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长春: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

2018年12月19日 10阅读 来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党的十七大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对于动员全党更好地把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切实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一、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科学判断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1]13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正是基于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而提出来的。

1.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了新的国际发展环境

当今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也出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三个明显的新的特征。世界正处于大变动、大调整之中,一个重要特点是,总体有利的形势在进一步发展,机遇在大大增加,但不利的因素、不稳定的因素也在增多,挑战更加严峻。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是当今世界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经济全球化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相促进,使得国际市场更为开放,科技创新成果和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更加广泛迅速,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态势。但同时也带来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能源资源价格不断攀升,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竞争加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多极力量正在加快发展,协商、对话、合作成为主流,但多极化的发展道路仍然曲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总体和平稳定,但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有上升趋势。国际上的这些重要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抓住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升级转移加快的历史性机遇,妥善应对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挑战,有效回应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要更加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更好地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维护自身的发展利益;要更加清醒地认识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有力应对和解决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警惕和回击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渗透[2]21-23

2.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国情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系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比如,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小康,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但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1]13-14。这些阶段性特征,从根本上说,集中反映了我国正在经历的“四个深刻”变化,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2]24。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我们必须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绝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面对的这些问题,我们只有通过科学发展,才能应对,才能化解。我们要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理论判断,自觉、坚定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执政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内容等等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进而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进而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执政环境,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继续拉大,这本身就容易增加矛盾,再加上部分党员干部腐败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不少百姓把不满情绪转向政府和党组织,更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党既要解决好改革开放中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又要承担起艰巨繁重的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3]5。进入新世纪,党的建设遇到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在向纵深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国内,经济发展遇到了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和社会发展失衡的问题;在党内,党的建设虽然成果累累,但形式主义、权力腐败等弊端仍然影响着党的先进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与党的事业发展不适应。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党在“求四真”、“务四实”的过程中做出的重要理论创新,并对当代共产党人更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15,从而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而且重点强调了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1]15。这就为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

1.科学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科学发展就是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切实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系列问题。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也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追求。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4]9在当代,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要求把党的领导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统一起来。要通过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来抓发展,要提高党探索发展规律的能力来促进发展,既要探索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探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某一发展领域的具体规律;要提高科学谋划的能力,努力实现决策谋划宏观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重点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创造性与稳定性的统一;要提高科学统筹的能力,通过理顺关系、解决矛盾、消除隐患、挖掘潜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使发展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要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领导创新与群众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和谐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蕴含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发展因和谐得以实现,和谐因发展得以升华[5]239。和谐发展要求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二者和谐并进;要求通过营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统筹经济社会有序发展;要求统筹区域发展,防止区域间差距过大而影响全面整体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并要好好为子孙后代着想;要求我们既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与竞争,又要致力于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时刻关注自身的经济安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做到城乡和谐发展、区域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和谐发展。十七大报告又特别增加了三个统筹,要求: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十七大报告还要求我们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1]16。这些方面的统筹,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而成为和谐发展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的现实途径。

3.和平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

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对外关系上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原则,即主张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平与发展密不可分,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难以推进,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为战乱而毁灭。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展开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我们要一方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带来的发展机遇发展自己,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展离不开和平,而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发展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也难享太平。因此,我国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是一个具有内在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6]45-46。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抓住难得机遇,应对严峻挑战。一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二是要同各国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三是要同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四是要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总之,在和平发展方面,我们要始终遵循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科学发展道路,就要把科学发展要求全面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中,体现在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中。

1.在经济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中,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建设的关键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不能走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劳动低收益的路子。在经济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着力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上多下功夫,从而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供基础和创造条件;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更加完善定型的经济体制,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就要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过多依赖物质消耗和大量投资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的战略性转变,从而步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就要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就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资源、人口条件,统筹人与自然关系,按照国家确定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确定地区发展的功能区布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国土资源的优化利用,增强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就要有机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采取切实措施缩小二元结构差距,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在政治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政治建设中,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建设的关键是要坚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政治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在深刻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丰富实践和借鉴外国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力于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要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就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就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从而保证切实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3.在文化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文化建设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文化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就要积极建设和谐文化,形成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通过增强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注重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就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优势和长处,善于从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就要着力推进文化创新,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发展活力,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进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的创新,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就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4.在社会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建设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社会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优先发展教育,保证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就要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使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使劳动者都能按照贡献率获得合理的报酬;就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就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就要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中低价位普通居民住宅建设,逐步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总之,在社会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5.在党的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了在党的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要站在胜利担负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我们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改进执政方式,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辛 鸣,杨海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秦 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辛 华.高层领导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