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北低热值煤发电厂厂区一角。
□本报记者 翟汉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推动文明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978年12月,六盘水市迎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晨曦朝露诞生后,不断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了全市经济社会磅礴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和建市40年,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领导全市科技工作者在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的道路上不断求索,用智慧和汗水研发出大量的科技成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助推传统产业稳步发展
六盘水是因“三线”建设而生的城市。建市初期,已建成的煤炭、钢铁、水泥三大传统产业,为六盘水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全市科技工作者围绕工业领域开展科技创新,科研成果“百花争艳”。
1978年,水城钢铁厂高炉鼓风机串联获国家冶金部科技成果奖;1987年9月,水城水泥厂“煤矸石代替粘土煅烧水泥”试验通过省级鉴定;1990年3月,六枝矿务局研制的“综合防突措施”(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通过部级鉴定。同年8月,六盘水煤矿机械厂研制的煤炭采掘机“一条龙”配套设备——梭车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除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外,仅1982年,我市首次颁发的科技成果奖就有55项。到1995年底,全市有科研开发机构6个,职工96人,科研开发机构经费收入达85.8万元。
同时,“科技兴市”一直是我市发展经济的着眼点之一。1984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立足本市、背靠西南、面向全国”,利用资源优势,有计划引进资金、设备、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至1989年,全市引进资金1.15亿元、技术34项、经营工业性项目110个,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
一系列科技成果的研发使用,助推了我市三大传统产业稳步发展。到2000年,全市统配煤矿原煤产量由1978年的615万吨增长到1507万吨;钢产量达147.37万吨,是建市时的一百多倍;水泥产量早在1998年就突破百万吨大关。
促进支柱产业共同繁荣
进入新世纪,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电东送工程,电能产业成为我市又一经济支柱产业。
在此期间,我市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申请专利757件,授权374件,专利申请量比“十五”期间增长71%,其中有41项科技成果分获省级、市级科技进步奖,有91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支持,共争取支持经费4472.5万元。
这些科技成果的研发使用,工业科技占绝大多数。如:煤炭领域大力开发选煤和配煤技术,提高煤洗选和加工程度,加强矿井抽放瓦斯技术的研发等;电力领域开展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电力能源的技术研究,优化地区电源与电网的结构和布局,推进电网运行安全风险预防控制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等;冶金领域开展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攻关,开展新钢种开发,支持优型材及优质线材深加工应用研究,开展高效轧制技术、合金钢和高强度钢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建材领域开展新型墙体材料适应建筑功能改善和建筑节能要求的应用研究,提高工业废物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不仅如此,农业、社会事业、民生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也“争奇斗艳”。2000年11月,水矿一中(现市实验一中)教师发明的“考研烘烤温度检测报警器”在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铜奖;同年,水矿总医院首例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施行成功;2006年1月,我市专家研制的燃气锅炉省气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证并投入使用……这些科技成果共同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引领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迈进“十二五”后,鉴于传统产业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情况,在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鼓舞下,我市吹响了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号角,决定依靠科技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走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之路。
“十二五”期间,市级财政共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5500万元,共获国家、省科科技知识产权项目165项,获支持经费5985.9万元,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112.4%、81.3%和35.7%。加强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培养了一个循环经济创新团队及两个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关键、共性技术。仅2017年,全市就申请专利1391件,专利授权520件,获得1项省级专利奖,获批1所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学校、1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知识产权贯标企业。
与此同时,我市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仅2017年,全市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家,使高新技术产业入统企业增至81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48.64亿元。
科技创新还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在医疗科技方面,我市安排大量临床医学类科技计划项目,培养了大批临床医疗人才,提高了全市整体医疗水平;在农业科技方面,我市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和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进一步激活了农村资源的增收效应,推进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进程……
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使科技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到2017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攀升到52.7%,全市GDP增至1461.71亿元,贫困发生率降到7.34%。
■故事链接
首钢水钢:节能减排助环保
数年前,提到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片区,人们的第一印象多是“烟尘弥漫”,可如今再走进水钢,地面、草坪等可视范围内的植被上却不见灰尘与积垢……这就是水钢通过科技创新,成功研究并使用干熄焦除尘灰回收利用项目后,实现节能减排的成效之一。
据了解,到“十二五”时期,水钢仅焦化系统就已经达到拥有4座焦炉和1套干熄焦装置、年产140万吨焦炭的生产规模。为提高焦炭质量,水钢焦化厂二炼焦系统建成运行后,于2012年投产使用干法熄焦工艺,将焦炉练出的焦炭干熄后送冶炼系统作燃料。然而,干熄后的焦炭在皮带运输过程中易产生大量干熄焦除尘灰,造成运焦系统“乌烟瘴气”。可若对干熄后的焦炭打水防尘,则影响焦炭使用性能。
“其实,干熄焦除尘灰系焦炭的灰粉,成分、性能与焦炭、煤粉接近,含碳量在80%以上,且氧元素较高,既可作冶炼燃料,又可在铁水液面燃烧对铁水保温。若当废物排放,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水钢铁焦事业部生产技术科负责人周成林说。
如何妥善处理干熄焦除尘灰,成了水钢治理污染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初,水钢尝试在皮带运焦系统安装除尘设备,收集干熄焦除尘灰用作烧结燃料,但效果不甚理想。
“此前,水钢高炉铁水罐是用炭化稻壳在铁水液面燃烧保温,水钢高炉冶炼系统配套的喷吹煤是用原煤制成煤粉喷入高炉燃烧。然而,炭化稻壳和原煤的成本都较高,而干熄焦除尘灰的成分和性能既可作冶炼燃料,又对铁水有保温性能,如能替代炭化稻壳或掺入适当比例与喷吹煤粉混合使用,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减少污染。”周成林说,2012年6月,水钢就此立项展开研究。
经反复试验,技术人员确定干熄焦除尘灰与炭化稻壳保温性能相当,同时得出在喷吹煤中添加5—8%的干熄焦除尘灰能促进燃烧、增加高炉热值的最佳替代比例。可行性报告一出来,水钢立刻建了打包系统,将干熄焦除尘灰打包用作铁水罐保温剂和高炉的部分喷吹煤。
“这项科研成果时属国内领先水平,2012年研究成功,次年就在水钢推广使用。”周成林告诉记者,从2013至2015年,水钢共使用干熄焦除尘灰43033.22吨,节支4016.76万元,与此同时,水钢的干熄焦除尘灰也基本实现了零排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