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安新区湖潮乡星月社区居民安置点,一栋栋漂亮的现代民居巍然挺立,一条条水泥道路干净整洁,一棵棵树木有序排列;广场上,孩子们嬉戏打闹;亭子里,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一派和谐幸福画面。
记者来到星月社区12栋二单元203号卢念芝家时,正是下午两点,此时的她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要是在过去,我这会正在地里干农活呢,哪像现在这样休闲呢。”卢念芝对记者说。
出生于1949年的卢念芝今年69岁,操劳了大半辈子的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告别黄土地,成为新市民。
卢念芝于1969年从外乡嫁到湖潮乡岐山村。那时,夫家条件不好,一家人只能靠种地和养猪维生。后来家里陆续添了3个孩子,日子更是越过越艰难。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卢念芝一家人的生活虽然好转,但始终没能摆脱黄土地的束缚。
贵安新区开发建设让卢念芝一家迎来了摆脱黄土地的机会。
征收安置工作是贵安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工作。
自2013年征迁工作启动以来,贵安新区高度重视安置工作,始终坚持以老百姓为根本、安置为先、惠民利民放首位,把安置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着力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美好生活创造优异条件,让老百姓在新区开发建设中成为最先最直接的受益者。
卢念芝家位于征收的范围。
去年6月份得到房子,经过半年的装修,今年1月份,卢念芝夫妻和小儿子一家从岐山村搬进了星月社区。
在卢念芝三室一厅的房子里,冰箱、电视、洗衣机、饮水机、热水器、暖气样样齐全。“以前一家5口人挤在石板房里,冬冷夏热,家里也只有简单的几件家具,哪像现在这么安逸。”想起昔日的生活,卢念芝眉头微皱。
以前,每天早上五点不到,卢念芝就要起床去地里干活;中午回来吃完饭喂完猪后又得去放牛;放完牛后又接着去地里干活;忙到晚上六七点,又赶着回家给孩子做晚饭;吃完晚饭喂好猪,还得接着把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提前做好。“那时候,常常都是忙到大半夜才能上床。”卢念芝说。
搬入新居的卢念芝不再需要天不亮就起床半夜才上床了,“现在我每天早上可以睡到自然醒,晚上也是看电视看到困了就上床睡觉,可安逸了。”卢念芝说。
“叮叮叮……”正和记者聊着天时,卢念芝家的门铃声响了。
“老卢,你在家啊。我现在没事做,过来找你摆摆。”原来是以前同村的王大妈来串门。
“大家住在一个地方几十年了,现在又搬到同一个社区,感觉很亲切。”卢念芝对记者说,王大妈是以前在岐山村时的老邻居,现在大家又住到一个社区,所以经常串门。
贵安新区充分尊重群众的“乡土”意愿和原来的邻里关系,将分散、临近的村民就近、集中进行安置居住,集中社会服务,集中娱乐活动,集中学习提升。
更让卢念芝欣慰的是,儿媳郎大花6月份时在政府的帮助下,在物业公司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家门口工作,不仅生活有保障,还有时间照顾家里。”郎大花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未来,我们两口子会把工作干好,把老人照顾好,把儿子培养好,日子肯定是越过越红火。”
“现在小儿子和儿媳都有稳定的工作,我们老两口也不用操心他们以后的生活了。”说话时,卢念芝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星月社区服务中心还设有书画室、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儿童之家、老年人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活动场所。
“以前一年到头干不完的农活,都没有玩耍的时间,现在空闲的时间多了,我常常会约同乡到老年人活动室打发时间,日子真是大不一样了。”卢念芝说。
相关阅读:征迁安置 以人为本
在征迁安置工作中,贵安新区积极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如超市、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为被征收群众提供生活、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积极推进村向社区管理模式过渡,一站式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在安置点规划选址上,贵安新区充分考虑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的地段,就近就便统一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二星标准设计,融合海绵城市理念重点打造贵州省首批生态绿色、智慧管理的新型云社区,为回迁群众创造功能齐全、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贵安新区还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让群众住得安心,过得舒心。
截至目前,贵安新区选房安置3940户约13790人。一个个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安置社区成为新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