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修剪花椒树枝叶。
近年来,铜鼓镇着力在强基础、兴产业、促脱贫、助增收上下功夫。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特色产品、旅游服务等多种方式,畅通服务群众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使工作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既促进了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又实现了农户增收致富。
采取机械化运作,农业生产更高效便捷
11月26日,在铜鼓镇油料生产基地,一台台挖掘机发出隆隆机鸣声、伸展着铁臂忙着作业。
基地负责人段洲长一边指挥着工人施工,一边电话联系果苗运输事宜:“我们之前已经相继栽种了水稻、油菜、高粱和小麦等农作物1500余亩,现在正计划种植柑橘和红心柚100余亩,再过几天就完成整地作业,预计年前就能完成果苗栽种入地。”
2014年,按照山上坡地种植柑橘、柚子,山间养殖香猪、鸡、鸭,山脚种植水稻、高粱、油菜等农作物的计划,段洲长先后流转土地1500余亩,成立荣昌区段氏农机专业合作社,打算打造集种植、观光于一体的油料基地。
可铜鼓镇高山村属丘陵山地的地貌情况,成了摆在段洲长面前的一块“巨石”。“这片地都是好田好土,可是大部分坡地相对落差大、路又窄、田埂又多,农业大中型机械不方便进出作业,翻耕土地等许多操作都需要劳动力,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成本也在无形中提升了。”段洲长说。
无奈之下,段洲长找到铜鼓镇政府,经过反复沟通,为其开出了方子:进行土地宜机化整治。
宜机化,即合并细碎地块,改造坡道、沟渠和道路,保证大型机械开得进去、用得起来。
段洲长介绍,按照农业机械能进能出、方便管护和土地最大利用原则,基地精心设计了梯台循环式农机作业通路,通过土地的缓坡化和梯台化改造整治,扩大土地的有效种植面积,更加有利于土地旱灌涝排,使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完善基础设施,助力产业发展农户增收
“你看,只需双手拧开,随时可以取电浇灌,这样即便以后干旱也不怕了。”11月27日,在刘骥村花椒基地,农技站工作人员正在教授花椒种植大户李行玉灌溉技巧。
“这下好了,政府将机耕道、农排灌溉设施修进了基地,还经常邀请农业专家为我们现场授课,花椒成熟时还帮我们宣传打通销路,让我们可以放开手脚搞发展。”李行玉介绍,今年她家50亩花椒地收获花椒1万多斤,收入8万多元,有了政府的积极帮扶和支持,她打算再扩种50亩地。
在刘骥村,像李行玉这样的花椒种植大户就有近10户。
刘骥村大部分是丘陵土地,土壤以遂宁组红棕紫泥为主,呈微碱性、含钾量搞,非常适合花椒产业发展。2016年,铜鼓镇把发展花椒产业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新途径,鼓励村民成立花椒专业合作社,通过花椒种植,示范带动,在原栽植花椒3000亩的基础上,成功建立刘骥村花椒示范基地1000亩。
同时,为解决制约花椒发展的水利条件短板,铜鼓镇在该村探索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滴灌150亩示范点,一举解决花椒灌溉问题。该镇还购买了3台无人机用于该村花椒的施肥、喷药。同时,通过对农民进行花椒的肥水管理、修枝、病虫防治、烤椒等技术的培训,使花椒的产量大幅提高、品质更佳,农户经济效益增加,全力推动花椒种植产业化发展,为农户增收打开一条绿色增收渠道。
多措并举,畅通农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镇着力在强基础、兴产业、促脱贫、助增收上下功夫。以花椒产业、核桃产业、柚子产业为中心,大力开展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在部分农村主要农作物区内形成区域性道路网络,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
近年来,该镇新修(改建)提灌站10座,新建自来水厂1座,安装输水管49公里,自来水管网230公里,整治渠道4公里,整治山坪塘275口,完成近30公里量水站网和150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管道安装,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保障了各类农业机械能通达田间地头进行机械化作业。
与此同时,该镇主攻产业发展这个“软肋”,适度引进花椒、核桃、油菜等特色农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特色产品、旅游服务、休闲观光等多种方式,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此外,该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构建政府、银行联动机制,打通农业产业抵押融资渠道,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企业短期用款量大和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发挥新型主体带动作用,通过培训、引进人才等方式,带动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新型农民,达到农技师传、种养大户帮、新型农民带的效果,积极畅通服务群众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引导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收致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