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
引言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40年来,神州大地风云激荡。
从沿海开放到内陆开放,从引领风气之先的上海浦东新区到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中国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
顺时而生,踏浪前行。获批3年多来,年轻的湖南湘江新区,驻守1200平方公里土地,勇立潮头,茁壮生长。
制度在这里突破!方法在这里创新!纪录在这里改写!经验在这里成型!
湖南湘江新区秉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先行先试、创新驱动,当好湖南的改革“试验田”、经济“新引擎”、开放“桥头堡”。
(湘江北去,岳麓巍峨,湖南湘江新区1200平方公里热土上,一幅时代画卷正在绘就。)
每次到河西,61岁的吕章建总喜欢摇下车窗,看道路两旁的摩天高楼、现代工厂向车后略去。“就像当初襁褓里的婴儿,转眼就长成活力满满的孩子,看着就让人欢喜!”
湘江长沙段,橘子洲西,一片1200平方公里的热土是湖南湘江新区。
已从省发改委退休的吕章建,亲眼见证了这个孩子呱呱坠地——2015年4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从此,“湘江新区”这四个字,悄声潜入古城长沙每个人心里。
山清水秀、产兴人旺、现代繁华,3年时间,湘江新区站立潮头,带着与生俱来的“改革开放”基因,一路奋进,一路高歌,谱写出攻坚克难、实干担当的时代篇章。
应时而生 一个国家战略
(夜幕下的湘江新区洋湖生态新城,车流交织,人气渐旺。)
任何辉煌的今天,都是历史造就的。
湘江新区以湘江母亲河为名,前身是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的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包括岳麓区、望城区、宁乡市3个区市和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宁乡高新区、岳麓高新区5个园区,面积约占省会长沙的十分之一。
河东河西,一江之隔。但在开发开放前,湘江新区主要是大片农田和极少数工业,与河东的繁华都市形成鲜明对比。
相关数据显示,21世纪初期,长沙河东建成城区以48.19%的土地集中了72%的人口和74%的就业岗位,城市中心承载力早已难堪负荷,经济发展增速也相对滞后,GDP始终徘徊在省会城市中游。
城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关怀指导下,长沙决策者科学谋划,将目光投向潜力巨大的广袤河西,于“空白”处谋发展,开启了“沿江建设、跨江发展,一江两岸、比翼齐飞”的新纪元。
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的区域,发展的脚步总是与时代前进的足音同频共振。
湖南的改革开放如何布局,一直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湘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湖南作出“一带一部”战略新定位。
天时、地利、人和!省委、省政府迅速启动国家级新区的申报工作。2015年4月,一纸文件从国务院飞出,开发开放湘江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从申报到最终获批,不足一年时间,湘江新区跻身“国家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和高效。
开发开放湘江西岸,是中央在改革开放和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意义非比寻常。
——一个新平台。湘江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承东启西、接南转北,战略地位突出。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推动改革开放布局由东部向中西部内陆地区、由沿海向沿江地区梯度转移,有利于构建产业承接和要素集聚的新平台。
——一个增长极。相较发达地区,中部地区不仅缺少强有力的增长动力引擎,而且开放的程度和水平偏低。布局建设湘江新区,弥补了湖南核心增长极和对外开放门户的空缺,更推动长沙在更高起点上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有利于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增长极。
——一个新支点。湘江新区开发开放,为长沙打开了城市发展空间,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城市综合功能,有力推动了长沙由传统制造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升级,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龙头,有利于培育沿江开发开放新支点。
——一块试验田。湘江新区开发开放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试验田的作用。通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湘江新区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有利于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紧跟中央和省市部署,湘江新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勇气,自我加压,求新求变,汇聚起发展的澎湃动力!
先行先试 一次城市变局
(俯瞰湘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新城交通路网四通八达。)
城市的嬗变,佐证着改革创新的威力。
40年前,从河东望河西:低矮的房子,阡陌的农田。“宁要河东一张床,不要河西一间房”,是当时长沙人对河西的注脚。
40年后,河西焕然一新:滨江金融商贾云集,洋湖总部巨头汇聚,梅溪湖生态宜居,大王山日新月异,产业园区方兴未艾。“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是如今长沙人给新区的赞叹。
这里,是湘江新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是长沙、湖南、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一扇窗。
城市格局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获批的3年间,承载“三区一高地”国家战略使命的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特质不断彰显。
17条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落地开花,《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10余个专项规划先后出台,管理体制、多规合一、产城融合、投融资等“十大改革”措施强势推进,简政放权、综合管廊、智慧城市、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等创新探索紧锣密鼓……
从顶层设计到简政放权,从空间布局到产业规划,从生态保护到城乡统筹,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创新全面铺开,硕果累累。
改革已成为新区的使命,创新已融入新区的灵魂。
创新,首先从开发管理模式开始。
(重大项目如火如荼,产业园区日新月异。)
立足经济功能区定位,湘江新区推进全域统筹融合。具体说,就是不动行政体制,以资本和基金为纽带,加大新区财政对重大产业项目的投入,发挥新区产业基金作用,与辖区内3个区市、5个园区结成了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这种灵活高效的“湘江开发模式”,将新区管委会与各区市、园区的摩擦降到最低,既整合了资源,又保证了开发速度。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是国家级新区的重要使命。在新旧动能转换风起云涌的当下,创新在湘江新区的产业发展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早在2015年获批创建之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如一粒种子,种进了所有新区建设者的心中,在历任管理者手中薪火相传。
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湘江新区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重、人才为本,着力推进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价值链,构建起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新区现代经济体系。
高端装备与人工智能产业崛起千亿产业集群;先进储能材料产业正成为中国“储能材料之都”;信息终端、3D打印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分别引进龙头企业;以智能系统测试区为依托,全国乃至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及产业化高地“湘江智谷”呼之欲出;湖南金融中心金融机构云集,湘江基金小镇基金管理规模逼近20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湘江新区着力破除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积极布局前沿产业、参与全球产业链。
11月28日,开园仅6个多月的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获工信部认可,获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再次捧回一块“国字号”招牌。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已逐步成为引领新区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长沙文化新地标--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它的背后,一座高端品质、生态宜居的国际化新城正快速崛起。)
今年前三季度,湘江新区全域已集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重点企业191家,其中,算法、芯片、大数据、传感器等基础层企业152家,技术层和应用层企业39家,共完成产值104.6亿元,同比增长16.7%。
3年来,围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湘江新区引领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火力全开”。2017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从成立之前的970亿元增加到2208.85亿元,翻了2.3倍,年均增速达11%。
产业发展凯歌高旋,不单是优质营商环境的体现,也是宜居宜业环境的引力。
“去梅溪湖大剧院看音乐剧”“李自健美术馆又有新画展了”“到华谊电影小镇去逛逛”……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无论是长沙市民,还是外地游客,纷纷相邀结伴拥入湘江新区。昔日的滩涂、阡陌蝶变成星城休闲游玩的首选地。
在湘江新区,随着建设的加速推进,蝶变故事不断上演。“高铁+航空+高速+过江隧道”交通网建设并驾齐驱,梅溪湖、洋湖等生态新城一步一景,艺术中心、美术馆、旅游度假区等文化设施项目拔地而起;网格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正延伸覆盖每个项目、每个角落;安全指数、文明程度、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产城融合、智慧升级、“海绵城市”,在探寻城市建设的路途上,湘江新区的脚步从未停歇。
站在湘江畔的杜甫江阁眺望过去,湖南金融中心的几幢摩天大楼,勾勒出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产业、资本、人气不断向这里集聚,一座拥有国际化胸怀、改革开放风貌的时代新城,崛起湘江西岸!
开发开放 一方创新高地
(公园里的世界创新场58小镇,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落户新区,扎根湖南。)
开放,是内陆城市超越自我、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更是湘江新区加速发展的强力引擎。
“进一步打造开放平台,以湖南湘江新区、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为依托,构建‘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开放体系。”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沙将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的重担,落在了新区肩上。
“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城市!”今年10月,德国客商克里斯蒂安·勃兰特随德国经贸合作对接代表团参观新区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仅这次对接会上,就有6家德国企业与新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3年开发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向新区伸出“橄榄枝”,中信戴卡、伟创立、大陆集团等世界500强纷纷落户、增资扩产;与此同时,新区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优势产业,也纷纷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国家智能网联(长沙)测试区内,”聪明的车“遇上”智慧的路“。)
快速提升的还有发展理念。“湘江新区真是雷厉风行!”前不久,百度集团与长沙市、湘江新区合作共建“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创新示范城市”,对新区的靠前服务和高效务实赞不绝口。据悉,新区先后与百度互访洽谈近20次,从接触到签约落地仅用了3个月。
“服务也是生产力”“为投资者提供便利”……正是这种发展理念的转变,使得地缘和先发上都不占优势的湘江新区,频频赢得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青睐。
今年以来,桑德新能源汽车、中国长城总部基地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百度、大陆、京东、酷哇等24个项目签约落地;还有20多个项目正紧密洽谈。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朋友圈越做越大,开放的脚步越走越快。
欲登高而远眺,人才举足轻重。
“谁拥有了创新创业的人才,谁就掌握了创新发展的主动权。”获批以来,湘江新区以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先后出台《创新创业人才奖励扶持办法》《双创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补充、完善、细化长沙人才新政22条,通过突出创新、创业、创投“三创联动”,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协同”,打造“一核一圈多点”的双创空间布局和创新创业生态圈,引来每年数以万计的青年人才逐梦湘江,与新区构建梦想共同体。
(国家超级计算机长沙中心在湖南大学正式运营。)
今年5月23日,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开园,标志着湘江新区校地合作的深度、广度进一步拓展。不久后,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赵中伟和他的团队便用“黑科技”,将青海格尔木东台吉乃尔盐湖的高镁锂比卤水,净化成优质的南美盐湖卤水。这项或将改写世界锂产品产能的原创颠覆性技术,以1.048亿元的高价,就地“转”出落户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
“正是新区对创新创业的引导扶持,让更多的科创人才留在长沙、扎根湖南。”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一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95家企业落户,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这只是湘江新区创新创业平台的冰山一角。
58众创、百度创新中心、“柳枝行动”众创空间等众创平台,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未来产业创新平台,湖南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中电软件园、湖南省大学科技产业园等专业产业创新园区,如雨后春笋,在新区迅速兴起。
截至2017年底,新区共有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近500个,其中各类众创服务平台60多个、使用面积超180万平方米,创新研发和服务平台400多个,包含120多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
尤其是今年来,湘江新区一方面以建设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为引领,突出区校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另一方面依托建设湖南金融中心,推动科技和普惠金融支撑,“政产学研金”高效联动。仅“智汇湘江·科创新区”11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就累计对接基金机构160家,达成投资合作意向超17.45亿元。
10月29日,天仪研究院一群年轻人自主研制的四颗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该院继成功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后的第四次发射任务。而这个“全国第一”,从设计到研制发射,仅用了破世界纪录的不到一年时间。其背后,正是新区产业发展基金的金融之手在无声推动。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一个个梦想的碰撞和实践,带来无数创业“天使”;一只只“领头雁”的扎根和成长,引发产业高地裂变。
1至10月,新增市场主体4.1万余个,注册企业2.4万余家,同比增长近50%;“五大园区”集聚各类人才近30万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余名、海归创新创业人才5000余名、博士后等高端人才140余名、北上广深地区赴湘人才2500余名;博云新材、华曙高科、宏雅基因、哈药慈航等科技企业,增材制造、移动互联网、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航空航天(含北斗)等优势产业链蓬勃发展……
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创新创业的科技型人才和企业,让湖南乃至中国有了追赶世界科技最前沿的可能。
曾经荒凉之地破土而出的改革精神、开放胸襟、创新魄力,已成为湘江之滨这片开发开放新高地的血脉和基因!
笃志前行 一场中部崛起
(梅溪湖国际研发中心全景。)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改革开发的大潮中,历史的车轮穿过世纪的风云一路奔驰。对于肩负国家使命的湘江新区而言,时间尤显匆匆。
面对新的征程,展望未来远景,湘江新区的决策者更加理性,更加缜密。
今年伊始,湘江新区定下新的目标:围绕“一体两翼三个走在前列”重点发力,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统融发展为抓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走出一条湖湘特色鲜明、产业高端高新、引领美好生活的经济功能区转型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崛起,源于改革创新!崛起,源于使命担当!湘江新区以一个全新的起点,吹响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进军号角。
推动质量发展——
统筹考虑经济、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以及片区开发平衡,围绕研发投入占比、产业投资占比、生态文明建设支出占比、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市场主体增速等开展“亩产”效益评价,积极制定推广城市设计、土地利用控制等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为充分发挥“湘江质量”引领示范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科技创新——
一方面,统筹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湘江智谷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着力引进发展高端研发机构,加快将湘江新区打造成为创新引领的示范区和排头兵。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基金+基地”建设模式,大力培育发展科技金融,积极争取普惠金融试点,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互促共赢发展。
振兴实体经济——
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优势新兴产业链行动计划”,建立健全“5个100”项目协调推进、要素服务、项目服务等机制,抓好新经济应用示范场景建设,出台落实促进智能网联汽车、高技术服务业、总部经济、互联网等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引才育才用才制度改革,实施全生命周期土地供应管理制度,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打造“新区系基金”,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资源要素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加强“一网、一单、一窗、一端、一库、一档”为主体的“六个一”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智慧新区建设,实现“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探索建立集成化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用好省、市下放的开发建设权限,进一步优化新区管理运行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实施生态优先规划机制、多元化自然资源产权化机制,继续推进以流域保护为重点、以涉农行政村为受偿还主体的综合性生态补偿试点,探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山长制”,开展绿色出行、绿色市政、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重金属污染治理等试点示范,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打造全国绿色发展范本。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大势不足以谋一时。
获批3年,湘江新区在19个国家级新区的竞赛中,跑出了经济总量第8、经济增速第5、产出强度第6的佳绩,发展规模和质量雄视中西部。
湘江之变,是“新常态”下长沙乃至湖南发展的缩影,亦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绝佳范本。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迎着改革开放的长风,湘江新区正以更高的起点、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上下求索、闯关夺隘,挺起中部崛起的脊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