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乡间盘纽女传承手工技艺30年——记书院民间艺人胡彬

2018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时报

  “先把布叠起对折缝合成条,然后用铅丝穿引将布条翻个身,之后根据所需的样式将布条盘叠就可以了。” 在书院镇第一居民区中南苑缝纫作坊里,胡彬一边说一边麻利地用镊子勾出花样,很快完成了一个“中国结”式样的盘扣。“现在用机器就可制成盘香纽,但是我一直亲手盘扣,已坚持了30多年。”

  今年53岁的胡彬经营个体服装小作坊已有30多年,制衣、盘纽这类复杂的手工制品,她都能信手拈来,这里穿,那里引,自然流畅。“别看材料只是简单的布条,但是要把布条制成纽扣,靠的全是手上的功夫,琵琶扣、双盘扣、直角扣、蝴蝶扣等,每一样都有不同的编制方法。” 胡彬笑着说。

  胡彬家祖传三代都是缝纫师,她的爷爷年轻时在乡办缝纫厂工作,下班后,经常把盘扣的手工任务带回家制作,耳濡目染之下,当时只有十多岁的胡彬对学制盘纽产生了兴趣。“本以为师傅是爷爷,带徒弟会宽松些,可是爷爷对制作盘香纽手艺却极为严格。”胡彬回忆说,“要学就要认真学”,这是爷爷对孙女常说的一句话,坐姿要端正,制品距眼睛30厘米,爷爷从最基本的姿势教起,一点一滴慢慢灌输给胡彬制盘纽的手工技艺。其间,胡彬觉得学起来步骤繁多,坐着时间长了,腰痛眼酸,很辛苦,想放弃,但她想,既然是自己喜欢的事,哪能轻易放弃?就这样,胡彬慢慢摸索出了方法、手势,以往需要花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制一只盘纽,现在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完成,从一开始简单的几个花式,到现在能盘出30多种花式。

  早些年,胡彬为了增加收入,曾到兰州开过制衣作坊。“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西装、大衣、衬衫等,很少有人制作旗袍,所以制作盘纽的活自然也少了。但胡彬始终没有放弃,趁晚上活不多时,拿出布条默默地练习,盘好的纽扣放在店里,以此来吸引客人的眼球。胡彬欣喜地说:“现在,老百姓生活好了,对服装的样式需求也多了,许多客户都来找我制旗袍,我盘扣的技术也就派上用场了。”胡彬边说边指着一个模特身上新制的一件短款旗袍,“盘香纽种类繁多,我通常也会根据客人的喜好、衣服的款式、花纹等来制作盘扣。”胡彬编制的盘纽,单单菊花扣样式就有四五种,其中有菊花纽、蝴蝶纽,活灵活现,讨人欢喜。

  为了盘出更有新意的盘纽样式,50多岁的胡彬还学会了上网,从网上搜索各类盘纽的图样来学习,兴趣浓时,可以一夜不睡。她还经常跑到专制旗袍的市场学习盘纽花样,回家之后继续琢磨,直到弄懂学会。看到街上行人衣服上的漂亮盘扣式样,胡彬就会上前讨教,有时看到好看的花型,也会模仿着花的形状进行编制。有人曾劝她,现在手工制作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不要瞎琢磨了,但是胡彬认定这门技术不能丢。

  去年,胡彬受书院镇文化中心邀请参加非遗项目展示,还受邀教授暑假班的小朋友一些简易的盘纽编制方法。她还作为志愿者为社区里的外来媳妇上盘纽培训课,以此传承、展示民间艺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