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规划、高水准建设,海绵城市试点三年,唱响了贵安新区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协奏曲”。
贵安新区厚植全域海绵理念,打造生态呼吸之城,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
随着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推进,逐步形成了贵安新区中心区海绵城市专项、马场科技新城海绵城市专项、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海绵城市专项等为骨架的全域海绵体系。在总结可复制、可借鉴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的同时,也让群众享受到由此带来的生态红利。
走进贵安新区星湖社区居民家中,记者发现,进入每家每户的水管有三种,分别是直饮水、自来水和中水。
“我们社区的景观用水、居民家中冲厕所的水,还有绿色植物的灌溉用水,这些用的都是循环使用的中水。”社区居民孙如凯告诉记者,直饮水供居民直接饮用,自来水则作为生活用水,这样用水不仅方便还节约了成本。
孙如凯口中的中水就是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原理,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再回收利用的水。
“像这么一个雨水罐,大约能容纳雨水245升,我们在星湖云社区里还设有大面积的中水塘,中水塘就是过滤沉淀后,雨水进行集中存放的水塘,可通过设备送至居民家中使用。”贵安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局海绵建设处工作人员杨涛,指着中水塘边的雨水罐告诉记者。
星湖社区通过海绵建设原理,合理铺设地下管网,将雨水导入雨水罐存储使用,初步估算每月可节水6000吨,相当于社区群众10天的用水量。
离星湖社区不远处的北师大贵安附校,同样进行了海绵系统的建设。
“学校的操场铺设了透水砖,下雨天操场不会积水,师生可以自由活动。相较于过去的操场,利用率明显提高。”北师大贵安附校教师李永红介绍。
海绵系统在贵安新区展现出的优势还不止于此。在许多城市,遭遇连续的强降雨后,常常出现道路积水,影响车辆和行人的出行,但这样的景象在贵安新区却几乎难以看到,原因就在于海绵城市建设。“哪怕是暴雨下一天,我行驶在贵安新区主干道上,也没有被积水影响驾驶。”杨涛说。
贵安新区所有道路中间高于两边,所有积水全部汇集到道路两旁的下凹式绿地,通过整个海绵系统渗入地下。
如今,贵安新区依然在全力推进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百分百实现雨污分流。同时,贵安新区加快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建设,加强对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的保护,并加强河道系统整治。
海绵社区、海绵公园、海绵道路、海绵景区……在贵安新区,全域海绵理念广泛植入,一座会呼吸的生态新城正在崛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