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洪银兴:“十三五”展望和发展思路

2018年1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群众

“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非常重大。“十三五”规划的十大重点分别是: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农业现代化、改革体制机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民生和扶贫。我们把“十三五”的重点和“十二五”的重点做一个比较,可以发现“十三五”规划的重点略有调整。今天,我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就“十三五”规划的前五个重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新常态:中高速增长

新常态,也就是我们讲的保增长的问题。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中高速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主要是原有的动力在衰减,新的发展动力没有接上,出现了发展动力转换期的空档。

稳(保)增长是实现“十三五”目标的前提。“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突出解决发展动力机制的转换问题,这里涉及三个“动”:一个是内需拉动,一个是创新驱动,一个是消费拉动。要使这三大动力尽快发力,否则有可能出现增长的下滑。

目前,我们的经济仍然处于下行区间,如果速度持续下行,中高速增长不能维持,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一个是产能过剩的风险,一个是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一个是债务违约的风险,一个是局部性金融危机的风险,一个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走势的分化所引发的风险,还有一个是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所产生的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因此从近期到“十三五”的初期,宏观政策重点是保增长,在稳增长实现以后,才有条件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们在讲增长速度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潜在增长力,中高速是全国的平均速度,不排除有的地区的增长速度要更高一些,就像我们江苏。如果说要为国家的中高速增长做贡献,它的增长率就应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一些发展好的地区速度没有更快一点的话,全国的中高速增长是达不到的。

改善稳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近几年大家都喜欢谈宏观经济的合理区间,如果机械地去理解合理区间,可能会影响到宏观调控的效果。在合理区间内国家不要随意出手调控,要给市场的自主作用留出更大的空间,这就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要准确地认识增长力下限的决定因素,我们一直说失业率的上限,现在按照国家公布的数据,登记失业率在4.5%左右,但这个登记失业率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对宏观调控不能起到有效的信号作用。第二个方面,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翻一番的年度目标。增长的下限不能定的太低。因为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要使人口增加以后,收入水平不降低;第二个,新增就业以后,固定资产等投资不能降低。还要注意,合理区间,只是指不要随意出台强调控措施,但是不排除在接近上限或下限的时候的微调,如果到了下限才进行调控,只能是进行调节,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转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转方式的目标是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转方式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发展动力由供给加国外需求向内需加国际资源转变;三是经济发展由需求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四是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转方式的政府作为。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方式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政府要有作为,而政府的作为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规划上。“十三五”规划对涉及经济增长方面的指标,可以是指导性的、预测性的,但是对涉及发展方式的指标,必须是约束性的,政府规划指标的预测性和约束性应该有所区别。增长的指标,例如物价上涨、就业指标,可以是指导性和预测性的,但是对于一些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如节能减排、土壤、水和空气质量的问题,绿色技术的采取和采用问题,这些指标都必须具有约束性。

投资配合消费拉动。在转方式中间,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协调好投资和消费的问题。因为转方式就是要由投资拉动转到消费拉动。但是现在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以为转到消费拉动以后,就是以消费拉动来替代投资拉动,这并不准确。我们现在不仅需要消费拉动,也需要投资拉动。在“十三五”规划中,应该把这两者协调起来,但是,消费拉动问题,应该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要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在强调消费拉动的时候,有三个方面特别重要:第一,培育消费力。我们过去只用生产力概念,没有用消费力概念,应该把消费力概念拿过来。消费力主要包括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第二,发展消费经济。对城市化的内涵要有一个新的理解,现在,消费型城市和服务型城市建设是城市化的新内容,城市的服务性、消费性发展起来了,服务经济也就能发展起来;第三,拓展新型的消费业态。网络消费,特别是网购,还有文化消费,健康消费,这都将是消费新业态,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开拓。

调结构: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

总书记在视察江苏的讲话中,谈到了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的问题,中高速和中高端应该是“十三五”规则发展的一条主线。关于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主要有几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三次产业结构的中高端化。中国作为制造业和出口主导型国家,特点是经济体大,就业充分,但是不富。针对我们大而不富的问题,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消费拉动和发展服务业。当然,服务业化不等于去工业化,尤其是江苏地区,工业比重比较大,追求服务业的比重绝不能以牺牲工业为代价,而是要实现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比工业的发展速度更快一点。这是发展服务业化的一个内容和方向。

第二个方向是产业类型、产业水准转向中高端。“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主要是指我们的产业水准要向中高端化方向发展。这首先要从理论上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理论问题是,只有落后地区才讲比较优势,发达地区更多地会强调竞争优势,拘泥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不可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产业距离,更谈不上进入世界产业前沿;第二个理论问题是,过去一般都是谈模仿,谈引进创新,模仿和引进,进不了高端,只有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个创新起跑线,才能够进入高端。江苏是一个制造业先进的地区,江苏的制造业计划完全可以把研究智能化作为一个重点来提前布局。

第三个方向是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高端。全球价值链这个问题对江苏来讲非常重要,因为苏南基本上都处在全球的高科技产品和价值链的服务中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进入了一个全球价值的竞争阶段,产业链上有不同的价值,科技含量越高价值的附加值就越高。中国的国际分工应当改变,即从过去的进口替代到价值链替代;从低端的价值链进入中高端价值链。而进入中高端有两个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在已有的全球价值链上通过研发、干中学攀登价值链的中高端:第二条途径就是要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价值链,就是中国有自己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并在全世界布局。

第四个方向是传统产业进入中高端。中国传统产业面广量大,一个地区的产业水平,不仅仅要看有没有新兴产业,也要看这些传统产业有没有进入中高端。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只要采用最新技术,再传统的产业都可以成为现代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就是指传统产业实现技术上的跨越,现代传统产业中高端化的路径,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智能化+,一个是绿色化+。

促创新:创新驱动成为转方式的新常态

我们必须注意到创新的两大作用:第一,创新是新阶段经济发展的引擎;第二,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关于创新的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标志。从哪几个方面来衡量创新驱动?一是要强调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的两大评价指标,二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据统计,江苏在创新驱动上面是排在第一的省份,但是在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方面,距离创新型省份的要求还比较远。创新驱动还不能仅仅是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下面的四条:一是技术创新向科技创新提升,也就是说,由以企业创新为源头的技术创新转向以科学发展为源头的科技进步;二是研发机构、科技人才、科技平台、风险投资和科技企业家等创新要素的高度集聚并且充满活力;三是人力资本成为投资重点。一个地区能不能转向创新型经济,它的重要标准就是它投资的重点是不是放在人力资本投资上;四是孵化和研发新技术成为创新驱动的重点环节。创新驱动本身有一个路线图,上游是大学、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中游是大学和企业共同研发新技术,下游是企业采用新技术,所以我们所谈的孵化机构、研发平台等,都是我们转向创新驱动的重要标志。

第二,以产业化创新培育新增长点。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总书记说:创新要实,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化创新,实际是要解决两个链接。第一,要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链接,要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过去的两张皮现象。第二个链接,是要解决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的衔接问题。两者要结合起来,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创新驱动。产业化创新,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特别是要强调企业在产学研的协同中成为创新主体。关于产业化创新主体要思考几个问题:首先,产业化创新往往是出现在现有的企业之外,而不是之内;其次,率先发动产业化创新的一般不是已有的大企业,常常是进行科技创业的科技型小企业;第三,产业升级也往往是由率先进行产业化创新的小企业引领的。江苏有很多中小企业,这是我们的优势,而且我们在鼓励创新的时候,也应该关注那些草根企业,那些科技型的小企业。

第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建立一种创新型经济体制。我觉得在谋划“十三五”时,要思考怎么使我们的经济更有活力,怎么使大家都参与到创新创业中间来。要注意到,这并不是说大家都去办一个企业,而是指在创新创业中间,大家各尽所能,形成创新氛围。

补短板: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板。根据木桶原理,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建成,最终是由短板决定。“十三五”时期,我认为要补三块短板,分别是农业现代化的短板、绿色化的短板、落后地区的短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了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是农业本身,要从根本上改变它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提高包括资本、劳动、土地在内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第二要从社会来讲,满足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量和质的需要。

农业技术发展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按照总书记的思想,我提出一个农业技术发展的范式。过去农业技术进步主要关注的是农业剩余,因为过去居民主要是消费米面,解决温饱问题,现在要转到农产品的品质范式,要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业。农业的科技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械创新,目的就是增加农业剩余和节省劳动力。现状是机械创新的能力比较强,但是它的成果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就业压力的抵制,农民对机械化的需求并不是十分强烈。另一类是生物创新,需要培育出优良品种,改进农产品的品质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相比机械创新,生物创新的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谁来种地。总书记专门强调需要培养新型的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就不能够只是靠现有的留在农村的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体的农民,而是要靠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培养起来的新型的职业农民。因此,我们所谓的新型的职业农民应该是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形成与现代农业技术相适合的人力资本结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