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今天,春潮涌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抉择。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时间吹遍了大江南北,吹到了西南大地。
40年的春华秋实,贵州儿女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奋勇前行、苦干实干、克难攻坚,用实干实绩交出了跨越赶超的高分答卷。
设立于2014年初的贵安新区,不仅是全省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和新引擎,也是贵州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和高光亮点。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建城市、聚人气、广招商、招大商”为目标,奋力打造全省发展战略支撑和重要增长极的贵安新区,坚持将改革贯穿于建设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领域,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坚韧和力度,把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增动力,为有源头活水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上,贵安新区信心坚定。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战略重任和发展重托,以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之以恒的精神,将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激发奋力打造全省发展战略支撑和重要增长极的“源头活水”。
培育内生动力 释放发展活力
10月22日,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里的新特电动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厂房宽敞明亮、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停在观摩线上,等待着2018年全省第二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第四组代表的到来。
“新能源汽车在贵安新区,找到了发展的沃土。”
在介绍中,代表们得知成立于2017年9月的新特电动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2019年预销售订单已超过42000辆,在全国超过60个城市建立了销售终端网络的飞跃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窥一斑而知全豹。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贵安大地的发展,只是新区设立近5年来,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砥砺前行、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从2013年到2017年,新区规划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5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66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7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0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8亿元增长到16亿元,增长5.71倍。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7600元、6900元增长到27137元、12517元,分别增长1.54倍、1.81倍。2018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4%、219.9%、75.2%。
沉甸甸数字的背后,是贵安人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汗水和智慧,是贵安新区从“一张白纸、白手起家”到建设“山水之都、田园之城”的生动注脚。
经济社会跑出的贵安速度,产业的蓬勃发展是重要引擎。
11月27日,北京。
贵州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举行新品发布会,宣布其第一代可商用的ARM架构国产通用服务器芯片——“昇龙4800”正式量产。这款从服务器CPU设计能力、性能表现、安全性、稳定性等多项指标均达到国产化服务器芯片设计的顶尖水平芯片,成为贵安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进程中又一惊喜。
无论是与世界大品牌比肩的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还是着力于云链服务的大数据企业;无论是领先世界的飞机发动机叶片制造,还是跻身国产化服务器芯片的第一阵营……贵安新区用改革的“源头活水”,汇聚成了经济发展的“浩瀚江河”。
用好大数据、用活大数据,是新区在发展中坚持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
自设立以来,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始终把高科技产业发展作为突出重围的战略选择,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大部署,推动大数据引领的高科技产业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新区始终突出大数据引领,聚焦实体经济,大力招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生命周期长的项目,“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逐步形成;以“端+屏+芯+车”为核心,大力发展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数据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六大高科技产业集群,加上绿色金融和幸福产业,初步构建起“6+2”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的优势,推进“一头联学校、一头联园区”的“双联式”双创格局。
改革创新的磅礴之力为新区发展和崛起注入了动力,也为黔中大地的绿水青山披上了生态绿衣。
高标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新区的战略重任,也是新区改革发展前行中的永续命题。
近5年里,贵安新区聚焦理念的绿色化、人居的绿色化、环境的绿色化,着力走出了一条绿色化发展的创新之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全域海绵城市不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持续打造,水资源循环系统初见成效,“三级河长大巡河”守住了生命之源,生态家园留住乡愁,污染治理渲染碧水蓝天……绿色的福利洋溢在人民群众的笑脸中。
当然,人民群众的笑容中,除了绿色福利,还有改革开放持续带来的红利。
开发先安民、建设先惠民、发展先富民。这是新区在过去5年的发展建设中,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开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真实写照。基本建成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可安置6万名群众的14个新型社区,已搬迁入驻1万余人;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投入近60亿元新建学校10所、改扩建学校11所,投入28.8亿元改造4个乡镇卫生院和92个村级卫生室;构建医院(公立、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网络,补足专科医疗服务短板;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切实担负起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政治责任,实施生态移民扶贫搬迁2689人,脱贫攻坚实现“双提升”。
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不仅是改革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获益者。
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先行先试
今年4月,贵安新区2018年改革任务正式出炉。
该任务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和新要求,聚焦国家十一个试点任务和新区十大改革,内容涉及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社会治理、扶贫攻坚、纪律检查和党的建设8个方面101项具体任务。
近5年来,新区围绕为国家改革发展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要求,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先行先试,争当全省改革开放“先行者”、创新发展“排头兵”,先行先试红利不断释放。
“两级扁平化管理体制”和“大部门制改革”是新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突出亮点和特点。其中,成立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就是改革最生动的体现。
此外,新区还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明确税收分成比例、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补助等,推进事权与财权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推进市场化运营;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与人事制度改革双管齐下,有效缓解人少事多矛盾。
2017年5月,新区一个“明星”获得了李克强总理的批示肯定。这个“明星”就是所有贵安人耳熟能详的行政许可“审批服务六个一”改革新模式。
2015年6月以来,贵安新区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为契机,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六个一”改革模式的形成,是该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的体现。
在“六个一”身上追根溯源,可以发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是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核心牵引和有效路径。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新区在深入“放”、创新“管”、优化“服”三个方面全面加速,行政审批从331项精简为92项,审批提速75%以上、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85%以上,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探索企业准入“多证联办”登记制度改革,开展审批事项“三压两合并”。
从新区的实践来看,“审管分离”是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核心牵引和有效路径,有效解决过去“重审批轻监管、以审批代监管”等突出问题,全面加速了“放管服”改革的进程,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
在未来,新区还将持续深入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走出一条“放得下”“管得好”“服务优”的改革新路。
2016年2月,贵安新区获国务院批复开展全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成为全国首批15个试点地区之一。对于这座位于黔中腹地的国家级新区来说,改革前行路上,又多了一块可创新、能增长的“金字招牌”。
从试点获批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新区在上下联动构建服务贸易管理新体制,内外联动探索服务贸易双向开放新路径,区域联动打造服务贸易新载体,政策联动建立服务贸易支持新体系等方面创新作为,积极探索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的“一体两翼”试点模式,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地区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新路。
全面深化改革贯穿于新区建设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能感受到改革激发出的创新活力。
2015年4月,贵安新区获批成为全国首批16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
3年多来,新区围绕“打造全国海绵城市贵安样本”的目标,由内到外探索厚植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发展模式,在规划统筹、城市建设、运营管控等方面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建成区改造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新路,打造出具有贵安特色的“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幸福宜居、特色鲜明”的山水田园海绵生态城市样本。
新区中心区,有一座建筑叫绿色金融港,这是新区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基础平台,是新区搭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支撑。
拨动时钟,让时间重回2017年6月23日。
当天,贵安新区获批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一个获批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的国家级新区。这预示着在这片黔中大地上,又将走出一条创新引领的改革发展之路。
在这1年多的时间里,贵安人紧紧围绕建设西南地区绿色金融中心和绿色产业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大力建立完善“两端、五体、一库”绿色金融支撑体系及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主体,以发展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为支撑的绿色金融“1+5”发展模式。
深入扩大开放 实现合作共赢
“听说综保区的进口红酒正在打折,一会儿办完事我们去看一下。”
2018年11月30日,在贵安新区临时行政中心政务服务大厅长椅上,一对前来办理个人相关事项的情侣,正商量着购物目的地。他们口中说的“综保区”,就是贵安综保区(电子园)。
贵安综保区(电子园)是全省“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之一,是全省扩大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引擎,是新区扩大开放的“桥头堡”、提速发展的“新引擎”和深化改革的“排头兵”。贵安综保区(电子园)设立于2015年,创造了“当年获批、当年建成、当年验收”的“贵安速度”。
对外开放,新区积极搭建广阔平台。
自建成以来,贵安综保区(电子园)着力发挥平台作用,2017年实现与贵阳机场口岸、深圳皇岗口岸通关一体化,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25.1亿美元;2018年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12.85亿美元,同比增长119.1%。
同时,积极搭建服务贸易改革试点,复制推广“保税展示交易”“集中汇总征税”“委内加工”“一次备案、多次使用”等9项自贸区政策,2017年服务贸易总额7.53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总额近45%。
对外开放,新区向世界凝聚共识。
2018年数博会期间,以“大数据+绿色立体出行”为主题的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贵安大数据+绿色立体出行论坛让世界的话题在贵安留声;大数据为核打造的智能生活产品在国际平台走向世界。
2018年7月7日,以“绿色金融·生态文明新动力”为主题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绿色金融论坛(贵安新区)在新区召开,新区向世界发出了共同探索绿色金融推动生态文明创新之路的邀请。
2018年9月8日,在2018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投资贸易洽谈会贵州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研讨会上,新区向世界描绘了服务对外开放发展的新蓝图。
……
一次次与世界牵手,一次次碰撞智慧火花,一次次凝聚合作共识。
在对外开放发展中,新区不仅要经济上的成果,更要心与心之间的连接。近5年来,新区广泛参与生态文明贵阳论坛等国际性活动,与外界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相继成立“国家级新区绿色发展联盟”,共同签署国家级新区绿色发展联盟倡议,发布了《贵安新区绿色发展指数报告(2016)》和《绿色再发现:贵安新区绿色创新发展侧记》等智慧结晶。
对外开放,新区聚焦文化互通往来。
2017年7月28日,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拉开序幕。10年来,2717所学校及教育机构、万余人次参与,签署1088份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开放平台效果显著、成绩斐然。
2018年7月26日,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再次来到贵安新区,贯穿全年的26项活动搭建起中国与东盟教育深度合作的桥梁,也成为贵安新区向世界展示国家级新区风采的重要舞台。
在对外开放的合作中,经济交往的成果总是立竿见影,而文化交融则是润物无声。
客观的数据准确生动诠释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作用——
2016年,在黔国际学生2178人,东盟国家留学生1528人,占全省国际学生的70.1%,比2008年增长了509倍。在交流周平台的推动下,贵州招收国际学生的高校从2008年的2所增加到如今的21所,实现了超过10倍的增长速度。
其中,贵州招收国际学生的高校从2008年的2所增加到2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从0所增加到近10所,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而对于贵安新区来说,对于肩负着打造全省教育新高地的花溪大学城来说,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伸出拥抱世界文明的双手,其意义和作用更是超出了经济领域合作的范畴。
通过对外开放发展,贵州民族大学与东盟国家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了中国-东盟跨文化研究联盟,开展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加强跨境教育交流,架起教育交流的“丝绸之路”;贵州医科大学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东盟国家十几所学校签署合作协议,为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等,实现医学资源共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