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南百强县区的变与不变: 接轨大上海,坚守制造业

2018年1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0月31日下午,江苏省昆山市举办金秋经贸洽谈会暨重大项目开工开业仪式,共计有139个重大项目开工开业,总投资超460亿元、预计年产出超1100亿元。步入10月底,江苏苏南多个在全国百强县(区、市)中排名前十的地区陆续交出近一年来的招商引资和转型发展成绩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变与不变中,从近些年签约的大项目看,坚守制造业、接轨大上海,一直是苏南地区百强县(区、市)发展中的关键词。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在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排名前四;在百强区中,常州武进区、苏州吴江区和吴中区进入前十。

从40年发展的轨迹看,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无论是本土企业或外资,制造业一直是苏南百强县一以贯之的主基调,江阴更是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美誉。“上海是龙头,长三角一体化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当前更要主动积极与上海对接,主动发展与上海产业契合度高的产业,主动承接来自上海的项目。”多个百强县的主要负责人均在近期洽谈会上强调了类似观点。

百强县制造业项目签约多

江苏多个排名前十的百强县(市、区)在2018年度金秋洽谈会上签约、开工(业)的重大项目都有什么特点?尽管在投资总量上变化不明显,但项目的质量得以创新高,紧扣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等关键词,着眼于区域的长远和创新。昆山、江阴等地甚至更加强调“技术的自主可控”。

“我们正对全市范围内涉及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等所有政策进行梳理,一改过去各自为战的状态,举全市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的产业科创中心,并统筹各项工作。”10月31日,昆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青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中的一大变化是,对于高科技项目、人才等,昆山将“评审”改为“认定”。

江阴市发改委一位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本次洽谈会共签约项目97个,总投资1043.43亿元。其中,外资项目20个、总投资37.91亿美元,内资项目77个、总投资918.55亿元,单个项目平均投资均达到10亿元以上。在苏州吴江区,洽谈会预计签约项目35个,总投资超过650亿元,50%以上集中在制造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诸多地方的项目大多数集中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包含调结构、促转型的产业类项目,又有补短板、惠民生的保障类项目。其中,江阴的制造业项目占到71%,涉及芯片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具体产业,体现了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

江苏发展的“园区经验”正在不断增强。从多个百强县(市、区)近期公布的项目看,90%以上都集中在了各地的各类开发区中,并且投资额超过非开发区的数倍以上。显然,开发区不仅是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更是创新要素最集聚、技术人才最集中、高科技企业最密集的最高地。

“有我们招商过来的,也有外地企业自己找来的,但发挥出重要作用的则是区内已有的龙头制造业企业,通过产业链招商的模式,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的关注。”近日,江阴高新区管委会一位副主任对记者表示。昆山市经信委主任万继民对记者表示,开工(业)的项目建成后,对聚焦推进人才科创、奋力打造高端产业,加快民生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地方政府来说,在诸多项目签约和建设背后,则是更多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周常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有很多知名国际企业已进入中国市场,但是放眼全球,依然还有很多进入时间晚或尚未进入的国际企业,在对接中国市场中存在深入了解的阶段,需要政府搭建平台,提供精准服务。

“除了重点关注本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常规工作外,这次成立的产母基金也要主动撮合国内外企业的双向合作,为外资更了解中国市场提供帮助。”苏州汾湖高新控股公司总经理杨亚峰说。

加速与沪浙接轨

自2018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入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促进长三角区域大融合加速的一个关键部门是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它是怎么实现跨地区协调的呢?“我们向合作办报备规划,在先前的沟通中,上海方面也差不多与我们同步,再由合作办统筹运作,进行具体指导,我们再做调整优化。”吴江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卫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最大的变化是,上海方面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2018年,苏州吴江区有多条轨道交通、公路、航道等工程陆续开工,东延与上海方面接轨,特别是与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对接以及开通两地直达的快速公交,以实现交通的“同城化”。在这些基建工程投资方面,涉及区内的由江苏方面投资。基建先行对接,制度建设更为重要。此前2018年6月,昆山就主动与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以及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虹桥商务区共同成立“4+2”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践联盟,通过建立区域规划战略契合、基础设施互通、科技创新协同、新兴产业耦合、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保共治等6大体系,打造长三角融合的领航示范区。

不仅仅是与上海,江苏与浙江的对接也正在加速。苏州的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就实现了与上海的两个区、浙江的两个市的对接。吴江区区长李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已实现了与嘉兴市南湖区的“政务通办”,这是全国首个跨省异地合办。

在这一系列的运作背后,是苏南地区百强县欲与上海进行产业融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各地采访中了解到,以两地的产业园区合作为主要推手,在近几年的投产与上海产业契合度高的项目较多,而上海企业也一改过去的“一枝独大”,扮演股东的角色越发增多,落地江苏的项目呈现投资方的多元化,提升了项目质量。

与上海距离较近、不接壤的苏南百强县,一直在梳理和更新上海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和相关政策,制定对接的产业目录、优惠政策和推进措施,考虑更多的是本地企业和产品如何进入并服务大上海。“一是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吸收上海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争取承接项目;二是利用长江打造上海港的区域物流延伸基地。”江阴市的一位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诸多制造业企业近些年不停切入到上海的重大项目,建成“标杆工程”,提升了影响力。常熟、张家港的官员则告诉记者,地方上鼓励企业在适当的时候到上海设立区域总部,借助上海的创新增强区域竞争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