起字来一笔一划,很慢,但是她知道她要写什么,她要传达给别人什么。往往她爱坐在我旁边的位置,在我说话时便看着我,和我保持眼神互动。”王成容说。
眼下,晓兰正在读一本书名为《神奇的收费亭》的书,不仅内容很吸引她,内页更是有她最爱的一位老师给她的赠语。
“孩子,你要记住,你的阳光来自你天真无邪的笑脸,生活在继续,勇敢地走下去,爱的力量会一直相伴在你左右。”这是老师给晓兰爱的赠言,她希望晓兰可以拥抱生活、享受生活。
在读书会一角的小书架上,放着《谜语大全》《吹牛大王历险记》等数十本少儿图书。“小朋友们现在看书也比较快了,这些书已经是今年的第二批了。”马莉说,“让书陪伴他们,也是我们所希望的。”
读书会给予孩子们的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心灵上的陪伴,虽然家长日常繁忙,但还有老师和朋友在身边陪伴着,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也给他们一份家的归属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