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北新区:做“创新大考”优等生

2018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

35个新型研发机构,9家由海外顶尖科学家团队领衔建设,有高新技术企业273家,发明专利申请总量3332件。江北新区成立以来,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均超20%,多项体现科技创新活力的指标均居南京市前列。

过去,江南人才不过江,如今,江北新区创新要素快速集聚,创新活力勃发,正在成为创新高地。

南京岂止在江南。江北新区已在多个维度刷新江北形象,这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进程中,尤为明显。江北新区,我省迄今唯一国家级新区,在城市发展关键节点,已用行动在证明,这座新城为创新而生。

创新国际化,嵌入全球创新体系

11月14日,由江北新区承办的、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技术盛会——“GNTC全球网络技术大会”开幕。大会吸引了来自20个国家、50余个国际组织以及150多位技术专家与会,探索网络世界前沿技术。

11月9日,江北新区与诺贝尔生理奖和医学奖的评选单位——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肿瘤治疗领域核心团队和斯坦福大学生物信息学方面核心团队成员,分别合作共建南京融康博临床医学研究院与南京医基云医疗数据研究院。

11月5日,剑桥大学在国内唯一冠名科技创新中心正式运作,中心将在5年内引入至少20个顶尖科研团队,集聚近百名一流创新人才。

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美国纽约大学、挪威科技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大学和江北新区深度合作,江北新区9家新型研发机构由海外顶尖科学家团队领衔建设,10余家已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南京成为长三角国际创新资源集聚重镇。

除了请进来,江北新区迈步“走出去”建设海外创新中心,先后在美国硅谷、英国牛津建设海外创新中心,依托专业合作机构,形成新区引进集聚海外创新资源的联动网络,实现了海外人才团队和创新项目落地的全流程服务保障体系。硅谷创新中心建设一年多来,推动对接项目近100人次,落户项目10余个,已落户团队中2人被评为“创业江北”高层次创业人才。通过海外创新中心,江北新区将触角延伸到全球创新最活跃的地区,开辟新区与英国、欧洲知名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国际资本合作渠道,推动国际顶级创新要素向新区集聚。江北新区将在“十三五”期间在全球创新前沿地区建设5个海外创新中心,汇聚海外顶尖创新资源,形成联动网络,为新区创新发展集聚动能。

用好国际创新资源,关键还要激发企业主体,发挥市场作用。江北新区积极关注企业需求,建立“一企一档”,组织专家辅导,邀请相关行业专家、风投专家、财务专家对培育企业进行辅导,全力支持配合服务新区企业在英国、澳大利亚等重点国别开展技术研发合作项目,继续跟进“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医学研究院”等创新合作。面对急剧增加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江北新区推动企业拓展视野,帮助区内企业自主品牌参与国际产业链竞争,做好牵线搭桥、信息咨询、协助引进技术和管理等各项服务工作,助推中小企业“走出去”,利用境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

集聚创新资源,打造科创高地

两年前,骆敏舟辞去公职,应聘成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经理”,担任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来到江北新区开创人生新事业。这位荣获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奖等众多荣誉的明星科研人员,在江北新区,最被关注的身份是:新型研发机构入股专家。在这里,他的人生开了挂。骆敏舟带领近百人的团队,研制出“与人共融轻型协作机器人”“辅助精准穿刺机器人”“多功能洁便智能护理机器人”“全自主河道垃圾清理机器人”,这些产品已陆续进入市场,今年合同收入有望达1.4亿元。

像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江北新区已集聚30多家。江北新区围绕主导产业引进一批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光电集成等产业共性和前沿关键技术领域新型研发机构项目,签约数、备案数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已签约新型研发机构核心团队成员中聚集诺奖得主1人、中外院士18人、长江学者7人、千人计划人才6人,累计孵化和引进企业150余家,数量居南京全市前列,在研在孵项目150余项,创新发展带动作用和“老母鸡”式孵化效应逐渐显现。

江北新区继续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校地合作,加快推进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建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南京延长反应技术研究院,与东南大学合作建设生物医学大数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紫金山分子医学技术研究院,与南京医科大学共建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江苏省细胞工程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加快建设,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所签约落户。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曾经,南京江南人才不过江,江北人才纷纷南下。如今,江北新区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江北新区出台系列人才政策,包括今年出台的《“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十策》,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从世界顶尖人才团队到青年大学生,对于落户新区创业的各类人才,新区在资金扶持和各项补助方面实现“全覆盖”。针对不同项目,资助金额从10万元到1亿元不等。为吸纳、留住人才,江北新区还在生活上给予一定补贴,顶尖专家可申领不少于300万元的购房补贴。江北新区建立人才培育库,组织申报科技顶尖专家、创新型企业家,申报数量居全市首位。

创新落在企业上,主要的体现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涌现。江北新区重视高新企业培育,建立企业重点培育库,已纳入600多家企业。对重点培育企业从研发费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角度进行全方位培训,辅导企业提高条件满足认定要求。同时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精准施策,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做好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申报及科技型研发企业的认定工作,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52家,科技型研发企业认定24家。

从知识产权大区走向知识产权强区

今年10月,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江北新区启动运行,该中心将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贺化出席保护中心启动仪式,并为南京两家企业颁发专利授权通知书。

南京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提出要成为“五最”城市,其中一条就是要依法治市,成为“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城市”。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江北新区一开始就致力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江北新区在开展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方面走在南京各发展板块前列,依托国家工商总局在江北新区开设南京商标受理窗口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南京代办处第二工作站,设立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窗口。新区致力于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推动知识产权法庭、仲裁院、维权援助中心等载体建设。而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江北新区揭牌运营,更是奠定江北新区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突出地位。

截至10月,今年江北新区完成处理淘宝电商专利侵权纠纷36件,查处假冒专利侵权商品60件,接受并处理商标侵权投诉案30余件。

10月,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上,江北新区举办以“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助推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分论坛活动。国家、省、市知识产权局、江北新区管委会、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布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保通”产品。“知保通”由省担保和银行按照8:2承担代偿风险,为已获得银行授信的科技型企业叠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度,帮助企业以较少的时间获得最大额度的资金支持。

10月,江北新区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我的麦田”为企业知识产权质押放款7750万元,平均每天就有一家中小企业获批贷款。“我的麦田”平台服务对象超过600家科技型企业,完成的融资额超8亿元。

江北新区打造的“我的麦田”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于加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已获批省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试点。平台将帮助中小科技型企业实现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解决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江北新区将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探索知识产权股权投资、保险、证券化工作,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根据第三方发布的《专利导航南京江北新区创新发展质量分析评价报告》,江北新区“4+2”产业体系与专利活动匹配度、“两城一中心”产业定位与专利活动趋势匹配度都有了较大提升。去年,江北新区专利导航高质量发展指数为28.2,相较于2016年的23.1提升21.8%。江北新区知识产权创新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创新发展匹配度不断优化,江北新区正从知识产权大区走向知识产权强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