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娜:长三角合作应逐步“下沉”

2018年12月26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对我国未来发展空间布局的深远谋划。

一是引领区域发展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东部沿海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块状经济发展推动东中西联动,呈现“横向中国”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五大战略。

这里面,“四大板块”是基础,“五大区域战略”是引领,目的是以增长极、发展轴带动整体合作协调发展,从而产生更大的叠加效应、协同效应。长三角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肩负对内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参与全球竞争的双重任务。长三角一体化要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引领提升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和水平。

二是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化,城市群成为全球竞争的重要地域单元。长三角是我国区域发展经济体能最大、开发最为活跃的城市群之一,拥有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这一新任务,实际上就是鼓励、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中,一大关注点、着力点就是,以自贸区为突破口,对标国际一流,探索如何进一步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体系。

三是探索解决“五大不平衡”。

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五大不平衡,即“东西不平衡”、“南北不平衡”、“城乡不平衡”、“大小不平衡”

(主要是指超大、特大、大城市发展迅速,而中小城市发育不足)、“内外不平衡”(指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群域内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探索新的区域协调机制。

当前,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联动发展的进程中,上海、杭州、合肥、武汉、重庆、成都等创新中心城市格局正逐渐形成。如何将创新链转化为产业链,需要高效、低成本的交通运输体系。未来,应立足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发展水路、公路、铁路、空运为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产业链布局与价值链分工。

在政策方面,可参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模式,在国家层面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重大设施建设等。其中,可以长三角港口协调为突破口,建立长三角港口群中央统一管理和区域协调实施相结合的新管理体制;可考虑赋予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新的功能和职权,专门负责长三角港口群建设协调相关事宜,并鼓励支持港口主体以集团联盟化的运作方式,扩展业务、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和协同效应,进而不断增强产业链系统化和集成化水平。

伴随长三角进入高质量一体化阶段,近来掀起了长三角区域合作载体的高潮,如G60科技创新走廊、嘉昆太科技创新协同圈、青浦美丽长三角等。但是,在实际推动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信息不畅、机制分散以及许多区域合作停留在框架协议的问题,容易形成以小范围为联盟载体的同质化、壁垒化。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信息通报机制和备案机制,以利于有效整合资源、互通有无,使长三角合作逐步“下沉”至工作一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