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童忠贤: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研究

2018年12月24日 10阅读 来源:企业经济

环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的经济核心,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载体,更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以全省49.9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约2/3 的城镇人口,创造了约80%的地区生产总值,对带动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支撑作用。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动下, 环长株潭城市群又一次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有望获得国家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更多政策支持,应借此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升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整体竞争力,共同打造全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城市群。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成主体比较分析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成主体空间范围界定

考虑到地理邻近性、功能互补性、联系紧密度等因素,本研究中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其主体范围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等在内的空间区域(见表1), 包括3 个中心城市,22个支点城市。该区域以占三省44.67%的国土面积,集聚常住人口10208.31 万人、GDP 总量50655.78 亿元,分别占三省的59.67%、72.2%。其中:武汉城市圈涵盖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城市,2014 年土地面积5.81 万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3088.21 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17253.4 亿元。环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等城市,土地面积9.65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05.88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1599.04 亿元。环鄱阳湖城市群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抚州、宜春等城市,土地面积9.8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14.32 多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1803.34 亿元。

ba918d9b-99f2-46d4-a3a4-fe425643f16b.png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结构主体中心城市比较

从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看,2014年,武汉市经济总量达到10069.5 亿元,位居第一,高出长沙市2244.7 亿元,是南昌市的2.75 倍。在人均GDP 方面,人均GDP 最高的是长沙市为107683 元,武汉市为97402 元,南昌市为70373 元。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武汉市达7002.9 亿元,是南昌市的2.04 倍。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方面,武汉市为4369.3 亿元,分别比长沙市和南昌市高出1207.2 亿元、2940.1亿元。在FDI 实际使用额方面,武汉市几乎等于长沙市与南昌市之和。在出口贸易方面,武汉市达到137.9 亿美元, 而长沙市与南昌市基本接近,分别为87.6 亿美元和84.2 亿美元。民生支出幅度加大,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居住、出行、教育、医疗、社保、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在居民收入方面,长沙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6826 元、21723 元,均为三市之首。(见表2)

068ce65d-a3ba-4b65-896b-cff68909a5ff.png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成主体经济发展比较

从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成主体的GDP、人均GDP、一二三产占比、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经济发展指标来看(见表3),2013 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经济总量为19656.81 亿元,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占有优势,但人均GDP 是武汉城市圈最高,达50940 元,比环鄱阳湖城市群高出15117 元。就一二三产占比分析, 三个城市群第一产业占比基本相同, 第二产业占比最高的是环鄱阳湖城市群为55.4%, 环长株潭城市群为53.7%, 武汉城市圈为49.7%。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的是武汉城市圈达到40.8%。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环长株潭城市群为13150.39 亿元,分别比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高出1256.27 亿元、4025.69 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方面,环长株潭城市群为6901.01 亿元,比武汉城市圈多270.13 亿元,是环鄱阳湖城市群的1.99 倍。在进出口总额方面,环鄱阳湖城市群最高达285.1 亿美元,比环长株潭城市群高84.82 亿美元。

5c6ad661-980b-41a5-b25c-60a6fd37f911.png 

(四)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成主体社会发展比较

从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成主体的从业人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普通高等学校数、卫生机构床位数、社会保障支出六个指标分析考量(见表4),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与环鄱阳湖城市群差异性较突出。2013 年,在从业人员方面,环长株潭城市群容纳就业人口突破2000 万达到2582.31 万人,武汉城市圈容纳就业人口只有1758.55 万人, 比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分别少823.65 万人、81.94 万人。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来分析,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武汉城市圈为26958 元,环长株潭城市群为25011 元,环鄱阳湖城市群相对较低为22923 元。在农村居民收入方面,环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438 元,武汉城市圈环和鄱阳湖城市群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为9007 元、8990元。从普通高等学校数看,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基本相当,分别有95 所和93 所,而环鄱阳湖城市群相当较少,只有80 所。在卫生机构床位数方面, 环长株潭城市群达199399 张, 比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分别多52177张、84133 张。从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看,武汉城市圈最高为363.42 亿元,最低的环鄱阳湖城市群为238.9 亿元。

(五)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成主体生态环境比较

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大群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务院确定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两个改革试验区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在“两型”社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湖南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得到稳步推进,2014 年,湘潭竹埠港片区率先实现重化企业全部关停退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基本建立,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力度加大,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基本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责任、治理和监管机制。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相关指标均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 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07 年的149 立方米减少到2014年的49 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逐年提升。 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核心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也不断提高。南昌、九江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0.5%、84.4%,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0.9%,抚州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bbadcb89-af28-44c6-9d02-047f78231c78.png 

二、环长株潭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主导路径

(一)构筑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发展轴线

1.沿江发展轴。该轴是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轴线。岳阳作为湖南省唯一通江达海的城市,拥有163 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城陵矶是湖南唯一通江达海的口岸和长江八大良港之一,省内可凭洞庭湖四水,沟通74 个县市,将全省80%的地域与长江大动脉连成一体,省外上可通川渝,下可达长江及沿海各重要港口。该发展轴应坚持面向长江、依托长江,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发开放的基本原则,以岳阳为核心,以长江水系贯通城市常德、益阳为重要支点,构建内通外联的综合运输体系,推动洞庭湖经济区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

2.长娄发展轴。随着沪昆高铁高铁开通所带来的流通便利,沪昆通道沿线城市间生产要素将加速流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将进一步优化。对此,加强沪昆沿线长株潭和娄底之间的联系,提升长株潭和娄底的节点辐射能力对拉动湖南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推动湖南经济整体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以沪昆通道为依托,加强长株潭———娄底轴线上的城镇建设与产业互动,努力构建1 小时经济圈,构建湖南省横贯东西的综合性通道,使其成为向东连接环鄱阳湖城市群,向西南连接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的重要通道。

3.长常发展轴。该轴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向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轴线,也是对接环鄱阳湖城市群的重要通道。重点抓好长株潭港口群和常德、益阳等港口的建设, 加强湘、资、沅、澧四水等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以长株潭、常德、益阳都市区为重要节点,发挥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和交通枢纽等综合优势,打造长株潭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沿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辐射带动常德和益阳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常德利用地区性交通枢纽中心的地位,建设泛湘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益阳建设长沙后花园。

4.长岳(衡)发展轴。该轴是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发展轴,重要节点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和衡阳五大城市。长岳(衡)发展轴沿线地区自然生态和资源条件均较好,主要承担着先进制造业、科技文化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高新技术中心、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等职能。在发展方向上,应突出长株潭的核心增长极地位和岳阳、衡阳的次级增长极地位,加快轴线地区与粤港澳的全方位对接融合,纵深推进长株潭及岳阳、衡阳的一体化进程,形成连接武汉都市圈和珠三角城市群的重要通道。

5.常娄发展轴。以洛湛铁路、二广高速、207 国道为重要轴线,加强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对外大联通、对内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增强常德、益阳、娄底节点的枢纽地位,发挥中心城市支撑城镇化格局的重要支点作用,以完善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大力培育经济新增长极,支持常德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娄底、益阳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该轴线成为纵贯湖南省中部的主要经济走廊,以及向北对接宜荆荆城市群,向南连接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通道。

(二)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毗邻城市组团

1.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小三角”建设, 构建岳阳—咸宁—九江城市组团。岳阳、咸宁、九江为作为湘鄂赣三省的门户,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且呈三角结构空间分布,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通称小三角。三市地域相连,交通便捷,相互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密切,在现代农业、制造产业、文化旅游、临港产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和合作基础。岳阳作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与武汉城市圈的咸宁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九江实行组团发展,对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应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优势,加强三市开放合作,全面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商贸市场、文化旅游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临港产业、精细化工、文化旅游、先进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优势产业。将岳阳—咸宁—九江城市组团作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战略中的“先锋队”、“桥头堡”和“排头兵”。

2.立足洞庭湖经济区与宜荆荆城市群对接,构建岳阳—常德—益阳—荆州城市组团。这个城市组团也称为洞庭湖城市群,应着力构建组团内部和谐的人水新关系、现代产业新格局、统筹城乡新福地、合作发展新平台。拉大城市框架,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在积极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的同时,培育荆州、岳阳、常德、益阳、津澧新城五大中心城市,推进洞庭湖经济区与宜荆荆城市群融合发展。借助黄金水道,发挥岳阳、荆州、宜昌三大港口支柱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构建“五核五轴”城镇发展格局,加快提升组团整体实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设具有湖乡特色的生态城镇体系。加快建立城市组团协调机制,在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系改造、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民生保障等方面统一筹划、共同推进,促进岳阳—常德—益阳—荆州城市组团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

3.立足环长株潭城市群与环鄱阳湖城市群融合,构建长株潭—新宜萍城市组团。以湘赣两省边界区域开放合作为基础,统筹规划跨省市铁路和高速公路、省际连接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湘赣合作大通道,构建长株潭—新宜萍城市组团,推动环长株潭城市群与环鄱阳湖城市群对接。充分发挥长株潭现代立体交通优势,以高铁新城、空港城、霞凝港为支撑,以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加工贸易、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临铁、临空、临港经济,推动黄花综合保税区、金霞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新宜萍与长株潭深厚悠久的经贸合作基础,重点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陶瓷、花炮、粉末冶金、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协作,将长株潭—新宜萍城市组团打造成赣湘两省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开放合作试验区。

(三)完善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发展机制

1.建立城市群要素配置机制。充分发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产业集群优势促进要素配置, 实施以“ 政府———企业———教育科研———中介服务”为主,政策导向为辅的高效区域配置体系, 通过优化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促进要要素的高效配置, 借助环长株潭主要城市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知识共享与整合———产业创新”模式推动创新要素整合,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同时,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价格信号,为适应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竞争中资源配置到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部门,使要素流向最需要的部门或行业。

2.建立城市群红利共享机制。一是合理布局城市群主要城市职能,协调城市群开发建设空间,以长株潭复合城市为核心,以岳阳、常德、衡阳、娄底为副中心,形成“一核四轴四组团”的空间格局,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支点作用,积极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增长极。二是加快城市群基础设施共享建设,构建高效区域交通体系, 着重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步伐,构建城市群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际交通互通。三是促进城市群融合发展,着力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

3.建立城市群协同共治机制。按照精简、统一、高效、创新、科学、权威的原则建立环长株潭城市群管理协调机构,完善八市政府间合作的规则体系,通过机构引导、推动,加快城市群内部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健全省市之间、市与市之间的多层次协调机制,建立城市群高效协调机制和符合试验区需要的创新管理协调模式。进一步完善八市协调行政利益冲突的机制,从统筹区域规划、产业布局、财政投入、资源配置、项目联动等角度入手,共建共享,构建与“两型”社会相适应、高效协调的管理协调体制机制,实现府际行政高效协同推进。

三、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选择

(一)扎实推进长沙湘江新区建设

湘江新区作为环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引擎,位于湘江西岸,包括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面积490 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区域内拥有京港澳高速及复线、长常高速、长娄高速、岳临高速、长潭西高速等高速公路,京广高铁、石长铁路、湘江航道等在此交汇;科研创新实力雄厚,建设有国家级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等国际创新平台,碳与碳复合材料、干细胞等研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创新研发中心;该区域范围内拥有长沙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 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产业基地。应重点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主题,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协调,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髙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把湘江新区建设成为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

(二)发挥长株潭核心辐射带动作用

长株潭是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应加快构筑三市有机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造高效便利的共享信息平台、构建安全强大的能源供应体系、安全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以及功能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发挥其带动区域发展的引导作用,打造现代国际化创新型大都市。理顺长沙作为核心城市和湘潭、株洲作为副核城市的职能分配关系,长沙重点打造工程机械、食品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株洲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服饰、陶瓷五大产业,打造中国动力谷;湘潭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中国智造谷。推进长株潭复合化进程,强化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职能,推动环长株潭城市群跨越发展,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支撑。

(三)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交通动脉交汇处,地处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腹地,是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应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倾力打造生态经济型城市圈。充分发挥湖区综合水运优势,加大铁路、公路、码头、机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形成以湖区中心城市为枢纽,以环湖公路为纽带的交通运输网络。以交通网络为纽带,优化城镇发展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具有湖乡特色的生态城镇和美丽村庄,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坚持“两型”引领,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构建优势特色新型产业体系。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应对江湖关系新变化,着力改善江湖关系,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建立可持续的和谐人水关系,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

(四)培育发展衡阳、娄底城镇群

衡阳城镇群位于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南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对接珠三角城市群的桥头堡。应强化衡阳市区和衡南的联系,形成与衡南县一体化的城市圈中心区,促进衡阳市区与西渡、南岳、云集、大浦等一体化发展,建设湖南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娄底城镇带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向西辐射的重要节点,应加强娄星区和经济开发区(底星区)的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将其建设成为能源原材料基地、特色装备与先进制造业基地、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 成艾华. 携手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J].江汉论坛,2012,(4).

[2]秦尊文.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3]童中贤.城市群整合论———基于中部城市群整合机制的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 -04/16/content_2848120.htm,2015 -04-1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EB/OL].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505/t20140512-611215.htm,2014-05-02.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