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枕着千年《诗经》的风华,韶华似水、风月流年,位于贵安新区马场镇文化路的马场中心小学已经走过一百零一年光阴。
一百年赋予马场中心小学的不只是简单的时间计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
这里,浓缩着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小镇近现代教育事业的精华。历经数代人孜孜不倦地耕耘,如今的马场中心小学,正以其独特的人文积淀,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出一代代、一批批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百年小学 见证历史
从20世纪动荡年代的东一区初级小学,到现在的贵安新区马场中心小学,这所小学历经艰苦岁月,镌刻着历史的年轮,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据1988年12月出版的《平坝县教育志》记载,明末清初,当地“曾、周”两大姓氏在此设场,便于周边村寨百姓集中赶场进行贸易。新中国成立前,马场曾经是贵州四大名场之一。
清朝年间,镇上设有私塾。辛亥革命后,平坝顺应教育历史的变革,各地兴办学堂,陆续废除私塾,马场小学堂诞生。沿至1917年,马场小学堂改名为“东一区初级小学”,校址在财神庙(靠近马场镇三台村)。1936年后,更名为“平坝县立盐泉小学校”,1938年将县立盐泉女校合并一校,张绍书任校长,教职工27人,有6个班级,在校学生110人(当时全县只有两所女校:信泉女校在平坝、盐泉女校在马场)。
1941年,学校更名为“盐合乡中心国民学校”。由于教师努力,成绩显着,该校1942年、1943年连续两届高年级毕业生参加全县会考,取得第一名,当时的县政府依次授予“典德同勋”和“君子之争”两块木制牌匾,以资鼓励。
新中国成立以后,该校更名为“平坝县马场小学”,校址在川祖庙(现马场中心小学)。20世纪90年代后期,乡镇所在地的小学在国家的大力投入下,办学条件提高,公章更名为“平坝县马场中心小学”。
自贵安新区设立以来,由于交通便利,新区打造周边的美丽乡村、山湖水库,大力推进乡村观光旅游,旅游者不断、经商者颇多,马场镇的文化教育逐渐走向兴旺,马场中心小学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机。
2013年4月1日,马场镇划归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学校更名为“贵安新区马场中心小学”。
如今,马场中心小学有壮观实用的教学楼,秀美玲珑的绿化带,高速互联的校园网;有学生食堂、图书室、医务室;有约4650平方米的活动场、4×200米的环形跑道、两个标准的篮球场;有信息技术教育室和实验室;有100余米的文化长廊和休闲、阅读凉亭。校园内绿树成荫,充满文化气息,已成为一所功能基本齐全、设备基本完善的乡镇中心小学。
目前,马场中心小学在职教师学历100%达标。学校先后荣获省级“示范性家长学校”,县、市级“先进单位”“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教师个人教学成绩突出者分别受到省、市、县表彰。
百年学校,迈入发展新时代。
条件艰苦 毅然坚守
在贵安新区马场镇中心区文化路,隐藏在闹市中的马场中心小学,校门两边就是店铺,几乎没有门头。从宽不过3米的铁栅栏大门走进去,穿过窄小的门廊,一眼就看见一面红旗飘扬在水泥操场上,红旗的后面是一栋现代化的教学楼。从这栋楼的右边走进去,转个弯,就能看到另外一栋教学楼和一个较大的水泥操场,学校的篮球场、运动场所、食堂等,就建在这里。
这是一所已经完全现代化的学校,没有斑驳的围墙,没有老旧的建筑……
“我们学校很小,先后经过多次改建、扩建,到现在也仅占地1.39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余平方米。老教学楼,因为太老旧无法使用,1998年已拆了。”马场中心小学校长郭燕军指着校门正对着的小操场,告诉记者,位置就在那里,当时是一座两层的老式建筑。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创办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的小学,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历史的印记,当中最老的教学楼,也不过20多年历史。
马场中心小学从大门到操场围墙,总长度不过280余步。而两侧,最宽的地方不过100余步。
“没法扩大。”郭燕军介绍,学校所在的位置就是马场镇中心,两边都是居民楼。学校能有现在这样的规模,已经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尤其是近年来,在新区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面积已经扩大了几倍。
“记得当时,二楼的教室里、楼道的木地板有好几个大洞,班上比较调皮的孩子,上学时带上绳子,就从大洞爬上爬下。”今年43岁,家住马场镇,曾在马场中心小学读书的罗静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
“那时候,老师管得严,迟到、早退、没做作业等,都要被处罚。有时候我们还要自带家里的铡刀桌、小板凳上课。比起现在的优越环境,那是想都不敢想的。”罗静感叹道。
“我们这所学校,这么多年来,主要承担的就是让周边孩子有学上的任务。”马场中心小学原校长陈翔介绍,由于各种原因,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一直不算好,教师也走马灯似地轮换,幸好,总有一些扎根教育事业一线的人努力坚守着。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入学人数逐年增多。校舍不足,学校借民房当教室,用粉笔在石板上写字算题。尽管办学条件异常艰苦,但学校依然坚持了下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生。
文化传承 任重道远
在马场中心小学荣誉陈列室里,满满几个墙壁上都是学校获得的各种荣誉奖状: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先进家长学校、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这些荣誉,时间跨度从1949年至今。
“我们学校的历史确实很长,但是文化传承保护上,我们存在不少短板和失误。就拿‘君子之争'’典德同勋‘校训牌匾来说,现在学校里的这两块牌匾,还是前段时间才仿制的。原来的牌匾,早已不知所踪了。”郭燕军说。
据老一辈人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该校过去不太重视。当时,学校注重的是教学工作,想到老师教好书就行了,其他方面就不太注重。比如校园环境整治,校训、校风文化上墙等,几年前几乎是空白。
现在,趁贵安新区大力发展教育的东风,这所百年小学重新焕发青春。
每天清晨7点40分,国歌声响起,无论是在操场运动的,还是正走向校园的同学都会停下脚步,庄严地面对国旗唱国歌。每一次的开学典礼、每一周的“国旗下讲话”、每天的升旗仪式,都是学生的舞台。学生们自己根据教育主题呈现各种教育案例与故事,进行自我教育。
在该校小广场,一进校门的地方,目前正在建设,两个小型的读书亭:君子园和德勋园在假山、绿荫、流水中初具规模。该校的校训“君子之争”牌匾悬挂在右边的君子园上,校训“典德同勋”悬挂在左边的读书亭上。该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镌刻在左边的德勋园校园文化石上。
校园内的围墙上,黑板报、文化活动掠影、教育活动奖励、校园历史等内容均做成了整齐有序的展板。
教学楼楼道、内部墙壁等空位,随处可见“保护校园环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经”“名人名言”等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还开设了一些小书柜,书柜里是公开供学生阅读的图书。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我们的校园绿化,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只建了几个花坛,但学校围墙下,全部种满了花草。学校安排学生和教师每天清扫垃圾,打理花草。”马场中心小学教务处主任郑光文介绍,在不断完善校园设施设备和环境整治的同时,学校近期正在文化建设上发力,通过内涵挖掘,让校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打造“自信、阳光、担当、涵养”的校风,“用心做事,爱心育人”的教风,“自主探究,自主管理”的学风成为马场中心小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们还在收集整理学校的相关校史、人物、故事资料,准备汇编成册。”郑光文说。
【记者手记】
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承前,才能启后!
这些年,马场中心小学教学质量一直名列贵安新区前茅。
每年,该校学生都能以较高的学业水平毕业。从各个初中学校的反馈情况看,该校学生均能很快适应初中学习。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该校教学能力获得新区各学校的一致肯定。
“在新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计算机室、音乐、体育、美术功能教室、图书室、卫生食堂等一一建设完成,达到了义教均衡发展工作标准。”马场中心小学校长郭燕军介绍,下一步,该校将持续在内涵发展上找差距、做文章,深化课改,让每个孩子“上好学”,成为学校的核心工作。
对于这所百年学校的未来,郭燕军说:“注重特色百年传承,立足课堂改革创新是学校正在努力做的事。学校目前的教学理念是’享受阅读,享受运动,享受探索‘,每周的’学生讲堂‘’我是小小演说家‘等,在每一个日子、在学校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要让孩子感到,学校是为他们开设的,是促进他们成长的地方。我们要把学校建成一所有角落、有故事、有意思,令人难忘的、温润的小学;一所生态田园、人文家园、书香校园、儿童乐园的小学……”
马场中心小学百年历史发展的缩影,是学校办学使命、办学理念传承与守正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命脉,是一代代“马小人”的生命胎记、精神烙印和责任担当。
花香绽放在今朝,荷韵飘香永存留!这所百年老校美好期望正是——回首百年,传承厚重历史积淀;不忘初心,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